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抹黑吕布
一部《三国演义》教育了不少人,也坑害了不少人。《三国演义》对吕布的描述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以至很多现代游戏都把吕布的武力调到最高,但智力仅比南蛮野人孟获好一点。然而,通晓这段历史的人却得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马中赤兔,人中吕布”。那么,《三国演义》为何对吕布有如此的偏见呢?这个话题还要从吕布进入仕途的时候说起。
吕布刚入士的时候,做过主簿。主簿虽然是杨修等做的文职官员,但是吕布在任主薄后,一代名臣丁原便“大见亲待”,那应该说吕布在这个职位上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当然吕布的文才不是很好,但智谋至少不会比刘备之流要差。吕布的武艺更是刘备等人望尘莫及的。在虎牢关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苦战都不是吕布一人的对手,以至“三英战吕布”的千古佳话流传于世。后来吕布独领一支大军征战南北,屡有胜绩。若没有智谋,吕布怎么靠一杆画戟定天下?
董卓擅权专政的时候,王允设计让吕布杀掉了董卓。但是此后的吕布却遭到董卓部下的围攻。长安失陷后,吕布便带着一百余骑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长安,从此,吕布完全靠白手起家,建立起一支声势浩大的吕家军。吕布趁曹操东征之机,夺得兖州,濮阳。在与曹操的交战中,数次差点杀死曹操,几乎占领了山东全境。后救徐州失利,败给曹军后投靠了刘备,刘备欲以吕布为羽翼,而定天下,结果让吕布反客为主,占了徐州。而后,袁术派大军攻打刘备,吕布“辕门射戟”,以超人的智慧和勇力兵不血刃地让袁刘两家罢斗。
这些战绩,怎么也不能让人看出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吕布帐下也是名将云集,有张辽,藏霸,高顺等大将,有陈宫,糜竺等谋士,说明了吕布也懂得知人善用。吕布在人们眼中应该是智勇双全的将帅之才的形象。然而历史小说家的曲笔却将吕布打入勇而无谋、见利忘义的小人之列。《三国志》中说到说吕布是丁原的义子,“欲杀原,并其兵众。卓以布见信于原,诱布令杀原。布斩原首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而《三国演义》更是将这一段描写得淋漓尽致。其实,历史上根本没有吕布和丁原为父子的说法,也没有董卓用金珠宝马去收买吕布、去杀害丁原的事实。
吕布担任司马一职,并不是丁原的私人武装,而是大汉官吏。当时董卓的官职最高,又护驾有功,吕布杀丁原也只是奉命行事罢了。吕布投靠董卓时,应该说当时董卓的名气还相当不错的。《后汉书·董卓列传》有云董卓初时”……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书汉阳周毖、侍中汝南伍琼、尚书郑公业、长史何颙等”。《资治通鉴》也云:“……董卓率诸公上书,追理陈蕃、窦武及诸党人,悉复其爵位,遣使吊祠,擢用其子孙”董卓俨然是个朝中贤臣,天下栋梁的模样,谁知道他后来竟成为了乱臣贼子!
到后期,董卓暴谬尽现时,吕布便参与了朝中大臣密谋杀的行动。后来吕布为了救刘备不惜跟曹操倾力一搏而兵败,结果反丢了自己的城池。吕布舍命救刘备的行为,应该说吕布不仅有正义感,而且也是很讲义气的。
当时,刘备和袁术为了抢徐州开始对峙,袁术无奈想起了吕布,吕布这个时候正缺军粮,袁术便书信一封奉上了粮草及装备。徐州本属陶谦,后被刘备所占。《三国志》中说,“张翼德与下邳相曹豹共争,益德杀豹,城中大乱,不相信。丹杨兵有千人屯西白门城内,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将军兵向城西门,丹杨军便开门内将军矣。布遂夜进,晨到城下。天明,丹杨兵悉开门内布兵。布于门上坐,步骑放火,大破翼德兵,获备妻子军资及部曲将吏士家口。”《资治通鉴》中也有”陶谦故将曹豹在下邳,张飞欲杀之。豹众坚营自守,使人招吕布。布取下邳,张飞败走”一说。因此可以说吕布占徐州一半是袁术的怂恿,一半是徐州兵将的请愿。而徐州兵将请吕布入城当自有其道理,至少是慕吕布之声名,非是无由之举,不然不会有“闻将军来东,大小踊跃,如复更生”之语。《三国演义》把刘备占徐州说成是陶谦相让,既是相让,又何来张飞跟陶谦部将火拼之说?
