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北洋水师陆战队 中国最早的现代化陆战部队

2016-12-21 15:52:1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引言 海军并不是单纯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军种。在今天,主要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海军陆战队存在于数十个国家的海军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甚至独

引言

海军并不是单纯执行海上作战任务的军种。在今天,主要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海军陆战队存在于数十个国家的海军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甚至独立于海军之外,位列五大军种之一。而在19世纪的海军中,同样普遍存在有陆战队。北洋海军亦曾一度组建自己的陆战队,拥有相当的陆战能力,但相关的史料记载极为有限,各种论著对他们也鲜有提及。笔者所见,仅有姜鸣先生曾指出“北洋舰队具备两栖作战能力”,而陈悦先生近年的一些文章与著作对其论述较多,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可惜尚未进行专门探讨。笔者是以撰写本文,试图结合世界近代海军史对北洋海军的陆战队进行论述,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北洋海军的组成与战术。

一、近代海军陆战队的滥觞

在西方海军中,军舰搭载陆战士兵作战的传统十分悠久。早在公元前的桨帆战船时代,士兵跳帮进行接舷战便是古希腊、古罗马等国海军中最流行的战术之一。在布匿战争中,罗马海军由于在战舰上使用了方便接舷的“乌鸦嘴”吊桥,大破劲敌迦太基海军。而随着海军装备与战术的发展,接舷战的意义逐渐减弱,但仍保留有一定的地位,陆战士兵也依然在军舰上拥有一席之地。

近代意义上的海军陆战队建立于1664年,是英国皇家海军所组建的“约克公爵和奥尔巴尼海军步兵团”(Duke of York and Albany’s Maritime Regiment of Foot)。1672年,“海军陆战队”(Marines)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官方档案中。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的《英国水师章程》中,他们被称为“小枪队”或“水师枪兵”。

陆战队在当时的英国海军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成员都是招募来的士兵,宣誓效忠王室,因此被认为比多为强征入伍的水兵忠实可靠。“陆战队小分队是舰长唯一信得过的、能执行其意志的部队,不管是阅兵还是站岗都要依靠他们。”因此,当时英国海军中的许多大型军舰都搭载有一定数量的陆战队。譬如,著名的“胜利”号风帆战列舰于1778年开始服役时,舰上配有58名陆战队员(1名上尉、1名中士、1名下士和55名二等兵)。

陆战队所执行的任务十分广泛。第一,他们要在舰上站岗执勤,维持秩序,弹压哗变,身份相当于海军中的宪兵。第二,在交战中,他们将使用冷热兵器进行接舷战,或者在帆桁上居高临下地狙击敌方军官。第三,在需要进行陆上作战时,他们会组成一支精干的登陆部队。要说他们是海军中的多面手,毫不为过。

除了英国之外,欧美各国也相继组建陆战队,如俄国于1705年创建,美国(北美殖民地)于1775年创建。另外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专门的陆战队,海军往往还会抽调小队水兵上岸参与陆战,这样的部队与海军陆战队十分相似,中文记载中一般统称为“陆战队”。本文所论述的陆战队,也是这个广义的概念。

二、北洋海军陆战队的编制与装备

北洋海军在参照西方(主要是英国)海军规章进行种种建设的过程中,也组建了自己的陆战队。关于这一方面的资料极少,只有北洋海军的军服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确切证明了他们的存在。该书将北洋海军的军服划分成官弁、洋枪队和水手夫役三类。所谓的洋枪队,也就是陆战队,区别于普通的水兵。陈悦先生指出:“陆战队士兵的制服样式和士官制服相似,既显示了舰上执法者的特殊地位,也区分了官兵的差别。”《图说》篇末写明光绪壬午(1882年)撰,因此可知陆战队的组建不晚于此时。

关于陆战队的具体编制情况尚不清楚。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都有巡查一职,职责是“专司稽查船务及兵勇登岸各事宜”。考虑到西方海军中的陆战队有维持军舰秩序的职能,巡查或许就是各舰陆战队的统领。

但是,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日本军方编纂的《清国北洋海军实况一斑》表明,此时北洋海军军服制度已经发生了变化,专为洋枪队设计的制服不再出现。联系到两年前颁行的《北洋海军章程》中也没有洋枪队的设置,可以认为这个编制此时已经被取消了。

但是,这并不代表陆战队的功能也就此丧失了。《北洋海军章程》表明,北洋海军的水兵(包括水兵的后备军——练勇)均被要求能够熟练使用枪支、刀剑等陆战武器。譬如,从三等练勇递升到一等练勇,均需考核“洋枪、刀剑操法”。练勇挑补水手以及水手升职,考查科目中也都包括这两门技艺,就连副管旗这样的技术人员也须掌握。至于学生上练船实习,这些也是必修科目。由此可知,北洋海军的大多数人员都拥有一定的陆战技术,陆战队融合在整支舰队之中。为行文方便起见,笔者在下文中仍将执行陆战任务的北洋海军官兵称为“陆战队”。

