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汉文帝亲娘舅是谁?汉文帝是怎样逼死亲娘舅的

2016-11-21 09:26:58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薄昭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也就是汉文帝刘恒的唯一亲娘舅。文帝在做代国国王和做皇帝的初期,薄昭都是有功或者说是出了力的,然而,这个亲娘

薄昭是薄太后唯一的弟弟,也就是汉文帝刘恒的唯一亲娘舅。文帝在做代国国王和做皇帝的初期,薄昭都是有功或者说是出了力的,然而,这个亲娘舅竟然在文帝当皇帝第十个年头上被外甥逼迫自杀。尤为奇特的是,逼迫薄昭自杀的方式竟然是活出丧!皇帝要杀一个人,办法多的是,不用说是杀舅舅,就是杀兄弟叔叔甚至亲爹也不会心慈手软,可是汉文帝为什么要用这么一出闹剧式的形式令舅舅死呢?

薄太后是刘邦众多老婆其中的一位,为刘邦生了第四个儿子刘恒。刘恒八岁的时候被封为代王。刘邦死后,他的正室妻子吕雉掌握了朝廷大权。这个人非常嫉妒,报复心极强,那些曾经得到刘邦宠幸的女人都被囚禁了起来。薄姬因为很少得到刘邦的临幸,甚至长时间都见不到刘邦一面,反而得到了吕雉的恩准,让她随着儿子去了代国,并被封为代国王太后。薄太后的弟弟薄昭也一并去了代国。

刘恒在代国为王十七年,吕太后去世。吕太后是在执政第八年(前180)七月死的,她的侄子们阴谋作乱,在当年九月被周勃等人平定。周勃陈平等人觉得,现在的小皇帝是吕氏立的,等他长大后自己掌握了权力,这些平定诸吕的人有可能会被灭族,于是就决定在刘邦的子孙中另选皇帝。鉴于吕氏凭借外戚的身份作恶多端,几乎颠覆刘氏天下,害了功臣贤良,大臣们一致认为,应该选一位贤良的人当皇帝。代王刘恒在代国政绩名声都好,又是刘邦活着的儿子当中最大的,符合这个“贤良”的条件,尤其是他的母亲薄太后娘家“谨慎善良”,综合比较,选定了刘恒为皇帝。然后,悄悄地派人到代国迎接刘恒到京城上任。

代国处于和匈奴接壤的地方,属于偏远地区,对于京城里发生的一切并不是很清楚。刘恒集合了代国的大臣们商量,这事情是真的还是有其他目的?没成想,讨论的结果是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刘恒请示母亲薄太后,太后让他算一卦,得到的结果是吉利。刘恒还是不相信,就派了舅舅薄昭到京城里打探消息。薄昭来到京城长安,周勃详细地向他介绍了情况。薄昭回到代国,向刘恒说,大臣们迎接他做皇帝是真心的。刘恒当了皇帝,尊母亲薄姬为皇太后,舅舅薄昭被封为轵(音zhi)侯,所任职务是将军。

历史走到了这个时候,好像突然把薄昭给忘记了似的,薄昭竟然没有了音信。直到汉文帝十年,将军薄昭杀了汉朝的使者,这个人才又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文帝派出了一些公卿大臣,劝薄昭自杀。大臣犯了死罪,皇帝让其自杀是一种恩典,这样可以保留一具全尸,免遭处斩时的羞辱,同时还表明这事不会继续追究下去,家人不会受到牵连。不知道薄昭认为自己最不该死还是幻想姐姐薄太后会来救他,反正是不肯自杀。可是这个皇帝外甥是铁了心要舅舅死,命令大臣们穿上丧服,一起到薄昭家里大哭,演出了一出活出丧的活报剧。薄昭明白了汉文帝的决心,知道自己已经活不了了,于是自杀。

历史记录薄昭的事情不多,评论却不少。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记录了魏文帝曹丕和唐朝宰相李德裕对此事的评价,自己也发了一通感慨。前两人认为汉文帝不该杀自己的舅舅薄昭,司马光认为薄昭虽然该杀,但责任主要在汉文帝,他应该给薄昭派一个好的师傅进行教导,不应该让他做统兵将军。那么,薄昭究竟该不该杀?汉文帝为什么又一定要杀?用活出丧的办法杀死舅舅又隐藏了什么目的呢?

薄昭可以不杀

汉文帝杀舅舅的原因是薄昭杀死了朝廷使者,薄昭为什么杀死朝廷使者史籍缺少记录,从这点可以看出,薄昭杀使者应该是临时起意,不是长期作恶的肆无忌惮行为,也不是预谋着某项重大行动。当然,朝廷使者代表的是皇帝,俗话说“打狗看主人”,这个主人是惹不起的,杀使者可以看成是谋反,皇帝要借机会杀人也有正当理由。问题在于要看这个人是谁?虽说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句话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一句口号,在汉文帝那个时代,人们的意识当中更多地还是“刑不上大夫”!汉文帝的儿子刘启失手打死了吴王的太子,文帝不但没有追究他的过失杀人之罪,连他的太子地位也没有触动,难道一个庶民杀了人也会这样处理吗?淮南王刘长擅自制定王国法令,驱逐朝廷官员,私授官爵,文帝让薄昭写信责备他,刘长不但不听劝告,并且还真的造反了。对于这种大逆不道之罪,文帝并没有杀他,只不过是废除了刘长的王号而已。在薄昭之后,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因为大臣反对立他为太子,他竟然杀了十几个朝廷重臣,这样大的罪过,汉景帝也放过了他。薄昭的罪,显然都不会比这些人重。薄昭是文帝的舅舅,薄太后的亲弟弟,这时候薄太后尚在,文帝是可以不杀这个舅舅的。所以司马光引用唐朝宰相李德裕的话说:“汉文帝杀舅舅,有损于义,因为那不是安慰母亲的做法。”魏文帝曹丕称赞过汉文帝,但不赞成他杀薄昭,认为他没有防患于未然。如果要安慰母亲,从开始就要慎重对待这件事情。

那么,汉文帝又为什么一定要杀薄昭呢?

