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的封神三部曲 从植物到大神
阳历八月十日,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这曾经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今已然式微的传统节日。死生之外无大事,所以,我们的古人特意选择这样的一个日子,试图在生者与死者之间留一条沟通与慰藉的通道。与之相关形成的一整套文化符号、文化心理,可堪玩味。而在这样一个日子来临之前,我们想聊聊钟馗,这个和鬼难舍难分的神奇又值得人物。这样一个人、鬼、神三位一体的大众偶像是怎样形成的?
开始的开始,TA是“它”,一种植物,具体说,是一种菌类植物;据说也可能是一个能发出声响的物件;唐朝的某个晚上,皇帝做了一个恶梦,梦里有个黑大汉打跑了小鬼,于是,TA成了“他”,他的写真,成了每年皇上送给大臣们的贺年片;后来的后来,精英和屌丝都爱上了他,于是,“他”就变成了“祂”。钟馗,就这样从植物界进化到神仙界。再再再后来,这位大神管得越来越宽,乱世驱鬼,盛世迎福,仗剑、嫁妹、送子、夜游、喝酒,那是相当忙乎~
最初,他是一株植物或者是一件法器
画史中以钟馗为题的作品数不胜数,有关他的身世、传说、怪谈也多达几十个版本。现存文献中,他最早出现于晋末的敦煌写本《太上洞渊神咒经》:“今何鬼来病主人……孔子执刀,武王缚之,钟馗打杀得,便付之辟邪。”明确他是个斩鬼的角色。但与孔子、武王这样来自于历史中的人文神灵不同,钟馗并非一个真实的人物,其来源一说是《本草纲目》所载名为“仲葵”的菌类植物,另一说是驱鬼傩舞中使用的锥形法器“终葵”。唐朝的皇帝梦见了他,于是……
经历了漫长的“人化”和层层虚构,到了唐朝时,钟馗画像已经是皇帝赐给大臣的岁终驱秽神物。要想了解他的样貌与性格,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讲得最为详细,也被后世引述最多。唐开元年间,玄宗骊山讲武回宫后缠绵于病榻。一日梦见一个小鬼,衣绛犊鼻,鬼祟猥琐,偷得杨贵妃的紫香囊和皇上的玉笛,绕殿而奔。其后一个大鬼,黑冠蓝裳,袒臂鞹足,捉住小鬼,剜其目,擎而啖之。“上问大者为何人,奏曰:臣钟馗氏,即武举不捷之士也。上醒来发觉身轻且健,急召画师吴道子,告知此事并要求如梦图之。道子立笔图讫以进,上以瞠视久之,抚曰:是卿与朕同梦而,何肖若此哉?遂大加褒赏。”
在玄宗梦里,钟馗说自己“即武举不捷之士”有两种解释,一是武举未中,二是武德年间科举未中,故而他可能是武生,也可以是文人。文士版中,钟馗是寒窗苦读才华满腹的读书人,却因小鬼构陷毁其面容,更不幸的是高祖因为相貌丑陋革除了他应得的进士功名,刚烈耿直的他触柱而死;死后朋友杜平为其鸣冤,高祖追悔莫及,赐绿袍厚葬,天帝亦封他为斩鬼之神。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极端强烈的性格和大开大阖戏剧化的经历为后世的演绎和审美创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与传统文人塑造的温润、中庸、酸腐形象大异其趣,这是一个将东方的浪漫主义揳入冷酷世俗的文学幻梦,如孟姜女哭倒长城、白素贞水漫金山寺,情景惊天动地,内里透着面对坚不可摧之物的决绝与无望。所以,宋元以后的文人爱极了他。
唐宋之际,草根与精英合力把他送上神坛
唐宋之际逐渐成型的钟馗传奇塑造了一位人、鬼、神三位一体的民间偶像,他不仅承担斩除冥界恶鬼的职责,还因曾为读书人的特殊经历,被视作为百姓伸张正义、守护一方福祉的地方神。出于文人阶层的需要,钟馗的象征意义被不断泛化,可以暗喻忠贞守节的爱国志向,也可以寄托有识之士怀才不遇、心忧家国的入世情怀。民间与士夫两股绘画潮流在此汇聚,正邪、雅俗两皆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