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明朝共有16个皇帝 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

2016-11-18 15:01:3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北京“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

北京“十三陵”是大明王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即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二百三十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

那么,大明王朝历经十六位皇帝,为什么这里只有“十三陵”呢?还有三位皇帝的陵墓又位于何处呢?要说明这个问题,那就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了。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元顺帝统治时期,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即南京为京都,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但从明朝万历朝中期开始,皇帝怠政,官员腐化,关外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阉党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多处爆发民变,后金军队也突破长城,五入关内。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军队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但由明朝宗室在华南又斗争了数十年,直到明永历年间即1680年,方战败彻底灭亡。

明初以应天府为京都,明成祖朱棣在位时以顺天府,即北京为京都,应天府改为留都。永乐三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公元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公元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昭告,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明朝根植于北方,除“南明王朝”外,大多皇帝在当时的北京寿终正寝。那么,大明王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是那三位皇帝没有进入北京“十三陵”呢?

一、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没有进入“十三陵”。

其实朱元璋死的时候,北京还没有建都,他是葬于南京,其陵寝就是南京明孝陵。南京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二十二点五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

二、明朝第二世皇帝,即建文帝朱允炆没有进入“十三陵”。

建文帝朱允炆做皇帝不久,其四叔燕王朱棣在北京发难,兵戎相见,从北京杀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进皇城,建文帝朱允炆无可耐何,便从皇城的角门逃之夭夭。燕王朱棣打进入皇城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他逃往哪里。尽管后来朱棣派人四处寻找,但是依然不见踪影。建文帝不知所终,不仅在北京没有陵墓,即便在南京也没有陵墓。

三、明朝第七世皇帝景泰帝朱祁玉没有进入“十三陵”。

公元1435年,九岁明英宗朱祁镇继皇帝位。公元1449年,蒙古瓦刺首领也先进攻大同,大太监王振怕自己的家乡蔚州有失,鼓动明英宗亲征。可是几场战役大败之后,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镇也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消息传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为监国。当时一代名臣于谦为兵部尚书,主张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来威胁明朝,于是就立朱祁玉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

朱祁玉年号景泰,史称明景帝。景帝好生为难,真是让英宗回来也不是,不回来也不是,便问计于于谦。于谦认为,如今大位已定,没有什么怕的,于情于理还是要接回英宗。就这样,景帝接回了英宗,尊为太上皇,软禁在南宫。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让大将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石亨和宦官曹吉祥等几千人到了南宫,毁墙破门,救出了英宗。英宗第二次做了皇帝,石亨、徐有贞、等人皆被封爵赐官,而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被杀害。

当时景帝在位期间,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寝,当时是寿宫,他的一个皇后杭氏死了之后,就在庆陵所在位置修建了陵寝,当时的杭氏也葬了进去。英宗第二次做了皇帝之后,就把景帝封为成王。这样景帝就丢失了皇位,死后也就不能按皇帝的身份葬进皇家的十三陵。景帝死于公元1457年,时年仅三十岁。死后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除了上述的三位皇帝外,明朝其余的十三位皇帝均葬在位于北京昌平北面天寿山,因而也就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