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野史秘闻 > 正文

宋真宗赵恒是怎样伪造“天书”进行封禅的

2016-11-08 15:38:1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宋真宗伪造天书,借此“天瑞”举行封禅大典。它的起因,还得从著名的“澶渊之盟”说起。 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圣宗耶律

宋真宗伪造天书,借此“天瑞”举行封禅大典。它的起因,还得从著名的“澶渊之盟”说起。

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圣宗耶律隆绪集中几乎所有的兵力,大举南侵。这时的辽国,已经完成政治经济的封建化进程,国力大振,君贤民强;而北宋政府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在这之前,鉴于辽国日益强盛,凯觎中原,宋军也曾主动进攻两次。第一次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军攻至北京城外高梁河,两方激战,宋军败北;第二次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军三路分进,辽军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宋军著名将领杨继业兵败被俘,绝食而死。这一次,却是辽军主动进击了。宋朝屡败之余,早已胆怯三分,加上宰相王钦若等人贪生怕死,纷纷主张迁都退让,便使宋朝处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当时,只有一位忠臣寇准力主抗战,宋真宗也觉得迁都有损国格,于是委任寇准负责全面指挥军事行动。寇准深知士气低落,决难取胜,因此极力动员宋真宗亲自出征。宋真宗不便固辞,便同寇准一起北进,迎击辽军。两军战于澶渊(今河南濮阳一带),刚一交战,辽国大将萧挞览便中宋军伏弩而死,辽军士气大挫,不久主动提出议和。宋军本可乘胜追击,但宋真宗不愿久战,只希望敌军能够尽快撤退,竟然同意议和。

辽军一看宋人软弱可欺,又提出割地要求。宋真宗不愿割地,主动提出赠款。这样,作为战胜国的宋朝居然每年必须向辽方贡献白银10万两,细绢20万匹。如果不是寇准大力抗争,那么,赔款的数字还要大得多。在这个基础上,两国结盟,成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自古以来,只有边疆地区向中原之主称臣纳贡,这一次,一个泱泱大国的天子亲自出征,却与一个小小的辽国订立城下之盟,一时间,舆论哗然。

这时侯,当初主张迁都的王钦若乘机跳出来了。王钦若早年流浪四川,曾遇见一位道士,举止怪诞。那道士告诉王钦若,今后定可官至宰相。从此,王钦若便开始留心道教。五花八门的书,什么都看;三教九流的人,哪个都交。天长日久,王钦若也几乎成了一个道士。后来作官,王钦若便经常找些灵芝、甘露啊,说成是主上圣明,才能招致这样吉祥之物,花言巧语地进贡朝廷,以此官运亨通,步步高升,终于作了宰相。

这样,王钦若对道教更是深信不疑。辽兵南下,王钦若就是听信道士之言,说是“战必败,凶无穷”,因此才极力鼓噪迁都。后来寇准主战,又把宋真宗争取了过去,王钦若便视寇准为眼中钉、肉中刺。现在举国上下都以和议为耻,王钦若便觉得时机已到,可以一箭双雕:一来报复对手,二来重新争取皇上的宠信。

一天退朝之后,王钦若独自留下来,向宋真宗挑唆:“澶渊之役,国人皆以为耻,陛下却反以为寇准有功于社稷,臣实在不解。”

宋真宗反问道:“我方不是顶住了敌军,保住了国土吗?寇准指挥有方,当然有功,怎么不可理解?”王钦若故作激愤地说:“城下之盟,《春秋》耻之,寇准一再坚持陛下亲征,结果却害得陛下以万乘之贵而屈为城下之盟,这样的奇耻大辱,都是由他一人引起,罪不可赦!”

宋真宗一听,果然怏怏不乐,便说:“朕知道了,以后对他的话,朕少听一些就是了。”

第一个目的达到,王钦若又着手第二件事,王钦若不露声色地说:“匹夫匹妇也知报仇雪恨,难道我大军就这么忍气吞声吗?”