汉文帝杀薄昭有点儿矫枉过正

现在人的看法是:汉文帝要防止外戚专权干政。这话有可信之处。刘邦死后,他的儿子刘盈当了皇帝,为汉惠帝。由于刘盈比较柔弱,吕后实际上掌握了权力。刘盈死后,吕后临朝称制,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她改变了刘邦与大臣们“非刘氏不得为王”的盟约,封诸吕为王。这时候的天下,皇帝由吕太后废立,吕姓王的势头盖过了刘姓王,刘氏天下几乎成了吕氏的天下。汉文帝身在其中,他懂得其中的利害关系。反过来,如果不是吕氏几乎要亡了刘氏天下,这个皇帝也轮不到他的头上。将这种情况向下推演,如果薄氏成为吕氏,或者亡了刘氏天下,或者另外出现一个刘姓皇帝,那样都不是他刘恒的子孙了。为防患于未然,借此机会除掉薄昭,不让吕氏的故事重演,有可能就是文帝当时的心理。然而,看起来这是未雨绸缪,实则是矫枉过正。首先,薄太后不是吕太后,吕太后首先干涉的是儿子的政事,文帝应该知道母亲干涉了他多少政事。从文帝当皇帝到薄昭被杀,薄太后一共干涉了三件政事。文帝元年(前179),主管大臣请求皇帝立皇后。薄太后说:“皇帝的儿子都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就立太子的母亲为皇后吧!”原来的代王后为薄氏,是薄昭的女儿,薄太后没有让自己的侄女当皇后,证明她没有扩大薄氏的势力。前元三年(前177),太子和梁王进皇宫的大门(司马门)不下车,有大臣以“大不敬”之罪弹劾他们,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情,马上派使者拿着皇帝的诏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这俩人是薄太后的孙子,虽说是太后出面有干涉朝政的嫌隙,但更多的是护犊子,起码不是培植薄氏势力。四年(前177),有人告发绛侯周勃谋反,周勃被下狱等候处理。周勃通过大儿媳妇——也就是公主,求到了薄昭面前,薄昭就在薄太后面前为周勃求情。在文帝朝见时,薄太后顺手抓起头巾向文帝扔去,说:“原来诛杀诸吕的时候,周勃身上带着皇帝的印玺,手里握着重兵,他不在那个时候造反,反而回到一个小小的县里要谋反么?”文帝只好向母亲谢罪并立即释放了周勃。周勃是将军,虽然已经不任职了,但在军队里应该有相当影响,薄昭也是将军,他如果有异志,应该借机会扳到周勃,消除他在军队中的影响。薄昭没有这样做,绝不仅仅是看到了周勃送的那点儿钱,至少说明他是一个没有心计的人。

刘恒能够当上皇帝,母亲薄太后的“仁德善良”,舅舅被称为“忠厚长者”是个重要条件。前后联系起来看,如果文帝真的是为了防止薄氏像吕氏那样干涉朝政,也的确有点儿矫枉过正。

可能另有隐情。

外戚干政的条件是皇帝弱,内有强势太后,外有太后娘家人为朝廷权臣。汉文帝是个孝子,但不是一个弱势皇帝,薄太后在太后中是比较低调的一个人,不是一个强势太后,薄昭只是一个将军,既没有像周勃一样出任丞相,也没有统领南北军,算不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汉文帝有必要以这样极端的方法处理薄昭吗?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去世时四十七岁,薄昭之事发生在文帝十年,这时文帝三十四岁,他会这么早地考虑身后的事情吗?薄太后对儿子的政事都较少干涉,等到她更老了,还会干涉孙子的政事吗?

看起来,汉文帝杀死舅舅,可能另有隐情,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久远和史料的缺乏,有可能成为千古之谜了!而这个谜,甚至让人们猜测都无从入手。

用活出丧的办法杀死舅舅是为了应付母亲薄太后。

薄昭死了,外甥又活了十三年,姐姐薄太后又活了十五年。这不是三天两天,奇怪的是,窦太后竟然没有问弟弟是怎么死的!这可以有两种解释,薄太后知道这件事,她默认儿子这样做。如果不是这样,那只能是,汉文帝从一开始就想好了用这种办法应付母亲,而这种办法还真的起到了作用。薄太后可以认为:弟弟薄昭触犯了法令,当他以为罪不可恕或者没脸见姐姐和外甥的时候,选择了自杀。儿子刘恒来不及阻止,只能派大臣们前去吊丧。这种事情可以瞒得了一时,不可能永久掩盖,但不管怎么说,薄昭毕竟是自杀的,等到事情沉寂过一段时间,即便是老太太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在活着的儿子和死去的弟弟之间,薄太后又会选择维护谁呢?

汉文帝处死舅舅,不管是原因成谜还是防止外戚干政,他采用的方法却是滑稽而实用。看来,给人稳重仁厚的汉文帝,也有非常规的一面。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