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揭秘:为何说项羽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比范增高明

2016-06-04 17:46:2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 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 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

项羽此前杀宋义,有范增与全军将士的支持;坑秦卒,有诸侯军队襄助.现在要杀刘邦,但是诸侯会帮助他吗?不会.因为那时候项、刘都是怀王手下的将军,都是楚军,而且矛盾没有公开化——受阻函谷关,曹无伤告密,令项羽感觉刘邦有敌意,再加上范增一顿故弄玄虚的教唆,才使他一怒要攻打刘邦.项羽当时的年龄很小,只有20多岁,是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岁数,战场上很厉害,政治上却还很稚嫩.

而当刘邦亲自到鸿门谢罪,并把功劳与称王的资格拱手相让时——其实很可笑,刘邦有什么罪好谢呢——刘大哥已经把自己包装成道德的完人,亲切的战友,一切滴水不漏,若此时项羽再杀掉刘邦,势必失去众多诸侯的信任,势必影响自己的威望,也没法向怀王交代.同时,刘邦的军队虽然不多,但若诸侯军队继续作壁上观,项刘火并窝里斗,双方都是十几万人,纵使项羽能胜,也将导致自己元气大伤;即使杀掉刘邦,其部队也不可能轻易就会被自己兼并(刘邦军中有不少秦人,而项羽刚刚因为难以协调自己部队与秦投降队伍之间的关系而坑杀了二十万秦人).

当时,对于项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杀掉刘邦,而是赶紧利用自己的威势,抓稳时机,分封诸侯,剪除对手,获取众心,建立霸业.所以,项伯回营对项羽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真正打动项羽的并不是刘邦于秦宫室、宝库、美女无所取,而是那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所引发的他对大局的全盘考虑.“项王许诺”,其实,鸿门宴的前夜,项羽就基本放弃了第二天要修理刘邦的意图.所以,项羽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杀掉刘邦.项羽鸿门宴不杀刘邦,是他入关后所做的惟一正确的选择.正是这次项刘言和,才构成了项羽得以马上着手分封诸侯的基础,才是他得以称“西楚霸王”的基础.

但是接下来,项羽却做了若干非常错误的抉择,其中一项,就是没有除掉刘邦.其错误如下——烧杀秦地.秦楚世仇,楚亡后有民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加上各国遗民都恨秦人,所以烧杀当然是为报仇雪耻.此外,项羽立意不把关中作为根据地,所以要进行战略破坏.但是,虽然项不能像刘那样选择安抚的上策,而选择了战略破坏,这也不是没有办法补救:将关东六国的乱民、滑民、罪人殖民到秦地,与秦人共处,使得民怨自相抵消,起码无法形成合力.

独占秦宝.项羽夺取了秦宫历年的珍宝与美女,挟之东归彭城.后来,这成为很多诸侯跟随刘邦偷袭彭城的一个诱因:刘邦答应他们,破城之后,公分其宝.乱封诸侯.项羽主持分封,如同儿戏,各国旧王族被挤走,甚至没有了领地,而分封在最好地方的,则是项羽的战友和亲信.这成为其后几年大起战端的直接原因.

放走刘邦.项羽称霸以后,能与他争天下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刘邦,一个是田荣.刘邦的危险性自不待言.称霸之后,项羽为刀俎,刘邦为鱼肉,除掉他的时机已经成熟.如果项羽先夺其兵权,并留刘邦于身边,挟其东归,然后或翻出旧案,或秘密处决,都易如反掌——就像刘邦后来杀韩信、彭越那样.而改封刘邦在汉中,靠近秦地,灭之而不易,防之则难测,这是对项最不利的选择,等于驱虎入山.同时,齐国在六国中与秦关系最好,灭国最晚,而且不战而降,破坏最轻.田荣、田横兄弟又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他们占据齐国旧地,自然是项羽劲敌.后来,刘邦从关中杀进中原,正是在项羽同田氏激战于齐地时,趁虚而入的.

项羽枉称霸主,起码在杀人这一项上,比刘邦差远了.刘项逐鹿,刘邦杀的英雄比项羽多得多,但他取了天下;天下也不以他为暴君.杀人容易,关键是什么时机杀,在哪里杀,让谁去杀,怎么杀,杀完以后跟大家如何解释.历史上,那些成为“明君”的强人或者流氓,都是善于掌握杀人火候的大师.项羽杀了一辈子人,只鸿门宴一次正确地选择了忍住不杀,还被后人讥笑为“妇人之仁”,人做到这份儿上,真是太失败了——当然,也有范增这样“智者”的误导因素在其中.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