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李根源简介 文武双全的民国元老李根源

2017-01-03 12:39:5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李根源是民国时期从云南出来的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思想激进,能文能武,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他与蔡锷等人发动云南辛亥起义

李根源是民国时期从云南出来的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思想激进,能文能武,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积极支持者。他与蔡锷等人发动云南辛亥起义,胜利后任云南军政府军政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颇有成效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使云南成为民国初年比较安定的省份之一。以后历任北京国会众议院议员、北洋政府航空督办、农商总长,一度兼署国务总理。因抵制曹锟贿选,愤然退出官场,隐居在江南名城苏州,致力于发展地方文化和教育事业。当抗日的烽火燃起时,年迈的他挺身而出,多次组织民众支援前线抗敌。后来他又坐镇滇西,指挥军民保卫家园。

参加重九起义 解决滇西事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震动。接着,湖南、陕西、江西等省相继响应,迅速形成了全国起义高潮。时任云南督练处副参议官的李根源闻讯,与李鸿祥、唐继尧等协商,决定推举蔡锷领导起义,时间定在10月30日深夜。

可是,当天傍晚,云贵总督李经羲突然召见李根源,说滇西发生“叛乱”(革命党人张文光在腾越打响反清起义第一枪),命其率部讨伐。李根源表面上表示服从命令,随即离开总督府,赶往北校场,决定与李鸿祥会合,做好起义前的准备工作。行至半途,北校场方向传来激烈的枪声,起义提前几个小时爆发了。那天为农历九月初九,所以史称“重九起义”。

李根源赶到,马上与李鸿祥等指挥起义军分头进攻城内制高点圆通山、五华山及军械局、造币厂等要地。顿时,“城内枪声隆隆,火光烛天”。蔡锷见“城内大火冲天”,又接到李经羲要他进城“平叛”的电话,知道革命党人已提前行动。乃传令鸣号,集合部队,宣布革命宗旨和作战方略,要求官兵“同起义军,革命清廷,驱逐汉奸,复我山河”。起义军一路厮杀,浴血奋战,连续突破清军的防线,至第二天中午,昆明全城光复。李经羲仓皇逃走,避匿民宅。隔天,云南都督府成立,蔡锷被公推为云南都督。李根源任军务部总长兼参议院院长,协助都督实行一系列具有民主主义色彩的改革。首先,撤换一批贪污腐败的县知事和其他地方官吏,任用同盟会会员和同情革命人士为各部门负责人,提拔大批进步的青年军官。其次,开辟财源,节俭开支,制定新的财政制度。再次,振兴地方教育事业,改良私塾,普及小学教育。最后,根据省内实际,从盐务、矿务入手,制定垦荒、森林、畜牧章程,大力发展农商、畜牧、工艺事业,设立模范工厂,开拓市场。又重视铁路、电讯、邮政、航运和公路建设,改善交通环境。这些措施对安定地方秩序,发展地方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李根源在云南起义前后所作出的贡献,受到时人的广泛赞许。

正当大家日以继夜地投入新政府的各项工作时,滇西地区传来了反清武装火拼的不利消息。原来,张文光领导的腾越起义胜利后,按照事先部署,起义军兵分三路出发,预定在大理会合,然后直奔省城。当起义军到达大理时,遭到已经反正的大理军队的阻击,双方激战三天,伤亡惨重,酿成亲痛仇快的滇西事变。如何妥善解决这场事变,关系到云南全省的光复和稳定。云南都督府紧急商讨对策,决定任命李根源为陆军第二师师长兼迤西国民军总司令,率兵西进,全权处理这场事变。

▲从汉川开赴前线的起义军

12月17日,李根源率部抵达大理。他将司令部设在大理提督府,着手恢复各级行政机构,并限期建立各县自治公所、商会等组织,管理地方财政,筹划工商、农牧、财政、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同时,向滇西军政府提出裁兵、停止捐派等九条建议,表示滇西地方官由省里任命,只惩办少数肇事将领。由于这些措施切合实际,宽严相济,受到张文光为首的当地政府的欢迎,为最终解决滇西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根源又致电云南军政府,请求授予张文光为云南协都督兼腾越镇总兵,张部彭蓂、由云龙、李学诗等为统领或知府。这样既按抚了地方实力派,又加强了军政府对该地区的领导。