《资治通鉴》中说,曹操兵围徐州,而战败之际“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但《三国演义》却把吕布描述成贪生怕死之辈。其实吕布的为人,还是颇得人心的。他战败后,手下大将高顺等宁死不降,陈宫慨然求死,在看别的割据势力,无不是树倒猢狲散的,少有象吕布部下对其如此忠效的。
曹操破城后,《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描写,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曹操有疑色。事实上的吕布应该誓死不降而被杀,要不他自己都求降了,他手下的将士没有宁死不降之理,且曹操亦非蠢人,若每破一势力,就杀掉将帅,以后还怎么争天下。
吕布之所以败于曹操,仅是手下兵员不足而已,曹操数次败于吕布,丢城折将,自己也差点被吕布所杀,但仍然兵多将广,势力雄厚,而吕布只要失败一次,就会城池失尽,元气大伤,几乎又回到白手起家的时代。
《资治通鉴》还记录了两件事也可以说明吕布的胸襟度量:
一是“备在豫州,举陈郡袁涣为茂才。涣为吕布所留,布欲使涣作书骂辱备,涣不可,再三强之。不许。布大怒,以兵胁涣曰:‘为之则生,不为则死!’涣颜色不变,笑而应之曰:‘涣闻唯德可以辱人,不闻以骂。使彼固君子邪,且不耻将军之言;彼诚小人邪,将复将军之意,则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犹今日之事将军也,如一旦去此,复骂将军,可乎!’布惭而止”,吕布堂堂的一个封温侯、假节仪比三司的奋威将军,听了一介书生袁涣的一席话,竟然会从因为袁涣拒绝自己的要求而大怒,到不做掩饰地惭愧而止,可以想见他至少是个讲理而颇为直率的人,且颇有器量,非是通常那种一得势就飞横跋扈的小人。
二是陈登为吕布使许昌,“始,布因登求徐州牧不得,登还,布怒,拔戟斫几曰:‘卿父劝吾协同曹操,绝婚公路;今吾所求无获,而卿父子并显重,但为卿所卖耳!’登不为动容,徐对之曰:‘登见曹公言:’养将军譬如养虎,当饱其肉,不饱则将噬人。’公曰:‘不如卿言。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飏去。’其言如此。布意乃解”。这不仅可以看出吕布的胸襟容量,而且还说明了吕布为人耿直,动辄大怒,人言有理便意解,而他在这里对曹操的”譬如养鹰,饥即为用,饥则飏去”一番话应该也是颇心许之的。
与刘备相比,可以说吕布的人品要高尚的多,刘备假借帮助陶嫌抵御曹操之名,占了徐州,后又强占了同宗刘彰的益州,可以说刘备所占之地皆是欺骗强占亲友所得的。而吕布占兖州,濮阳靠武力战胜敌军所得,占徐州是因张飞跟徐州官兵火拼而被徐州人所请入,可以说吕布得徐州才真正是徐州人所让。
《三国演义》中,刘备号称英雄,吕布的兵力没有比刘备多,但从没有把刘备放在眼里。刘备占据徐州时,被各势力视为唾手可得的肥肉,但结果呢?这块肥肉落入兵力单薄的吕布手里。而吕布占领徐州后,袁术要跟他联亲,曹操视之心腹大患。若吕布能有曹操,两袁那样的兵力,恐怕横扫北方,也没人能拦了。
罗贯中为何把刘备描述的尽善尽美,而对吕布如此不屑呢?主要还是罗贯中的一贯拥刘的思想在左右。吕布占了徐州,使刘备失去争霸中原的基地,罗贯中当然对吕布没有好感了。《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关于吕布的评价。荆州太守丁原带领吕布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兵败后聚众商议。“卓曰:‘吾观吕布非常人也。吾若得此人,何虑天下哉!’帐前一人出曰:‘主公勿忧。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卓大喜”。既然吕布是勇而无谋、见利忘义之辈,那董卓有如何要得到此人以图天下?这恐怕连罗贯中也难自圆其说。
吕布的品性,应该是生性高傲,不为人下。纵观三国群雄,不乏能征善战之大将,运筹帷幄之谋士,而向吕布这样的文武全才,智勇兼备,颇得人心,部下爱戴,百姓拥护,亦有容人之雅量及见地的人还是并不多见的。
应该说,吕布不仅仅是一员猛将,还是一位盖世帅才。他一生行无大恶,可以说连大过都没有,也许只可以指责他和董卓婢女私通的绯闻,可是却因为一部《三国演义》,不仅成为了见色忘义的好色之徒,而且还平白地背上了“三姓家奴”的千古骂名,成为反复小人的代名词。可见,小说家的刀笔不可谓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