关于陆战队的装备情况,可以从各舰配备的轻武器上得知。根据各舰的验收折和报销折可知,北洋海军的几艘外购主力舰在订造时都连带购买了相当数量的轻武器。如“定远”、“镇远”各配有“后膛连珠枪五百二十五杆”,“济远”则配有“后膛连珠枪一百三十六杆”。“经远”、“来远”则有“连珠手枪六十枝”,配有“枪子二万枚”。“致远”、“靖远”配备的武器种类更多,共有“马丁尼后门枪(引者按,即马提尼–亨利后膛步枪)八十枝、梅花手枪(引者按,即转轮手枪)三十枝、腰刀八十把、长矛八十枝”。

另外,还单独购买了一些枪械。光绪十二年(1886年),北洋海军计划添置手枪,总查琅威理估计需要600支。次年初,李鸿章向驻外公使指示,“拟购力拂六出手枪(引者按,即德国Ludwig Loewe厂所制连珠手枪)六百杆,备各船领用。新订快船,勿购别项手枪。”不久,又电令:“各船现均改用毛瑟单响枪,连珠价昂,似宜缓购,恐不一律。”此后北洋海军曾领到六出手枪样品,验收结果良好,准备购买。但尽管丁汝昌向负责北洋海军军火收发的北洋军械局总办张士珩一再催促,却没有见到交货的记载。而可以确认的是,北洋海军于同年收领了200支毛瑟枪,分拨给“致远”、“靖远”、“超勇”、“扬威”四舰使用。由此可见,北洋海军各主力军舰都配备了不少轻武器,足够武装数十乃至数百名舰员。这样多的轻武器,与水兵普遍掌握陆战技术的情况是吻合的。北洋海军编制中有所谓的“洋枪匠”,应该就是负责修理各舰枪械的人员。

以上的轻武器中包括有刀矛这样的冷兵器,这其实并不是装备落后的表现。由于陆战队有可能进行接舷战,短兵相接的机会比较多,冷兵器仍有一定价值。因此,长矛在英国海军中一直使用到了1905年;而1940年英国驱逐舰“哥萨克”号袭击德国补给船“阿尔特马克”号以援救本国战俘时,有一名水兵还使用了军刀。

除此之外,陆战队在登陆战斗中还有可能使用一些相对重型的武器。譬如,“致远”、“靖远”两舰的格林炮和霍智纪士(今译哈乞开斯)炮配有“炮车”即陆用的轮架,可以通过换装炮架登陆作战[19],其他一些军舰的小口径速射炮也有这种情况。另外,“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装备有75mm克虏伯舢板炮(当时称舢板七生半炮),主要供陆战使用,也可以通过换装炮架在军舰或小艇上使用。在几次实战中,陆战队也确实动用了舰炮进行火力支援。

三、北洋海军的陆战训练

在北洋海军中,陆战训练的地位可以说不逊于海战训练。上文已经提到,北洋海军的大多数人员都被要求掌握陆战技术。而在现实训练中,陆战科目的比重也相当大。中法战争期间丁汝昌的两份函稿表明,当时在舰操炮和登岸操枪的比例大致是一比一。“在旅各船,每日上午操大小各炮,下午登岸操枪,逐日一船轮流打靶。”“迩日旅顺各船,每日上午操炮,下午操演后,抽暇端枪架[一]。”

尤为可贵的是,北洋海军的陆战训练有影像资料可供佐证。目前可以看到两张在刘公岛上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张,一排水兵匍匐持枪,后面一排则弯腰准备卧倒,还有几名手持手枪、军刀的士官督察;另一张,水兵成两排端枪瞄准,前排蹲跪,后排站立,还可看到水兵腰间都佩着刺刀。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水兵们当时所练习的步兵战术动作。

由于陆战训练的重要地位,北洋海军在仅有的两次阅操中都演练了陆路枪炮阵法。光绪十七年(1891年)四月,李鸿章与帮办海军事务大臣张曜奉命校阅北洋海军。在威海卫,陆战队进行了操演,得到了李鸿章的高度评价:“各兵舰小队登岸操演陆路枪炮阵法,精严快利,旋转如风,为各处洋操之远冠。”

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月,李鸿章与帮办海军事务大臣定安再次校阅北洋海军,陆战队又一次博得了好评:“十七日,在威海卫调集北洋兵舰小队登岸操演陆路枪炮阵法,灵变纯熟,快利无前,各处洋操,实无其匹。”

和平时期的演练,难免有花拳绣腿的成分,而褒奖赞扬的言语,也不免有夸大其辞之处。但是,北洋海军的陆战队能两次赢得超越其他陆军部队的评价,实属难得。可以认为,北洋海军不仅本身是当时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实力最强的舰队,它的陆战能力在国内也属一流水准。这种实力,在几次实战中有所表现。