不久,李根源又马不停蹄地来到腾越。初步弄清当地情况后,决定从财政、人事两方面入手,整顿行政管理机构。首先,命令停止捐派,以阻断地方武装的财源。其次,委派可靠的官吏,逐步收回地方行政权。接着,着手整编西防军,将原滇西军政府三十余个营缩编为十一个营。在这次裁军过程中,部分散兵与土匪勾结,趁夜叛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李根源与张文光商量,决定先安抚、给重饷以解散乱兵,然后由张文光出面调统带到腾越,讯明正法示众。李根源率兵逮捕反叛营长王太潜,立即正法。又诛杀叛变官兵二三百人,以及一批不法劣绅、土棍、匪徒等。经过上述措施,局势才渐渐稳定下来。

调查吴郡古迹 发起新村建设

民国成立后,李根源离开云南,入京当了国会议员。袁世凯想收买他,聘任其为总统府高等顾问,月薪八百元(银元),遭断然拒绝。黎元洪继任总统后,特邀李根源北上襄助,先后任命为航空督办、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1923年10月,曹锟贿选总统,李根源坚决抵制,愤然脱离北洋集团。三年后,他退隐苏州,奉亲读书为乐。他非常关注当地文化建设,发现苏州一带文物古迹很多,但损毁严重,遂决定凭一己之力,步行调查文物的分布情况,以便更好地加以保护和利用。

1926年春天,无官一身轻的他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吴郡访古之旅。其时,他经常与苏州文人诗酒唱和,聚会畅谈。访古期间,因几个月没有露面,便有人揣测,说他耐不住寂寞,跑到北京搞政治去了。后来真相大白,他正在调查抢救苏州文物古迹,谣言不攻自破。

苏州是有名的江南水乡地区,河道纵横,湖泊众多,乡民出行一般靠木船代步。临出发时,他特地在胥门枣市桥买下一只小船,雇人摇着,沿路踏看名胜古迹。进出西山一带,交通更加不便,乱石成堆,人迹罕至。他只好舍舟登岸,翻山越岭,访求古文物与古墓葬。有些地方棺材浮厝,尸臭扑鼻。他硬是克服种种困难,坚持步行踏勘,每次发现新的文物,必仔细辨认,并详细记录。晚上返回小船,局促于舱内,在一灯如豆的油盏下,整理白天的笔记,撰写游览概况。

有一次,他来到一座荒山亭子前,偶然发现有“宋刻黄安仁”几个模糊大字,一阵惊喜袭上心头。急忙拂去尘土,仔细察看一番,发现其中两行十字外露,还有八个字在二仙亭下,被亭檐柱石遮掩着。情急之下,他拿起工具就在亭子上凿孔,直到看清全部文字,内有极其可贵的“绍圣四年”几个字。他顾不得包扎一下凿孔时受伤流血的手指,如饥似渴地阅读起石刻文字来。根据刻文记载,他认为附近剑池西侧墙壁上很可能还有古人的石刻,可是他架好梯子一直爬到最高处,搜遍全石,只有一些晚期诗文,并没有宋代刻文。由此,他大胆推断石壁上的早期刻文很可能被后人磨毁,而代之以他们自己的诗文。参考文献材料,磨毁刻文者应是清人佟彭年和浙人王成瑞。他感到十分痛心,在笔记中记下这种毁坏文物的劣迹。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貌

