李孚只是三国中的一个小谋士却一次次忽悠曹操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掌控着天下四大州(青州、幽州、并州、冀州)、素有“四世三公”之称的袁氏家族掌门人袁绍,于落寞中死去。
袁绍死后,两个儿子袁尚和袁谭就开始了无休止的掐架,总体实力上讲,还是袁尚比较强悍点,因而地,袁谭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二月来临之际,袁尚将大本营邺城交由审配管理后,亲自带队再一次对袁谭的所在地平原城发起了进攻。
袁尚一打过来,习惯性操作下,袁谭就找了外援曹操来帮忙。
兄弟俩打得正不可开交时,曹操出兵了,但他目标却不是袁谭急需支援的平原城,而是袁尚的大本营所在邺城。
邺城城池算是比较坚固的,五月份,已是在城下耗了一两个月而收效不大的曹操,派人挖了
壕沟引入漳河水将邺城变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中孤岛,从此与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绝。
直到七月份,听闻了邺城状况的袁尚带着万把人赶回来援救了。
为了能够将消息传递给审配,袁尚决定派遣一个人到邺城里,打探下动静。
他所派出去的这个人,名字叫做李孚,一个耍得曹操军队团团转的人。
李孚,字子宪,出生在项羽曾经耀武扬威并因此而奠定霸王的地方——钜鹿,据一种说法,他本来是姓冯的,后来才改姓的李。
钜鹿郡的芸芸众生之中,李孚还算是有点成就的,也许是名声不错的缘故,后来他就出来做官了。
总算是混得凑合,到了建安年间,他已经成了掌控了冀州的袁尚的主簿。
主簿,这个官,来头不小,它虽然名义上只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但是因为跟长官走得近,熟知各种内幕,职权还是很大。
我们所知道的,先前的吕布曾经担任过并州刺史丁原的主簿,后来的司马懿也曾经担任过大丞相曹操的主簿。
袁尚这次去平原城攻打袁谭,顺便也是将李孚给捎带上的。
为了能够使邺城的审配了解到外面的情况,也让自己能够了解到城内的守备详情,袁尚就找来了李孚商议,派个什么人去城里面看看动静。
李孚很是实际地对袁尚说:“现在如果随便派个什么人去,恐怕不仅不能够知道内外的情况,就是进入城内也是个问题,还是我亲自走上一趟吧!”
袁尚一听李孚要去,那是好事啊,便说:“那你需要些什么,给你多加派些人手。”
李孚却是摇了摇头说:“听说邺城被围困得很牢靠的,人派多了很容易被对方察觉,难以成事,我个人觉得,派三个骑兵跟着我见机行事了。”
在袁尚点头同意之后,李孚亲自到军营中挑选出了三个温厚老实的骑兵,也不告诉他们去做什么,只是交代了要备好了干粮,预备好快马,但不能够带上兵器。
路途中,李孚也不让三个随从歇着,命令他们在路边砍了树枝,做成三十多根责罚权杖,紧紧地系在马边。顺便地,乘着还有点空暇时间,李孚改换了一套装扮。
就在这些令人不明就里的事情办完后,李孚来到了邺城城下。
进城,将袁尚援军即将到来的消息,传递给城内的守将,以便里应外合,这是李孚的首要目的。
傍晚时分,邺城城下,曹营北面,章门之西,一行人缓缓而来。
这一行人,共有四人,领头的是位头戴武官头巾、手拿责罚权杖的儒生,在三个骑兵卫士的护卫下,这位自称“都督”的外来人员,一路上畅通无阻。
闲情散步之余,威严的“都督”不忘本职工作,围城兵士但凡稍有松懈他便尽情呵斥,若是有违规的地方,拿起权杖,依据轻重分别处罚,“名正言顺”大旗下,围城兵士竟然无人敢有反抗。
一行人,时走时停,穿过大营,直达章门,“都督”火烈脾气再次爆发,见过先一行人,时走时停,穿过大营,直达章门,“都督”火烈脾气再次爆发,见过先前场面的围门兵士,毫不质疑“都督”的权威性,逆来顺受,在严厉的呵斥下,纷纷心甘情愿地受绑。
营门被打开,包围圈有了缺口,一行人飞快奔驰到城下,大声呼喊城上守军,守军见事似曾相识,将绳子垂下,将四人拉上了城头。
即使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位“都督”,便是乔装打扮的李孚。
李孚的到来,给予城中将士无限鼓励,一时间,城里人员百姓悲喜交加,欢声雷动,高呼万岁,直到此时,围城兵士才明白过来,放了一个大奸细进城,立马将此事通报给了曹操。
曹操很有风度地笑着说:“他不但进得了城,还能够出城呢!”
