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明朝怎样挑选皇后?明朝皇后为何大多来自民间

2016-11-29 20:45:5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今天,我们有许多地方在搞不同内容的选秀选美,要求德艺双馨、才貌双全等,尽管赋予了很多新时代的特色和内容,若单就形式看,其实与明朝的

今天,我们有许多地方在搞不同内容的选秀选美,要求德艺双馨、才貌双全等,尽管赋予了很多新时代的特色和内容,若单就形式看,其实与明朝的宫中选皇后差不多,只不过古代的条件更加苛刻、标准更加严格罢了。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皇帝贵为九五至尊,为治理天下,为使江山代代相传,故没有那位皇帝不希望自己能子孙满堂,人丁兴旺。故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都广纳嫔妃,以保证后代继承无忧。周代做法是:“天子后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而在明代,皇后以下也有皇贵妃、贵妃、九嫔、才人、婕妤、美人、昭容、选侍、淑女等。真可谓是:“后宫佳丽三千。”

其实,皇帝的妻妾没有并没这么多,只是包括可以随时为皇帝所驱使的宫女们,就远不止三千之数了。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内廷宫女多达9000人。这些宫女将有些什么悲惨遭遇,笔者曾有专门文章论述,在此就不详述了。

明朝为了切实保证皇帝血脉的纯正性与优良化,他们采取了许多不同以往朝代的做法。比如在挑选皇后的问题上,就在考量外在条件之外,还加上了政治需要。为避免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明朝皇后尽可能多挑选民间的小家碧玉。《明史·后妃传》对此记载到,朱元璋特地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并规定在后妃的遴选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朱元璋甚至还在宫内加挂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警戒妃嫔不能乱政的警示。后来明朝的历代皇帝也一直对此严加防范。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可取之处。

明朝皇后的挑选做法,是通过资格资格把关后,再按照标准条件进行筛选。其方式主要是“逐级筛选淘汰法”。即:

第一步是“海选”。皇帝准备结婚时,皇宫先派遣众多宦官到全国各地挑选5000名年龄在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少女,集中在一起再进行初选。

第二步是“初选”。在这轮选拔时,宦官们会安排一个较大场地,把所有各地海选来的少女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序,通过目测方法,把过于高矮胖瘦的少女先行淘汰,淘汰比例控制在五分之一左右。

第三步是“细选”。初选后的第二天,进入第三轮选拔,宦官们仍按照上一天的列队方式,仔细察看每人的五官、头发、皮肤以及音色、仪态,项项过关,若有某项不合要求,即被淘汰。这一轮又会淘汰剩余人数的一半。

第四步是“精选”。到了此时,约2000人会进入第四轮挑选。这一轮不再的依靠目测,而是太监们除了用尺子仔细测量少女的手足大小肥厚等,还要考察少女的身姿体态风韵等,对排在倒数的1000名少女加以淘汰。将留下的另1000名美女召入宫中继续参加深入选拔。

第五步是“宫选”。通过前四关的女子,都可以成为宫女,但是能否成为后妃,还要进一步观察考察。在她们入宫后,宫中专门安排从事“招聘”工作的宫娥们,会分别将其引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察其贞洁”,要求身上没有疤痕,肌肤细腻光泽,再从这1000人中的过关者里再推荐出300人,提拔为宫女头目。

第六步是“妃选”。由皇帝派遣专人近距离详细观察一个月,透过这300名留宫美女的性情言语,判断性格是否温柔敦厚,是否睿智贤惠。根据表现与认定,再筛掉250人,剩下的50人便有自动晋级为嫔妃的可能。

第七步是“推选”。由皇太或太妃做主考官,带领一班人或她们自己拿主意,从50人中选出3个可供皇帝钦定皇后的后备人选,按当时叫法是“选三”。

第八步是“钦定”。到了这一关。皇帝可以根据自己对“选三”推荐的佳丽,亲自钦定一名皇后。当然,对已经进入“选三”环节落选变陪选的另两名美女,一般不会亏待,都会被封为贵妃,但也有被赐予金银币退回家的先例。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明朝皇后的挑选是极其严格的,也是极其苛刻的。在这种层层把关的挑选下,一般最终所选皇后的内在素质与外在仪容都能得以保证。只是封建社会的这般挑选,无疑仅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手段,仅是为了满足帝王们需要的途径而已,不值得炫耀和褒奖。

文章开头我们提及现在的选秀选美,毕竟与古代的挑选皇后存在本质的差别,今人是对美的追求与欣赏,而古人却是为封建帝制的传承与延续。二者不可相提并论,笔者也绝无此意。只是一段开头语罢了,万望各位看官莫误会才好。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