李根源是前清的一名秀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好吟咏唱和,尤其喜爱金石书画。过去骑马打仗,总是行色匆匆,可每到一地,仍抽时间寻访当地古迹。有时带着部下到野外访碑寻墓,遇到不清楚的情况,必虔诚地请教当地居民。又亲自剥藓洗苔,辨别那些倒卧在野地里的残碑断砖上的刻文,并随时记录下来。他在苏州调查走访,更是不肯错过任何古物、古迹。像吴梅村、金圣叹、惠栋、朱柏庐等名人的墓园,他都寻访不止一次。他还冒着被湖匪绑架的危险,乘船去渔洋山考察董其昌墓,经过实地调查,他对董墓所在地提出了怀疑,并发现一块董氏后裔争讼的碑石。那次调查他又有另外的收获,在尧峰山见到一处杨氏墓穴,墓道长百余丈,并有三道牌坊,认为这座墓建筑精美,是苏州西部最考究的古墓。正是这样的用心访求,他对吴郡风物越来越稔熟,由此而精心编写的《吴郡西山访古记》,资料翔实,考证可信,成为一部颇具史料价值的地方文物“词典”。

李根源在苏州还致力于新村建设,努力改变村民的生活状况。他和耆绅张一麐、黄炎培等发起建设善人桥新村,成立实验农村办公室,并召开善人桥实验农村成立大会。那天他坐一辆独轮车,带着儿子李希泌前往会场。1931年,善人桥农村改进会正式成立,张一麐和他担任正副主席,改进会有正式委员十二人。

苏绣是闻名中外的优秀民族工艺,在苏州一带盛行上百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李根源和张一麐建议设立合作社,实行乡村产业化生产,以提高经济效益。他们从欧美引进新型图案,丰富苏绣的内容,扩大产品种类。又开办刺绣传习所,培训学员,并将他们的出品由合作社经销到海外,增加农民的收入。善人桥区还十分重视民众教育,除建立民众教育馆、民众茶园外,还着手开办补习学校,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循环演讲。李根源经常深入到百姓的茶园,向茶客发表演说,劝告乡民勤于生产,节俭办红白喜事。

过去苏州小王山附近没有学校,每天小学生需要走几里路去藏书庙小学念书。李根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遂集资修建五六间平房,创办了私立阙茔小学,解决了周围几个村庄小孩上学的后顾之忧。他一不做,二不休,还出资办了成人夜校,利用阙茔村舍上课。这批学生都是成年农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他仿效小先生制,选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师授课,自己坐在教室旁听,有念错或讲错的地方,立即加以改正。夏天的夜晚,乡间蚊蝇成群,上课时大家拿着蒲扇,一边赶蚊子,一边听课做作业,形成一幅有趣的场景图。

李根源关心当地群众的生活和合法利益,对违法的事,敢于出面据理力争。有一次,皋桥羊肉店用船载羊进城,经过阊门水城关卡,有个水警敲诈勒索,不但私自收钱,还强行牵走一只肥羊。村民前来求助,李根源听后非常生气,马上给警察局打电话:“我的乡亲,谁敢欺侮他们,很大很大的一只羊,被那个混蛋抢走了,一定要惩办!”结果那名水警送还了羊,还被关了三天。从此,苏州人都知道,开羊肉店的是李根源的乡亲,大家都另眼相看。直到今天,苏州城里开羊肉店的大多还是藏书镇(原善人桥乡)人。

义葬抗日英烈 坐镇保山拒敌

1932年初,日本侵略者悍然进攻上海及其附近地区。面对强敌的野蛮行径,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兼副总指挥蔡廷锴激于民族义愤,在未接到抵抗命令的情况下,奋起抗敌。李根源联合爱国耆绅张一麐、刘正康等,组建苏州民众抗敌后援会,积极支援前线战士。他不顾病体,多次组织募捐,指挥护理伤员,输送弹药物资。十九路将士坚守上海一个月,毙敌万余名,迫使日寇三易主帅。但终因蒋介石不肯派部队增援、不给补给,使十九路军和第五军伤亡惨重,被迫退守苏州。