宋真宗火了,大声说:“那你说怎么办?”王钦若知道宋真宗怯战,便故意将他一军:“杀到辽国,活捉辽主!”宋真宗一听,不作声了。

王钦若乘机端出自己的如意算盘:“陛下如果哀叹民生,不愿用武,那么,臣建议我朝迅速举行封禅大典。这样,既可以四海归服,威镇四夷,又可以洗刷前耻,挽回民心!”

宋真宗迟疑地说:“无缘无故,怎么好封禅?”

原来,封禅是古代一种非常隆重的祭祀仪式。一国之主,亲至泰山,封土建禅(坛),祭拜天地。秦皇、汉武以下,历代沿袭。可是,有一条规矩,必须有嘉祥之瑞,才能举行封禅典礼。

王钦若早已谋划好了,马上答道:“陛下肯定是因为国家没有天瑞,所以不便封禅。可是自古以来,一切天瑞,几乎都是人为的。《河图》、《洛书》,果真定有其事吗?这都不过是圣人凭借神道用以宣施教化罢了!要天瑞还不容易?自己编一个就是了,只要陛下深信不疑,谁还敢说个‘不’字?”

一番话,说得宋真宗果然动心了。

过了一段日子,宋真宗朝会,煞有介事地对群臣说:“近来啊,朕总是做一个同样的梦,一个神仙总对朕说:‘春天做个道场,天书三篇为赏!’朕不敢相信,又不敢不信。只道是天机不可泄漏,便在城内做了一个道场。今天得到报告,果真有天书降临。”

宋真宗说完,便带领群臣去迎接天书。他们来到承天门,望天拜谢,将天书迎进道场。王钦若上前,展开两丈有余的黄帛,取出一轴,将封口处的一行大字展示给众人看:“受封命,兴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君臣一见纷纷跪下叩首,向宋真宗表示祝贺。王钦若见状,又打开卷轴,现出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

这下可不得了了,天书降临,举国同庆:奉告天地,大赦天下,加官文武,改元中有祥符……当然,所有这一切,王钦若必定拉辽国使臣到场参观。

既然有了天书,当然就有资格进行封禅了。于是,文武百官,僧道百姓,成群结队,成千上万地前来诣阙请愿,其神色之虔诚,态度之坚决,连宋真宗等人也没有料到。可是,虽然他急不可耐,恨不得一步跨到泰山,但又不得不摆出一付谦让的姿态,再三推让,再三拒绝,翻来复去地表示:“寡人无德,怎能轻议封禅呢?实在是不能批准你们的请求!”

于是,王钦若又制造了一篇天书,这次不偏不倚,正好降在宫中,从而全国上下,再一次掀起了请求封禅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才装出一付听天由命的样子,答应前往泰山封禅。

就这样,宋真宗浩浩荡荡开赴泰山,一路上,不断有新的祥瑞之事奏报上来:什么山出醴泉呀、天降甘露呀……最奇特的是,天书第三次降临,而且就直接出现在泰山半腰的一棵老松树上,此外,在山顶玉女池,又捞出了一尊石雕神像……

这次封禅典礼,简直是隆重极了:高高的祭台上,中央供着上帝的牌位,左右两边,宋太祖、宋太宗配享。祭礼官万分虔诚地捧上天书,置于上帝之前。宋真宗亲自祭拜,然后,大臣宣读玉册文、玉牒文……最后,王钦若率群臣山呼万岁。

天书一连三次降临,宋真宗身上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臣民们也暂时淡忘了“澶渊之盟”的记忆。

封禅大典的举行,又展示了宋朝作为上国的风威;辽国的君臣多少也收敛了一些嚣张的气焰,说也奇怪,从此后,辽军再也没有南侵,直到宗真宗去世。

这场由王钦若执导、宋真宗主演的闹居虽然暂时结束了,但宋真宗并没有停止其“以神道设教”的事业,那些阿谀取悦之徒也仍然不断向他“争奏祥瑞,竞献赞颂”,几至达到“全国上下如病狂热”的地步。可以说,直到宗真宗去世,都把这类自欺欺人的举措视作维系其政权命运的纽带。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