四、北洋海军的陆战经历

光绪十四年(1888年)六月,台湾吕家望社“生番”起事,联合附近民众4000余人,围攻驻扎埤南的提督张兆连部。张部仅有300余人,处境危急。台湾巡抚刘铭传闻讯,命令提督李定明与总兵万国本、陶茂森率军分由水陆驰援。另外,刘还请求李鸿章“速派快船两只来台,前往查办解围”。李随即指派丁汝昌率领“致远”、“靖远”两舰前去。

刘铭传请求北洋军舰增援,原是“专为送信、探事”,打算将它们当作通报舰使用。这种任务对于两艘新锐巡洋舰,实在是有些大材小用。两舰到达后,清军已经转守为攻,但是尚未攻克吕家望。刘铭传此时或许已对北洋海军的陆战能力了解了更多,于是命令丁汝昌“将两船快炮,各起船架会剿”。八月初五日,“致远”抵达埤南,将两门快炮(即速射炮)卸下支援陆军。而据池仲祐《海军大事记》所载,“靖远”也参加了陆战,两舰共出动60名“枪队”和两门6磅炮,带队的是两舰的帮带大副刘冠雄和陈金揆。十六日,吕家望被攻破。战斗中,“致”、“靖”两舰阵亡副头目1名,水兵伤8人。

北洋两舰此次“剿番”,姑且不论其性质如何,从军事的角度上看,可以说是陆战队的一次成功运用,充分发挥了军舰的机动性和水兵的陆战功能。战斗中,“快炮骤轰,声震陵谷”,有力支援了陆军的进攻。这次作战,已经颇有几分列强海军的影子。

和登陆作战相比,接舷作战是陆战队较少使用的战术。由现有史料可知,北洋海军军舰在黄海海战中曾经发动过一次未遂的接舷战。海战初期,掉队的日舰“比睿”企图穿越中方舰队阵形,结果遭到“定远”、“经远”等多艘中国军舰打击。按日方记载,“敌舰害怕这样会互相自伤,于是停止了发炮,似企图俘虏我舰……敌舰(引者按,指“经远”舰)的甲板上,排列着携带步枪的突击队,欲靠近我比睿舰。”至于日方史料称“经远”舰甲板上的“突击队”有400余名,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其舰员定额,显然是被极度夸大了的,不足采信。

在此情况下,“比睿”也做了迎接接舷战的准备,“分配操纵大炮的人也都跑到上面,手握步枪,上好刺刀,伏卧以待对方冲锋。这是从今日英国学来而在日本应用的。”但是,接舷战最终没有打响。由于“比睿”以小口径速射炮全力射击,在5分钟内发射了1500余发炮弹,“经远”无法靠近接舷。甲午战后在吴港树立的“军舰比睿战殁者之碑”的碑文对此事大肆渲染,称:“时一舰站列袭击手将近我,舰长樱井少佐大喝疾呼,使机炮手急射弹丸,命中敌百数十人,不复留只影。”日本人事后对此的陈述似乎很轻松,但当时“比睿”的确有被生俘的可能。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在海战后的报告中也承认:“比睿为华舰所隔,几为所俘。”

日方事先对海战中可能发生的接舷战也有所准备。“海军事先下达了准备近战的命令。”海战前,“高千穗”舰的一名炮台军官也对同僚说:“此战胜败不可测,愿与君共约,万一不幸吾舰被毁,行将沉没时,则直拼命冲撞,拔刀跃上敌舰,奋力斩杀。”并建议对方带上家传的日本刀准备白刃战。但是,由于在海战中火力占优,日方一直没有主动发起接舷战。

由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后丧失了制海权,陆战队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机会很少。笔者目前见到的明确作战活动记载,仅有两次而已。

其一是威海卫保卫战中“海军炮兵”的参战。据《中东战纪本末》记载,光绪二十一年元旦(1895年1月26日)早晨,“日本陆军约一万二千人与水师相约并发,直逼威海之西……守护威海城之刘军门(引者按,当指巩军统领刘超佩,惟刘时为总兵,不当称军门)得电,即饬海军炮兵六百名,携格林炮十二尊、快炮六尊,星驰而至”,配合来援陆军将日军击退。《甲午战事记》也称:“二十一年乙未元旦,日军由南岸东水陆并进,直迫威海之西。我陆军先期已退。唯靖远并两炮舰及雷艇,驶近南帮迎击,又调海军炮兵六百人,随后策应,日兵始退。”《光绪大事汇鉴》则称日军“是日(1月26日)并以陆军万二千人自荣成助攻,宗骞(引者按,即绥巩军统领戴宗骞)麾兵拒战,日人退深林中负险死斗,我海军炮兵以格林炮自后击之,日人始退。”以上记载,颇有失实之处,这场战斗很难坐实。但这些记载中多次提到的这支“海军炮兵”,倒不至于是生造出来的。这至少说明,北洋海军在威海卫保卫战时专门抽调了部分水兵与舰炮,编组了一支海军炮队,配合陆军作战。这种做法,是海军在港口防御战中经常采用的。

