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文史百科 > 正文

汉光武帝刘秀是如何从一介书生成为一代帝王的?

2016-12-14 11:32:1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汉光武帝刘秀(前5—57年),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西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57年在位)。但我们知道,刘秀虽有着前朝血统,但

汉光武帝刘秀(前5—57年),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人,西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开国皇帝(25-57年在位)。但我们知道,刘秀虽有着前朝血统,但他却是一介布衣,曾经的放牛娃、庄稼汉,和他的先祖刘邦及后来的朱元璋等一样,依靠自己的能力打下了天下,实现了灭莽复汉的“中兴”伟业。

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后汉”。刘秀的“中兴”,是重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只不过这个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汉”的称谓罢了。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皇帝。一代伟人毛泽东称他是“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那么,刘秀凭什么堪称是史上最有学问的皇帝?他是怎样从一介布衣变成一介书生、又从一介书生成为一员勇将、再从一员勇将成为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的呢?今天乐奀就和大家一起说说刘秀的故事!

一、虽为皇室后裔,沦为一介布衣

刘秀的确是前朝皇室后裔,他这一脉来自于汉景帝刘启。史载有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典故叫“唐姬误会”,讲的就是刘秀先祖刘发阴错阳差富有戏剧性的诞生史,因此史上有“一场误会延续刘汉王朝二百年”之说。

话说某一天晚上,西汉第四位皇帝、刘邦孙子景帝刘启要去一名叫程姬的妃子那里过夜,准备临幸程姬。对于身处美女成群结队的后宫、尤其是对于地位较低而与皇帝难得一见的程姬来说,那是很激动的事情。可是,“景帝召程姬,程姬有所辟,不愿进”。为什么呢?因为适逢程姬大姨妈到来,但事先有没请假告知。为不扫景帝性致,她机智地想到一个办法,叫来自己身边的一个唐姓侍女,让她代为自己上床陪侍景帝。而“上醉不知,以为程姬而幸之”。

事后汉景帝才发觉并不是程姬。上就上了吧,这是皇帝的权利!不久,发现侍女还有喜了。既然生米做成熟饭,景帝干脆明媒正娶,把她封为唐姬。等生下儿子,于是就取名为刘发,是为景帝刘启的第六子。“以其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景帝共生育14子,刘发因为生母身份卑微而被被封到了长沙这么一个“卑湿贫国”为王。后来景帝一高兴又划了武陵、零陵、桂阳三个郡,曾经的刘打发变成了刘大发!

长沙王刘发的儿女也不少,光史料上记录的,就有十多个。第十三个儿子,叫刘买,被封为舂陵节侯,从此在舂陵定居。刘买的小儿子,叫刘外,官至郁林太守,尽管不再享受王侯待遇,但有个太守干干也不错刘外的儿子叫刘回,最高任职是巨鹿都尉,官职比他爹差多了。初元四年(前45年),袭爵的刘买之孙刘仁上书经汉元帝同意,偕同族人迁到了南阳郡蔡阳县白水乡,刘回是刘仁的从弟。

刘回的儿子叫刘钦,南顿令,一县之主。公元3年,刘钦就死了,留下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最小的儿子就是刘秀,这时才9岁。只好一起寄养在叔叔刘良家。本来,由于是宗室子弟,可以按时领到皇粮,享受财政拨款。不想,这种待遇没享受多长时间,王莽篡位了,天下不再姓刘。没办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去吧!刘秀只能老老实实种地,规规矩矩放牛。就这样,他就成了一名普通的庄稼汉,“性勤于稼樯”。如果说后来没有参与起义,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少了一个好皇帝,但也会多出一个优秀的庄稼汉、好把式。刘秀随时正宗的皇室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的一脉,按说承继帝位,压根儿没份!