是啊,还得要出城啊!
吃了一次亏的曹军,早就长足了记性,加强了戒备,围城之势更加紧迫。
这也难不倒李孚,如果先前他所扮演角色是披着狼皮的羊,这回他决定本色演出一次,恢复原来小绵羊的面目。
夜色深沉,当人们已入睡,计划正在明目张胆地实行中。
城门前守夜的曹军十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在他们的不远处,围困了多月,朝思暮想想要进去“一睹芳容”的邺城在这并不宁静的夜,竟然城门大开,而且还是三门皆开。
当门开启的声音传来,分外觉得有些刺耳,还夹杂着些许心跳的回音。
就在曹军愣住的片刻,约有数千人的老弱民众鱼贯而出,他们的手中举着白旗,拿着火把,脚步显得有些蹒跚,神情也是十分的萧索。
据其中的几个人说,他们都是城中百姓,因城里围困日久,粮食缺乏,天天都有饿死,守将为省口粮而将他们放了出来。
这是一个十分合理的理由,也是一个十分正当的理由。
事实上,守城的审配将他们打发出来的目的,为的也是这个。
因为先前就有人向他建议说,现在邺城城中的粮食挺少的,那些没有用处的老弱病残就把他给出城去,这也可以减省下不少的粮食,供给守军开支。审配觉得这样的说法,还是蛮有道理的,于是,也就有了曹军所看到的这一幕的发生。
当然他所不知道的,给他提这个建议的还是有着另外的想法的。
围城的曹军听说城中有人出来投降了,都往拿着火把照耀得四处光亮的投降人群方向挤,以至于先前紧密的包围圈有了松懈的迹象。
曹军兵士所没想到的,正如上考场的不轨学生往往都有夹带,这群出城另谋出路的人群里也混杂着本不属于他们意向的人,即使连出城的老弱民众也没有意识到队伍中的异路人,就是前日进入城中给予众多人带来无限希望的李孚和他的三个骑士。
乘着曹军大肆聚拢围观的这个好机会,李孚一行人出了北门,从西北角突围而去。
不管是来,还是走,李孚都是有着他的独特作风。他以他的智慧,在万军围困的城池内外来去自如,验证着一个事实: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
第二天来临,当曹军兵士将做个晚上的事情回汇报给曹操,精明的曹操就明白了李孚已经混在投降人群中溜走了。
没有任何的恼羞成怒的情绪,曹操倒是深深为李孚的策划而产生相惜之情,他鼓着掌大笑着说:“果然是正如我所说的发展着。”
李孚带回来“邺城仍然在坚守中”的情报,使得袁尚深受鼓舞,这让他得以看到一丝希望,虽然那只是如泡沫般正逐渐在破灭着的希望。
在曹操的大军面前,袁尚最终没有救援成功,邺被攻破,袁氏家族经营了许多年的大本营终于落入了曹操手中,这也意味着曾经显赫一时的袁氏集团离末路也不远了。
十月份,归顺了曹操的袁谭,按耐不住寂寞的冲动,反叛了。
在收复了一些先前袁氏集团所拥有的土地后,总觉得自己翅膀很硬的哥哥袁谭向弟弟袁尚下起了黑手,袁尚被打败,只得投靠了在故安的二哥袁熙。
袁谭也就乘着热乎劲,将袁尚的势力给收编了,好好扩充下了实力。
袁尚的败走,造就了一个后遗症:李孚和袁尚因此而失去了联系。权衡得失后,李孚决定也不去找寻袁尚了,直接投入到袁谭的怀抱。
袁谭对这位弟弟兼死对头袁尚的身边人倒是不怎么感冒,还是任命了李孚为先前的“主簿”职务,并让李孚跟随自己回归到了平原城。
十二月份,曹操亲自率军攻打平原城,袁谭不是对手,只得退保到南皮。
新年来临之际,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的正月,曹操并没有打算让袁谭安安稳稳过年,带着军队,他光顾了袁谭最后的据点南皮。
袁谭老兄一点抗击打能力都没培养出来,几次交手过后,袁谭在战场上被斩杀,南皮也被攻破。
前任主子跑了,现任主子挂了,李孚又得另寻门路了。
以目前的情势来看,最为合理而又最适时宜的BOSS,那非先前敌对阵营的领袖曹操莫属。
人生就是这么奇妙,谁也不知道下一刻到来的自己,会去向何方?
