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为什么从宋朝以后开始衰落?
洛阳作为我国建都时间最早、时间最长的都城,然其自宋朝建立以后逐渐开始衰落,直至今日沦为二流城市,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洛阳为何自宋朝开始一路下坡走上了衰败的道路。
宋朝以前,我国主要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则被称为蛮夷之地,而自汉魏两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严重的破坏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以及植被的破坏,直至朝代频更的魏晋南北朝时,特别是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致使西晋灭亡,之后司马氏南逃将都城迁往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统治阶级的南逃,致使名门望族士大夫也都携妻带子奔往江南,而中原人民也为躲避战乱,逐渐南迁,同时在南迁的过程之中,我国进行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和民族大迁徙,将中原现今的农耕技术以及生产技术带往南方,统治阶级和百姓的南迁大大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又由于此地土壤肥沃,气候湿润,对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然南迁的统治阶级以及百姓无不思念故土,都往有朝一日再回中原,只是将南方作为暂居之地。
随着隋唐两朝再次统一华夏,仍将都城定于长安与洛阳,加强中原以及北方统治,隋炀帝之时,看到了南方的发现,并想将南方的财富运往中原和北方供这里享用,遂开挖隋唐大运河,其河北起涿郡,中连洛阳,南抵余杭,将南方正是纳入我国经济,大运河的开凿致使南方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南方因为其独特的地理因素,使其较北方而言发展更快,到了唐朝中叶,安史之乱爆发,北方再次陷入战乱,大批贵族以及拼命南逃,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和南迁,此次南迁,致使南方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此之后江南取代中原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重心。而中原地区,特别是洛阳地区战火中毁于一旦,同时隋炀帝时期开挖的隋唐大运河也因淤塞甚为严重而逐步被后人所遗弃。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我国再次陷入国家大分裂阶段,特别是在中原地区围绕着洛阳征战不断,使得本已在安史之乱中破败不堪的洛阳城,再遭战火的摧残,直至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全国,致使中原战火方休,然此时的中原亦非昔日之繁华,一片荒凉之景,特别是洛阳城早已是面目全非,宋太祖初即帝位之时,有心将洛阳再次打造为帝都,然由于洛阳破坏较为严重,以及隋唐大运河淤塞甚重难以疏通,不能将南方富庶钱米运来,在其谋臣赵普的建议之下,定都汴梁,而还将洛阳定位西京,但随着汴梁漕运的发展,洛阳最终失去了都城地位,从此一落千丈。本已衰败的洛阳城在北宋末年再遭金兵“洗礼”之后彻底衰败,只被作为军事重镇而存在。
千百年来的兴衰荣辱,致使洛阳城拥有这其他都城难以比拟的辛酸和无奈,退却了帝都的光环,而洛阳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油然可见。而今洛阳城再次走到了时代前列,成为我国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洛阳将会再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