史载,刘秀“重慎畏事”,办什么事都小心谨慎,显得有些胆小怕事。在家里,都是听他大哥刘縯的。刘縯性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侠养士”,喜欢结交朋友,收留宾客,有点像《水浒传》中宋江、柴进的感觉。

二、研修今文经学,成为一介书生

世界教育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由统一的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太学。当时,太学规模很小,只有5个老师、50个正式学生;设5个五经博士(教师),分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每个老师带10个弟子(太学生)。由于太学成为从政的重要途径,所以入学需求十分旺盛,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昭帝时学生增至100人,宣帝时1000人,成帝时更是猛增至3000人。到了公元4年,正在辅政的王莽为了最终称帝,拼命拉拢读书人,其中重要的一手就是太学扩招。他扩建学生宿舍,增设经学学科,增加教师编制,把每个教师所带学生的名额扩大到360人,使太学生的员额迅速扩大到万人,同时还在个郡县设立分校。貌似重视教育,实则在搞面子工程,有违教育规律。当今所搞的教育产业化而盲目扩招建校,颇有诸多类似之处。

无论怎么说,太学扩招,使刘秀从一个回乡知识青年有了到国家最高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公元14年,也就是刘秀二十岁的那一年,他主动要到长安上学进修,上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由于家庭条件的窘迫,刘秀去长安上学的路上,没有盘缠,就跟同学合伙买了一头驴,拉着驴车,一边去长安,一边在路上用驴车搞经营,在路上还卖票,搞点运输,挣点生活费,这也表现了他很好的经营头脑。

刘秀来到太学,师从庐江人、中大夫许子威先生学习《今文尚书》,而且一学就是三年。顺便说一下,我国的经学在两汉时期,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分。当年秦始皇大搞“焚书坑儒”,有儒生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下来一些儒家书籍,采用先秦时通行的小篆字体写的,被称为“古文经书”。而由幸存的经师口授,由学生们采用西汉通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儒家著作,则被称为“今文经书”。古文经学则讲究名物训诂,要求按字义讲经,注重考证,经书上没有的东西不能乱扯,反对谶纬灵异;而今文经学讲究微言大义,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入时下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宣传君权神授,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事变迁,很得大汉王朝君臣的欢心,所以被列为官学教材。

对于今文经学的学习要求是重在把握精神实质,“略以其意属读而已”,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史家说刘秀“略通大义”、“大义略举”,并不是说他“学得不怎么样”、“只知道大概”,而是说他很好地把握了《今文尚书》的精神实质!对刘秀来说,这三年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种田的日子很无奈。并且,这期间刘秀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批对他人生有巨大意义的同学。这些对于刘秀的未来,影响巨大。

其实,权威史籍的记载和他一生努力学习工作的事实表明,他在太学的学习成绩是很好的。刘秀后来成为有本事、有作为的皇帝,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仅有很高的学历,而且有与之相符的“学力”:他能够学以致用!

三、随兄参加义军,变为一员勇将

如同当今很多大学生一样,离开校门一刻即是失业之时。三年长安太学毕业之后,刘秀又回家接着回去种田。在他二十八岁的那年,机会终于来了!

新莽末年,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刘秀的大哥刘縯和南阳的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

地黄三年(22年)年底,皇族意识极强的刘縯终于在家乡南阳舂陵起兵,向王莽发难。刘縯将他的部队号称“柱天都部”。而且这支部队与其他起义部队有不一样之处,因为整个部队是以舂陵周边的刘家宗室子弟为核心组建的,一家老小、兄弟姐妹、远亲近亲一起上战场。这支部队里有刘秀的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小妹、二姐夫等,当然还有刘秀,纯粹就是一个兄弟连加亲友团,合计多达八千人之众。他叔父刘良起初不同意起义,但他的妻子儿女还是跟着征战。起兵前夕,刘秀的母亲突然病故,在紧急的形势下,刘秀和兄弟姐妹竟然来不及为母亲置办丧事,刘母最终由娘家人安葬。不知老人家在九泉下能否理解,刘秀和他的兄弟姐妹,这是要争分夺秒,为王莽乱世送葬。

行进的队列中,刘秀骑着大黄牛,手提大砍刀,努力向前。在艰难的情况下,刘秀的兄弟姐妹们在南阳一连打了几场胜仗。刘家的宗室子弟们,也都很争气,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刘秀骑牛斩杀新野尉屠天刚夺马的故事,更一时传为佳话。在攻占了棘阳县后,刘縯决定下一站就要攻打南阳郡的首府宛城。但刘縯犯了军事上冒进的错误,在一个叫小长安聚的的小城镇,被王莽的主力部队打得落花流水,刘秀在混战中“单马遁走”,并救出小妹刘伯姬,但他的二姐刘元和三个外甥女,都被敌人杀死了。他的二哥刘仲及族中刘氏兄弟几十人也死于乱军之中,其中就包括刘秀叔叔刘良的妻子和两个儿子。

