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土家族歌舞 土家族的摆手舞有什么文化内涵

2017-01-02 18:19:2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活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外来文化的渗入,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民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活动,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和外来文化的渗入,形成了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局面,使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

土家摆手舞是一个以土家族原生态文化为主体外来文化不断渗入呈文化多元化局面的民族舞蹈,其中,巴文化与楚文化两大主体交融十分明显。从许多史籍资料中不难看出,土家人的祖先巴人尚歌舞,敬虎、蛇,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楚地则巫风盛行,以龙、凤为图腾,而酉阳的酉水地区处于巴、楚文化交融的结合部,是两大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最理想之地。土家摆手舞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变化,明显地体现了巴、楚文化交融的事实。

巴人尚武,武者舞也。巴人的后裔是土家族,是历史学家和民族学家们一致的结论。史料表明,巴人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华阳国志》云:“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徙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可以想见,当年的巴人不仅勇武,而且善歌善舞,在参与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以独特的战舞使殷人望风披靡。古代巴人把摆手舞视为军前舞,无异于今天的战前军事演习。这种军前舞,不仅使参战者得到战前军事训练,而且还在歌舞之中昂扬斗志、凝聚人心。所以,巴人组建的军团勇不可挡、所向披靡。巴人及其后裔土家人,歌舞伴随生活的全部,不仅战前要歌舞,而且年节喜庆、祭祀祖先都要举行歌舞活动。在今鄂西清江、渝湘交界的酉水地区,真是无人不歌,无人不舞。

楚人好巫,巫者亦舞也。巫文化是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都经历过原始时期和蒙昧阶段,因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巫文化。在古代中国,伏羲画卦,文王演《易》,说明巫文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是华夏民族的主流文化。《山海经•海内经》云:“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而《淮南子》也云:“轩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注曰:巫咸知天道,明吉凶。”巫文化早在上古就在北方及中原地区流行。后来,历代统治者明令禁巫,使巫文化向南方民间转移,成为楚地民间文化现象。对此,王夫之说;“巫咸,神巫之通称。楚俗尚鬼,巫咸降神,神附于巫而传语焉。”其意是楚人好巫,巫师把自己装扮为神传话于人。屈原的《离骚》记述了大量楚地巫觋之俗,便是最好的证明。

巫,《说文》解释为“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两袖舞形。”古代的巫师皆为女性,明、清以后改为男性为觋,其主要职责是以舞降神。郑玄《诗谱》曰:“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尚书•伊训》也说:“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巫以歌舞事神,故歌押为巫觋之俗也。”而王逸在《楚辞章句》里更明确地指出:“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以上史料均证明,历史上长江中下游的广大楚地巫风盛行,形成一种巫文化。

土家摆手舞集歌、舞、巫(祭祀)于一身,是文化多元化的真实体现。加之清初“改土归流”以来,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几次大移民,中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的渗入,土家摆手舞中的祭祀主体由过去的单纯的土王崇拜演化而为宗族祖先敬仰,摆手舞的舞蹈由过去的大摆手(战前舞)派生出小摆手,即在宗祠前举行。祭祀活动中的土老司头戴凤冠,腰系八幅罗裙,手摇八宝铜铃和司刀,口吟咒语,其中不乏傩戏成分。这些现象,说明土家摆手舞已明显呈现巴、楚文化相伴相生的局面。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