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麻将牌风行 军统太太打麻将搞情报
麻将,中国人家中必备休闲“神器”。不过,可能绝少有人想到:当你气定神闲地往麻将桌旁一坐,两指一拈,摸过一张麻将牌时,不经意间,你就与国际无缝接轨了。虽然麻将是正宗的国粹,但早在上世纪20年代,“麻将军”就已经远渡重洋,征服了地球其他角落的人们。更有人称麻将为“中国百年来最强大的文化输出”。麻将何能,竟担负起如此美誉?
民间传说郑和发明了麻将
在中国,麻将可谓历史悠久。麻将的由来,有说与捕雀有关。当年江苏太仓有皇家的大粮仓,常年囤积稻谷,常有鸟雀来偷吃。管粮仓的官吏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就以竹制的筹牌记捕雀数目,发放奖金。这种筹牌上刻着各种符号和数字,像“筒”就是指火药枪的枪筒,“万”就是赏钱的单位,“东南西北”为风向,至于“中、白、发”呢,“中”即射中之意;“白”即“白板”,放空炮;“发”即发奖金,领赏发财;“碰”就是“嘭”的枪声。所以很多地方也叫打麻将为打麻雀。
还有说麻将是郑和下西洋时发明的。在长久的航海中,将士们都厌倦了,归乡心切,甚至试图谋反。为了稳定军心,让大家不再无聊,郑和就发明了麻将,很快受到全船人的欢迎,因为有一个姓麻的大将军玩得特别好,于是郑和给这个游戏命名为“麻大将军牌”,就是今天的“麻将牌”。
唐明皇杨贵妃酷爱掷骰子
其实,麻将的历史比这些传说都要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四千年前。
麻将的雏形是博戏,根据《史记》等的记载,博戏至少在殷纣王之前就产生了。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六只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唐明皇和杨贵妃就常聚在一起掷骰子玩。到了唐代中期,出现了最早的纸牌——“叶子戏”。总而言之,此后“麻将”可以说风靡宫廷,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很爱这种游戏。到了宋代,宋太祖也是精通此道,据说他曾下过圣旨,令嫔妃宫娥们全部学打“麻将”。打“麻将”不仅在汉人中流行,北方少数民族也好这一手。《辽史·穆宗本纪》中就记录了辽穆宗和嫔妃、群臣打“麻将”的情形。
清朝出现专业麻将馆
麻将的基础花样源于明代的纸牌“马吊”。王崇简在《冬夜笺记》中记载道:“士大夫好之,穷日累夜,若痴若狂”。
马吊长什么样呢?通常是一寸阔,三寸长,用裱好的几层厚厚的硬纸制成,背面多是黑色或绛红色的花纹,全副共四十张。
清朝时更是出现了很多专业的“马吊馆”,有专门教授马吊技巧的“吊师”在此供职。后来由于纸牌的数量多,人们从骨牌中受到启发,渐渐把纸牌改成骨牌,把牌立在桌上打,正宗的麻将便从此开始。
民国南京人爱“砌四方城”
清末民初,麻将在中国各地蔓延开来,一时间麻将声不绝于耳。如晚清时《申报》曾报道扬州城各坊都有轿铺,轿夫无所事事,“动辄就地斗叶子牌以为乐”。1926年上海大戏院曾准备放映一部西洋电影《古国奇缘》,为了提高票房,特别在《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广告词写的就是:“麻将天天可打,好影戏不是常常有得看”,打麻将的风气可见一斑。
当时的南京也不例外,茶楼酒店、公馆家庭都备着麻将。“老南京”苏洪泉告诉记者,打麻将又叫“砌四方城”,这种说法就来自南京。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棋牌室,但是很多休闲场所都常备麻将。民国时夫子庙的问渠、义顺、天香阁、六朝居等茶馆里都可以打麻将,南京一些大饭店里也都有牌桌。当年京剧名家梅兰芳、电影明星周璇来南京演出下榻在白下路的江苏饭店,空闲时也要玩几圈的。
1920年代,“麻将风暴”刮到美国
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杜亚泉在《博史》中写道:“民国十年前后,麻将牌流行欧美,骨牌之输出,几成为巨额之商品。”“我国人流寓外国,被人雇用为麻将指导者亦不乏人。东邻日本,亦踵西洋而起,研究麻将,一时称盛。”