小长安战败后,刘縯、刘秀和他的兄弟姐妹,依然有决心和王莽的部队血战到底。而他们一开始就和当地的两支绿林军分支新市军、平林军结成联盟。由于人心所向,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义军将领们合计拥立舂陵侯刘仁的曾孙刘玄为帝,即为更始帝,复用“汉”的旗号。本来有机会当皇帝的刘縯,因为新市军、平林军将领们认为刘縯治军严明而不得自由,最终刘縯被刘玄封为大司徒,刘秀则被封为太常偏将军。

南阳一带的情况使王莽极其震惊,急调集结43万大军(号称百万)由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联合率领前往镇压,并首先在昆阳城北与守城的刘秀相遇。而当时昆阳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安排好守城部将后,自己带领另外12人骑马乘夜闯出城南门,召集在外的军队并全部将集合起来救援昆阳,又亲率千余步骑兵当先锋火速回援。

此时守城的部将王风已抵挡不住而要求向王邑、王寻投降,只是因为王邑、王寻定要攻陷屠城而没有答应。刘秀率军杀到,以一敌百,杀敌千人,士气大振。接着,刘秀又率3000敢死队,从城西直冲敌军的中军地带。由于王邑、王寻轻敌,结果只派一万余人迎战,结果大败,王邑被杀。刘秀军队合力夹攻,王莽军队慌忙溃逃,伏尸百里,近几千人逃回了洛阳。昆阳一战,让刘秀声名远播、功高震主,也正式敲响了王莽政权的丧钟。

而此时的新市军、平林军将领们看到刘縯、刘秀兄弟威名日益壮大,于是劝更始帝刘玄杀死了刘縯及其部下。而刘秀怕自己遭到不测,光养晦、隐忍负重,赶紧跑到宛城向刘玄假意请罪。而刘玄见刘秀并没有反对他的意思,有些惭愧,而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此时的刘秀,在宛城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四、天下重归一统,终为一代帝王

更始元年(23年)九月,刘玄的军队相继拿下长安与洛阳,王莽死于混战中,新朝灭亡。刘玄先是命刘秀前往洛阳修整宫府,后派他代表朝廷到河北一带宣示朝廷旨意。期间还粉碎了一起假冒汉成帝之子另立朝廷的反叛事件。更始帝派使节到河北封刘秀为萧王,并命令刘秀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与有功将领应诏去长安。刘秀对这种削势夺权的意图自然明了而拒绝,自此两人的裂痕开始明朗。更始二年(24年)秋天,刘秀调集各郡兵力,对周边各地农民起义军各个击破并进行了收编。就在赤眉军迅猛进兵长安之时,刘秀布置重兵伺机夺取关中,窥视洛阳。建武元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东汉或后汉。当年十月,定都洛阳。但此时的中国依然处于群雄割据、战火纷乱之中。

就在刘秀称帝后不久,另一股起义军赤眉军攻入长安,消灭了更始政权,拥立建世政权。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赤眉军被刘秀军击败,全军投降于刘秀军,建世政权灭亡。在与赤眉军在关中激战的同时,刘秀派兵分别平定了割据睢阳的刘永(梁孝王刘武的八世孙)青州的张歩。此间,刘秀还亲征海西王董宪,大获全胜。到建武六年(30年)初,关东基本上为刘秀所控制。接着,又派兵从陇西攻蜀。历时4年,陇西始平定。建武十二年(36年)十一月,攻克成都,消灭了格局益州称帝的公孙述及其蜀军。自此,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战火连年的古老中国重新归于一统。

刘秀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刘秀统一中国后,厌武事,不言军旅。

刘秀以文治国,重视教育,兴办学校,他还亲自到太学讲论经学,对于东汉一朝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刘秀在政治上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提高皇权。他继续削弱相权,把决策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为核心的“台阁”手中。他加强了对地方行政机构和官员监察,使中央更好地控制和监督地方行政系统。他精简官僚机构,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支出,间接地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在历史上是十分成功的一次,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

建武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日(二月初五),刘秀在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遗诏说:“我无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务必俭省。刺史、二千石长吏都不要离开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员或通过驿传邮寄唁函吊唁。”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