曹操也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能见的,李孚也没傻到急乎乎地什么都没准备就往曹操那边靠,他还是有点资本的,这是他最后的“杀手锏。”
以冀州主簿的身份,拿着有私密事件汇报为借口,李孚站在了曹操的面前。
当曹操询问着有什么事情要相告的时候,李孚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倾诉了出来:“现在南皮城里面强者与弱者互相对抗,使得人心扰乱不安。我个人认为,应该派遣一位新近归降、并且在城内说得上话,被先前政权属下百姓所信服的人,宣传你的新政策,和他们好好的沟通。”
从话语中可以看出,李孚的请求,还是符合当时坏境的需要的。
果然,李孚刚发表完意见,曹操就说了:“这事还是你去办吧,我放心!”
虽然有了最高领导的认可,李孚还是谦虚了一下下,跪下来向曹操请教,怎样向城中百姓传达领导的最高指示?
曹操倒是没那么磨叽,一贯他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作风,说:“你就按着自己的意思去传达吧!”
李孚回到了南皮城,告喻各级官吏百姓,继续按照以前的规律正常生活,相互之间再也不准侵犯,城内因此安定,人们回复到先前的生活,治安秩序也稳定下来。
南皮城的安定,也为李孚在新老板面前,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以后来的业绩为论,在曹操这边,李孚干得还不错,但毕竟先前是袁氏集团的成员,难免得要受到曹操阵营人中的区别对待。
流言蜚语下,即使是曹操也是难以抵挡,乘着精简机构、裁减人员的机会,将他发配到外面做了解县的县长。
在这任上,李孚的能力比较突出,因而得到了广泛好评,后来上头见他还是卖力做事的,将他提升到了司隶校尉。
李孚最终是做到了阳平太守的位置,活到了七十多岁才去世,也算是功德圆满了,之于大多数袁氏阵营中结局悲惨的人来说。
史书上对于李孚的评价,有八个字:“精断无衰,术略不损。”大体上,这是正确的。
李孚,这位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虽然没有能够让更多人记识,但却是以独有的聪明才智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大为叹服。
李孚在曹军围困中的邺城出入自由,依靠的不仅是他那谋定而后动的过人谋略,而且还有本身所具有的非凡胆量。
没有谋略,就不能可能游刃有余地游走在围城的曹军之中,没有胆量,也就不可能担当起这趟使命而将曹操大军视如无物。
作为从事文职主簿的李孚拥有着点聪明才智并不让人奇怪,而却将因拼杀战场而产生的“无所畏惧”的大将气质同时拥有,那真是令人惊讶的。
当然,李孚并不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即使是他所展现的那些谋略,从某些角度上看,只能归类于小聪明,而为猎奇者们津津乐道;宏观上他也并不能掌控到局势的走向,即使是局势的发展他也很难看清,从而只能沉浮在袁氏集团中在袁氏兄弟间转换着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因而他也就很难成为后人所瞩目的历史明星。
如果把曹操、郭嘉、诸葛亮、孙权、周瑜这些人物归类于三国时代的一线级顶峰明星,那李孚也只能算是生存于三线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
以后来的传统观念来讲,李孚的忠诚性是令人质疑甚至于唾弃的。
他先是在袁尚手下打工,接着跳槽到了袁谭那里,后来又投靠了曹操阵营,人生中一共换了三个主子,被当时人视为“反复轻狡”的吕布,前前后后也没超过这个数的。
大一统的天下,标榜着“莫非王臣”概念的时代,这当然是一种与人们所受思想和认知相违背的行为,但在这个三国乱世里,传统观念早已被打破得一钱不值,人们所固有的信念在现实面前早已变得很是脆弱,李孚的归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在没有统一王权制约下,很多人自有他们的生存方式以及选择主子的权力,他们不必要负担更多的舆论指责以及社会压力,所以他们可以更为“无所顾忌”的展开自己的人生。
曹操更是一个唯才而论的独特老板,不管品德作风怎样的差,只要是你能力够强悍,他也是会招揽到手下。
陈琳这样连他上辈祖宗都骂了个遍的人,曹操都因为爱惜他的才能,而不想加以杀害,这也是一种风气引导,致使许多有过前科或是曾经拥有诸多主子的人前来投靠。
曹操手下这样的人物还少吗,他们其中的几个还最终地成为了曹魏帝国创建的坚固基石,为着曹操集团的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少的光辉业绩。(原文来自夜郎文史工作室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