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 悟空 八戒”真存在 他们确实去西天取经
前言:昨天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三位去西天取过经的高僧:玄奘法师、悟空法师和高僧八戒,很多读者以为是胡编乱造,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三位高僧的故事怎样附会在一起,这有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一篇简短文章说不明白,长篇大论,读者又没耐心看。这次以玄奘法师为线索,争取用最简短文字把大体意思叙述明白。
《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这几乎无争议。
玄奘法师俗名陈祎,是中学语文课本“陈太丘与友期”中那位“陈太丘”的后代,陈家是儒学世家,玄奘法师受家庭影响,自幼酷爱读书。玄奘法师的哥哥在隋朝开皇年间出家为僧,玄奘受哥哥的影响,也出了家。隋唐之际,玄奘法师走了大半个中国,遍访高僧,钻研佛学理论。
他在钻研佛理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佛经翻译混乱,各派学说分歧,玄奘法师心中很迷惑。他刻苦学习外语,准备到佛教发源地印度去探访真经。
此时隋朝灭亡,唐朝建立,他向唐太宗提出去天竺取经,未获批准,于是他偷渡出境。在瓜洲,他遇到胡人石盘陀,石盘陀是玄奘西行路上收的第一位弟子,石盘陀给了玄奘很大帮助,后来却起了异心,离开了玄奘。
玄奘从今新疆境内,经中亚诸国,历时近两年,行程十万余里,终于达到天竺。
玄奘法师在天竺游学十几年,四十一岁时,他携带佛像、舍利和众多佛教经卷归国,唐太宗李世民亲派大臣迎接。长安城轰动,男女老幼争相出迎。
李世民劝玄奘法师还俗入仕,玄奘法师拒绝。此后十几年,他专心在大慈恩寺等寺院翻译佛经。唐高宗麟德元年,玄奘法师圆寂,唐高宗罢朝三日,以示悼念。
玄奘法师去世以后,他的弟子著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这部传记之中,已经有些经节有意迎合佛教的神秘感。
玄奘法师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传诵。
民间传闻天然有夸大和虚构的倾向,玄奘法师一路经行的国家对大部分人来说闻所未闻,虽然玄奘法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对他一路上经过的国家,这些国家的方位、物产、风位人情、故事传说都有叙述,但是普通大众几人读过他的书?就是读过,也是一头雾水。大约在晚唐时,出现了一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这部书中,虚构的成分已经大于真实的成分。
(现在见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宋元刻本,故事很短,内容简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找来读读。)
以下是这本书的目次:
从这个目次可以看出,这本书已经具备《西游记》故事的雏形了,书中除了唐僧,还有个猴行者。人们猜测,玄奘弟子石盘陀是个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佛教中又有神猴的故事,于是演变出“猴行者”这个角色。
宋元明时期,唐僧取经的故事继续流传,人物和情节更进一步丰富,猪八戒、沙僧出现在故事之中。明代时,吴承恩著成《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基本定型。
《西游记》中,不是唐僧一人取经,而是有一个四人取经小组,唐僧担任组长,组员依次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唐僧的原型是玄奘法师,这不必说了。
孙悟空的原型就是前面说到的“猴行者”。在《诗话》之中,猴行者没名字,在《西游记》中,猴行者的名字叫孙悟空,“孙”是由“猴”演变而来,“悟空”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悟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原名是车奉朝,是一员武将。唐玄宗天宝年间,罽宾国遣使入长安,表示愿意归附唐朝。唐玄宗盛情款待罽宾国使者。第二年,罽宾使者归国,唐玄宗派使团相送,车奉朝年轻力壮,武艺高强,奉命护送使团。归国途中,车奉朝身患重病,只得留在罽宾养病。他发誓,如果病愈,愿出家为僧。后来他的病好了,他就在罽宾国出家为僧,跟着师父游历罽宾、天竺等地。几年后,他思乡心切,带着一批舍利和佛经归国,走到龟兹,龟兹王盛情挽留他。他就在龟兹住下来,他在龟兹生活三十多年,唐德宗年间回到长安,此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父母亲人俱已亡故。他回到长安,寺院里翻译带回的佛经。
车奉朝最初的法号是“法界”,唐德宗赐他法号“悟空”。悟空法师圆寂以后,高僧圆照把他在西域、天竺的见闻、经历写成《悟空入竺记》一书。
悟空法师去天竺取过经,他原本是武将,护送大唐使团,与《诗话》猴行者护送唐僧有几分相似,在流传过程中,人们把他的故事附会到猴行者故事之中。
二师兄“八戒”也有其人吗?
历史上还真有个八戒。
八戒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僧人,他也去西方取过经,只不过他没有到达天竺,而是到西域的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取经。八戒俗名朱士行,“朱”跟“猪”同音,大约这样演变成“猪八戒”这个形象。
白龙马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可能是玄奘途经西域时,别人送他的马。这马没有说是什么颜色。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时,最初是一匹白马驮来经卷,东汉特地在洛阳建白马寺以纪念此事。人们可能日附会上这个白马,创造出白龙马形象的。
沙僧形象是怎么来的,这真的不知道了。
如有知道沙僧形象如何由来的,望指点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