20世纪初来华的西方人越来越多,他们在饱览了东方风情外,被街头巷尾一种无处不在的小游戏——麻将所吸引。1920年代,曾在苏州美孚石油公司上班的约翰·巴布考克用英文写了本麻将教程——《巴布考克麻将规则手册》。这本书一出来,就成为洋人们手中的畅销书,在通商口岸城市广受欢迎,4年里印刷了12版,还漂洋过海,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出售。
麻将最早来到美国,是1922年9月,一位旧金山的木材商哈蒙特从上海进口了一批总价值50000美元的麻将牌,并成立了专门的麻将销售公司。为了推广麻将,哈蒙特的公司推出了免费课程,教大家打麻将。很快,美国形成了一股麻将热。1922年美国进口131000多副麻将被抢购一空,售价高达500美元一副;1923年的销售猛增到150万副。1923年,纽约公园大道的年度街会准备邀请12位中国人给大家示范着打麻将,结果街会的第一天,用于展示的麻将牌就被热情的看客们强行买走了。大量的骨头从美国出口到中国,然后被制作成麻将牌,再返销到美国。为了满足西方人的需求,很多麻将上还标明了阿拉伯数字。
截至1923年,大概有1500万美国人在玩麻将。“麻将风暴”席卷了美国的社交圈,有钱人就花钱请专门的麻将老师来教学,没钱的人就捧着巴布考克的麻将启蒙书,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和中国一样,许多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女性成为麻将的主力军,丈夫在公司上班时,她们就聚在一起打麻将。作为这种流行的一个表现,艾迪·康特为一出音乐剧写了一首歌叫《当老妈开始打麻将》,大意就是从老妈开始打麻将,家里真是乱了套……
麻将征服了犹太人和日本人
对外国人来说,打麻将和品茶、饮酒一样,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是中国古老智慧的精华,中国文化的象征。很多外国人,认为打麻将是一件很有格调、独具品位的事。一些外国人甚至认为麻将是孔子发明的。更有一位西班牙麻将游戏手册作者奥特伊萨宣称,经过他的实地考察,麻将在中国流传的线路,与孔夫子周游列国的路线一样。女人们则用搓麻将的形式来表达对东方的向往,美国妇女们常常在家里点着灯笼,身穿中式服装,通宵达旦地玩麻将。
犹太人也是麻将的忠实追随者。二战时,许多犹太人来到上海,接触到麻将,从此麻将就成了犹太人尤其是女人的最佳伴侣。犹太人打麻将的技巧,像传家宝一样由母亲传给女儿,代代相传。
因为留日学生爱打麻将,麻将在日本也迅速得到传播。1926年,日本人编写了一本适宜大众学习掌握其技法的书籍《麻将通》,很多地方开设了麻将馆。1924年《朝日新闻》的读者提问一栏中,还有读者提问“麻将(麻雀)是什么”的问题。此时麻将还仅限于有闲阶级中的上流家庭以及男女学生中。后来,麻将逐渐以高雅活动的面目出现在咖啡馆和高档餐厅中。到了昭和年代更是风靡一时,出现了许多麻将爱好者的团体。打麻将的热情延续至今,日本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麻将博物馆。
麻将桌是社交圈
也是情报部
打麻将是真正的全民运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都参与其中。宋美龄当年住在黄浦路官邸时,每到周末,就会邀人来打麻将,孔祥熙的女儿孔二小姐就是她的牌友。电影明星、社交名媛们更是把麻将桌当成了很好的社交场所,当年陆小曼就热衷此道。
有“东方标准美人”之称的30年代女明星徐来也曾是个麻将高手,她和丈夫唐生明都是社交高手,出手阔绰,爱打麻将,热衷跳舞,家中常高朋满座。只是唐生明还有一个身份,他是作为军统的特务打进汪伪内部。风姿绰约的徐来很快与汪精卫老婆陈璧君、陈公博情妇莫国康、周佛海老婆杨淑慧等混熟了。在麻将桌上,徐来搞到汪伪核心层不少重要情报,甚至搜集到的情报比她老公还多。后来唐生明策反了陈公博、周佛海等众多汉奸;还得到日本准备再度袭击珍珠港的军事情报,及时送出,得到美国方面致谢。说来,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还是来源于太太的麻将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