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以貌观人的未来 以貌取人的两位历史名人
古人经常教导我们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就是说我们不要以貌取人,因为往往有些其貌不扬人却能够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因此我们看人不要取决于其人的外在,而是要看其之内在,即软实力。
因此也有很多贬义的成语俗语来形容那些以貌取人的人,譬如“狗眼看人低”“势利眼”等等。而一旦被瞧不起的人将来出息了,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们的人往往是追悔莫及,赶紧极尽所能百般谄媚,这也可以说是国人的一个丑陋的习性吧。
然而在近代历史上就有两位以“貌”取人的名士,非但没有像我们有时看走眼后而倍感后悔莫及,而且是几乎一看一个准,甚至还获得了“伯乐”的美誉。
曾国藩——以貌观人的未来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国藩把具体考察人才的方法归纳为“询事”、“考言”、“奏折”、“诱迫”四法。他主张对人才宜“留心察看,分别贞邪”,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谈吐上来判断一个人肚子里究竟有多少货,将来可以有何等作为。曾国藩也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
一日,李鸿章向其推荐了三个年轻人,然而曾国藩当时并未在家。黄昏的时候,曾国藩才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去,低声告诉曾国藩,李鸿章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没有做声而是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观察一段时间后,曾国藩又把三个人就屋内,和每个人都聊了几句。聊完之后,三个年轻人便退了出去。曾国藩对李鸿章说:“脸上长麻子的那个,定会有大成就。高个子那个也还凑活,唯独那个矮子,人挫本领也挫,前途有限,只能做个道员罢了。”
李鸿章有些不解,曾国藩便进一步解释道:“脸上有麻子的那个在庭院里等待了那么长的时间,却不焦不躁,竟然还有心情仰观浮云,就这一份从容淡定便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能可贵的是,面对显贵他能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很有见地,这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委以重任。高个子的那个在庭院里等待的时候,便仔细打量大厅的摆设,刚才交谈的时候,明显看得出来善于投人所好,由此可见,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至于那个矮子,当我正对他们的时候,则规规矩矩,我一转身便放松下来,况且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沉稳有余,魄力不足,只能做一道员罢了。”
李鸿章听后不得不佩服老师慧眼识才的本领。当年,年轻气盛的李鸿章就是在曾国藩的考验下碰过好几次钉子后,才被委以重任的。而那三个年轻人日后果然如曾国藩所说的那样,麻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高个子是张树声,做到了两江总督。那个矮子,则真的只做到了道员。
林语堂——以貌来给学生打分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代表作品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其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授英文的时候,上课从来不点名。学生来不来全靠自己的意愿(现在高校这样有魄力的大师已经不多了)。等到考试的时候也不举行考试,而是看面向来打分。每当学期结束前,他就来讲台上跟个大爷似的往那儿一坐,拿出点名册挨个叫。被点着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他则上下略微打量一番后便定下分数。实在有几个拿不准的,就把他们叫到讲台上略微聊几句,便定下分数。
有人就对他这种做法产生怀疑,他便解释道:“如果我只讲课,一个班那么多人,大多数都只知道他们是本班学生而不知道叫什么,还有少数人的长相连熟悉都不熟悉,就这样出几个题就来判定他们及格不及格,这样的事儿我不干。”而他的做法则是尽力熟悉每个学生,记下他们的名字,然后在课堂上随时随机提问,这样就知道了每个学生的水平,考试的时候相面打分便胸有成竹,有理有据。而且这种做法深得学生好评,认为这种做法更公平。
由此可以看出,两位名士所谓的“以貌取人”则是有理有据的,并且没有在人格上有所轻蔑。而我们现在人则大多数只看眼前,不顾将来,而且往往给别人造成人格上的侮辱,这种做法就不值得提倡的。可以透过一个人的外在看到其内在,但绝对不能狗眼看人低和势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