另一次是威海卫保卫战中陆战队的逆登陆作战。当日军攻陷龙庙嘴、鹿角嘴等炮台,利用岸炮轰击谢家所、赵北嘴两炮台时,发现“敌水兵三百余人正在登陆,其目的大概是要收复陆路炮台”。此次战斗,陆战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和清朝陆军在甲午战争中的通常表现有很大差别。日军称“登陆水兵气势嚣张,似都有拚死的决心”,“敌军拚死前进,开枪顽强应战”。但是,陆战队苦战之后终于不支,被日军压制到海边,大部战死,少数士兵游向已舰。有的士兵不愿被俘,于是引刀自尽;有的士兵在海中遭到狙击,以致“二间(引者按,1间约合1.8米)平方的海水完全变成了红色,像蜀锦一样好看”。

关于这场战斗,中方史料亦有对证。《甲午战事记》称:“丁汝昌督派精勇,由岛渡海闯登炮台,击毙日兵十余人,并夺两日旗而旋,我兵未伤一人也。”尽管过程描写较夸张,“渡海闯登炮台”本身却是真实的。另外,《光绪大事汇鉴》称戴宗骞“募死士力战夺还南山嘴炮台二(引者按,即鹿角嘴、赵北嘴两炮台),龙王祠台(引者按,即龙庙嘴炮台)不克,而士卒死亡相藉”。《戴宗骞传》亦云戴“乃结敢死士,夺还二台,惟龙庙嘴未复。日军大集,二台仍不守”。所指的应当也是这场战斗。但戴的位置当时在南帮,不太可能指挥逆登陆行动,而且水兵也非其部下。参照日方记载,丁汝昌派兵从刘公岛出击的说法更为可信。

五、与同时期日本海军陆战队的比较

和北洋海军同样师法英国的日本海军亦有陆战队的编制,最初称为“海兵队”,后改称陆战队。“日本之海兵队如同海军本体,是于明治初期,在向英国雇用之军人的手中创造的……因为是维新战争后不久的关系,日本当时采取的是重视内政政策,明治七(1874)年之出兵台湾,被派遣的也是陆军旅团,明治十(1877)年之西南战争时也未轮到出场,遂起不需要海兵队之论,到翌年就遭全废而被编入海军成为陆战队。”

与陆军相似,日本海军陆战队按人数多寡,编成大、中、小队。按作战任务划分,则包括使用步枪的“铳队”和使用野炮的“炮队”。明治十九年(1886年),《陆战队概则》制订,“便于海陆公同之战务”,标志着陆战队的进一步规范化。

在甲午战前及期间,日本海军陆战队相当活跃。如战前日本出兵朝鲜的第一股兵力,就是护卫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前往汉城的400余名陆战队员。战争中,陆战队也多次进行登陆行动。日军在花园口登陆时,首先由“千代田”舰的一个陆战队小队上岸侦察。日军在荣成湾登陆时,亦先由“八重山”、“爱宕”、“摩耶”三舰出动小艇运送陆战队上岸侦察。威海卫之战时,陆战队曾多次利用攻占的清军炮台轰击北洋海军舰只。日军甚至曾计划以“筑紫”等7艘军舰组织陆战队,“抓住时机登陆,占领刘公岛”。日军入侵澎湖、台湾时,陆战队更是频繁参战。

由此可见,和北洋海军的陆战队相比,同时期日本海军陆战队的建设水平显然更高一层,有着较为独立的建制和专门的规章,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大。甲午战后,它的规模更是不断扩大,在八国联军战争、日俄战争、一战、一二八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都曾参战,成为日本对外扩张的利器之一。

结语

北洋海军的陆战队,是这支舰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必要的两栖战力,使舰队机能更加全面。尽管它从一开始只是舰队的附庸,后来更融化在水兵之中,无法称为真正的海军陆战队,但在几次实战中,它确实较好地履行了这个兵种的职能。

清末海军重建时,建设独立的海军陆战队终于提上了议事日程。宣统二年(1910年),筹办海军大臣载洵奏称:“查英国有海军警备队之制,平时保卫本国海疆,以补陆军所不逮;战时占据要地,以助海军之进攻;而整饬舰队纪律等事,亦归管理。中国从前办理海军,尚缺此项制度,现拟采用其制。”清廷准奏,随即在烟台组建海军警卫队,该部成为民国初年建立的海军陆战队的前身。中国海军陆战队的历史,从此正式开始。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