淞沪抗战结束后,由苏州红十字会、昌善局从前线运回的伤兵中,有78人因伤势过重而牺牲。李根源与苏州爱国绅民将这78位烈士择棺材殡殓,安葬于马冈山麓,并亲笔题写“英雄冢”三个隶书大字。那天,他披麻戴孝,走在执绋送葬队伍的最前面,心情极为沉痛悲愤。他还亲自撰写碑文,颂扬烈士英雄事迹。以后,他每年都组织当地民众公祭英烈,又热心接待前来吊祭的烈士眷属。有一次,驻苏州的宋希濂部特派一个团的官兵,到马冈山参加祭奠活动。李根源带领乡绅、爱国群众和学生数百人闻讯赶到,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拯救中华民族”等口号,气氛异常悲壮。

“七七事变”发生不久,日寇再次进攻上海,遭到我爱国军民的殊死抵抗。李根源与苏州爱国人士在阊门外农业学校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筹划支援前线。他不顾旧病复发,经常跑到金门等处发动募捐、指挥护理伤兵、输送弹药物资。妻子马树兰也积极参加为前方将士缝制棉衣、布鞋等活动。他和张一麐等去沈家桥劳军,拜见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张治中等人,激励官兵奋勇杀敌。又倡议组织老子军,并亲任老子军参谋长。组织红十字会赴上海抢救伤员,并运送殉国将士遗体1200多具,安葬于苏州善人桥。因为时间紧迫,有些烈士只能合棺埋葬。又由于“英雄冢”空地有限,他设法寻找新的墓地。他的义举感动了当地陈姓族人,毅然捐出灵岩山下祖茔地四十余亩,以续葬其余阵亡官兵的忠骸。乡民讳称抗日英烈为“伤兵”,所以一直把这处墓园叫作“伤兵坟山”。

李根源等人的抗日后援工作,引起全国爱国人士的关注。郭沫若曾慕名到苏州采访李根源和张一麐,回去后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战地通讯,赞扬两人为国家的“大老”,还风趣地把张比作诸葛亮,把李比作关云长,一时传为美谈。陪都重庆时期,画家徐悲鸿得知李根源在苏州两次披麻戴孝安葬抗日将士,又读了李所写的爱国诗句,深受感动,精心创作了巨幅名画《国殇图》。画册中李根源执绋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满怀悲愤之色,栩栩如生。此画乃作者的得意之作,可惜几经战乱,散佚不全,如今仅存李根源画像部分。

1938年夏,李根源回到云南,被聘为省政府顾问。他宣传“云南人的真精神”,主张为抗战“拼死”,胜利一定属于中华民族。1942年5月,日寇从缅甸侵入滇西,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沦陷。他不顾年老体弱,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指导滇西抗战。

李根源赶到滇西重镇保山,发现城区已被炸得破烂不堪,当即组织人员清理废墟,防止瘟疫流行;又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慰问难民、侨民。6月初,在保山金鸡村召开军民大会,驻地官兵及地方各级长官和绅民代表数百人出席。李根源在会上发表演说,称保山乃滇西战略要地,对抗击日寇收复失地,意义重大,希望与会人员都能负起保卫保山的重任。建议乡镇组织义勇自卫队,巡逻站哨,防奸防盗,协助国军作战,完成支前任务。这次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使民众坚定了抗日的信心。会后,他发表了著名的《告滇西父老书》,通篇充满着杀敌卫国的爱国情怀,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

破例录用朱德 师生情深意笃

二十世纪初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堪称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时任讲武堂监督李根源刚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意气风发,开始了自己的人生事业。

1909年春天,朱德和好友秦昆离开四川仪陇老家,千里迢迢赴昆明报考陆军讲武堂。经过测试,两人的成绩都达到录取要求。当时讲武堂有一条规定,暂时不招录外省籍考生。秦昆临时冒用云南籍,才被顺利招进学堂。可是朱德如实填写籍贯,结果名落孙山。

眼看盘缠将尽,生计无着,朱德只好先去当兵,接受士兵训练。几个星期后,讲武堂补行招生。这次朱德吸取教训,假称为云南临安府蒙自县人,姓名用的是朱玉阶。因为成绩优异,又是云南籍,自然被录取了。可是,入学不久却遇到了麻烦,因为冒充云南籍的事被学校发觉,按制度应当开除。是否劝退这样一名品学皆优的学员,学校内部有不同意见。主持校务的李根源力排众议,说:“籍贯错了改过来就可以,不要为这样一个问题把一个不远千里跋涉来投考讲武堂的有志青年拒于校门之外。”就这样,朱德留了下来。事后朱德曾感慨地说:“这是我寻找多年的地方!”“我一心一意投入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在讲武堂学习期间,他加入了同盟会,开始了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军事生涯。

在讲武堂,李根源经常给学生灌输民主革命思想,又严抓军事训练。朱德从中受到许多革命的启发,认为李根源是值得信任的老师,于是常找机会与他接触。李根源也十分喜爱这名学生,给朱德很多锻炼的机会,凡全校性会操和接受检阅,总是指定由朱德来指挥和喊口令。那时,教官随意打骂学员的情况比较普遍。有名叫顾品珍的教官就因无理责罚学员,遭到朱德的批评,心里很不满。一次,朱德放假外出,因事回校晚了几分钟,点名时未到。顾品珍便大发雷霆,不仅当众给予严厉训斥,还不容许他解释。朱德不服,当面顶撞了几句。盛怒之下,顾教官向学校当局报告,要求开除朱德的学籍。李根源听了顾品珍的讲述后,心平气和地说:“我们创办讲武堂的目的,便是一清二楚的。我们不需要培养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的学生,而是要培养像朱德这样朝气蓬勃、跅弛不羁之才。”顾听了监督的劝告,无言以对,心中的怒火也渐渐平息下来。从此,顾教官改变了对朱德的态度,师生关系渐渐融洽起来。

李根源一直关心学生的发展和前途。抗战时期,朱德担任八路军总指挥,后来又任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正在长沙赋闲的李根源闻讯,非常高兴,立即致电祝贺。朱德接到贺电后,通过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徐特立,捎信向老师表示问候和感谢。有一次,朱德回延安参加党中央会议,途经西安时,前去探望老师。当时,李根源住在西安郊区宋家花园。考虑到朱德从七贤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到宋家花园太远,路上又不够安全,特派儿子李希泌去见朱德,告诉朱德西安情况比较复杂,请其不要去宋家花园了,并再三叮嘱出入要注意警戒,以防万一。朱德让李希泌回去告诉老师,不要为此替他担心。最后,师生相见,感慨万千。李根源告诉朱德,他开始接触马列主义,认识到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可惜身体欠安,不然就去苏联游历学习。朱德担心老师太过兴奋,对心脏不利,因此只坐半个小时便起身告辞。过了两天,朱德第二次登门拜访,将一本刚出版并由毛泽东亲笔签名的《论持久战》送给老师。交谈中,朱德郑重委托老师捎信给云南的龙云、四川的王缵绪等地方实力派,劝他们坚定信心,务必抗战到底。临别时,朱德祝恩师早日康复,期望师生能再次相见。

解放初期,李根源应邀北上参加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甫抵北京,朱德便跑到远东饭店看望老师,几天后还在颐和园设宴招待老师一行。1951年,李根源参加西南军政委员会会议,暂住山城重庆。因不习惯当地潮湿多雾天气,时常闹病。朱德听说后,即电告中共西南局统战部门,派人护送李老先生到北京就医。在京期间,李根源受到朱德多方面的照顾,不仅亲自过问其生活、医疗事宜,还经常到病房探望,赠送药品、补品、布料等。

1965年6月,李根源病危,北京医院向朱德作了汇报。朱德亲临医院看望,但老人已昏迷不醒。李根源去世后,年近八旬的朱德拄着拐杖,赴嘉兴寺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诚如朱德的女儿朱敏所说的,“先父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李根源先生的大力帮助。李根源先生筹办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先父踏上拯救祖国道路的起点……先父与李根源先生的交往长达半个多世纪,他们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同志关系,结下的终生情谊,难能可贵,令后人敬仰和敬佩”。

来源:《文史天地》杂志总第219期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