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明朝的发展都与和尚有关?互相推进成就了大事

2016-06-03 16:13:3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在史书中,明朝的开端和结束都是与和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一个给和尚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的朝代,这样就不得不提一下明初的那

在史书中,明朝的开端和结束都是与和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这是一个给和尚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的朝代,这样就不得不提一下明初的那位与和尚关系密切的枭雄朱棣,至于为什么这么说还得从头讲起。

朱棣,明朝的第三代皇帝。虽然说每个皇帝都是经历过长时间的激烈战争才最终坐上宝座的,但是不得不说起在他们身后那些为之致策谋划的能臣们。他的幕后团队大多是将士和谋略之人,但他开始是很低调和压抑自我锋芒的,而真正让他有强烈的造反之心的不得不提起他的侄子朱允炆。

朱允炆从小就饱读经书,有着很高的学历经验,品德十分高尚。所以这些都不足以保护他在帝王权术中保身稳坐皇位,于是他认定在皇宫中要想生存首先就要把难对付的攻下,所以他从一开始登上皇位就谋划着先把叔叔朱棣推下台,并且因为条件的局限,他很自我的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且实力充足,并且断定自己有十分的把握能战胜自己的叔叔。

但是他忽略了战争不是仅仅靠文化思维上的较量,更多的是武力与血的教训。并且最重要的是当年明的创始人,他的那位专断的皇帝爷爷当上皇帝之后,开始怀疑一切人,便不做不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诛杀重臣权臣活动,在这场血光之灾中少有将能得幸免,各个方面的人才都几乎被诛杀干净,像是刘伯温、李善长、胡惟庸等一代贤臣忠将被杀的理由仅仅是因为不姓朱!

统领明朝几十年的太祖终究只是一位“农民”,他只相信自己的亲人,他坚信血浓于水,甚至忍痛割爱诛杀了被后世称为明朝第一谋臣的刘伯温!

正是因为这一切的种种,太祖放过了自己的枭雄儿子,而诛杀了所有能帮助孙子稳固江山的将才。只是他忽略了,宝座面前亲情都谈不上,更何况皇室叔侄这种淡如凉水的关系。

再回来说说虽然因为爷爷的虐杀导致能够打仗的和给予自己帮助的将才能士都通通死光了,但朱允炆毅然决定"削藩"。这对于已经做好准备,并且有着一群强大团队的他的叔叔来说,输赢早就见了分晓。正是因为朱棣胜券在握,所以才能放心的撩起自己呆傻单纯的侄子的怒气,待其沉不住气,对自己有所行动时,一举击溃,成功篡位。虽然行为令世人不齿,但正是因为他的决断和自信,才给明朝带来了一代明君。而那位历史上最可悲的皇太孙,朱允炆可能到最后才明白自己面对的是如豺狼般饥饿、老谋深算的的对手,大道理和礼义都是行不通的。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朱元璋能够留几个谋士给孙子,到藩王要作乱时,那么侄子一定是胜券在握,而那位叔叔基本上是必死无疑的,可惜君王也有失策的时候。

这时就该讲讲另一位明初著名的谋士,也是一位与明朝命运紧紧相扣的和尚--姚广孝,被称为黑衣宰相的他不仅深知当时朝廷的局势,而且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超高谋略。他的这些才能更多的归结于他自身的刻苦钻研,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吃苦的性格。在当时即便是他的人品不被看好,甚至是厌恶。但单单从为朱棣夺得了大明江山这一伟大功绩上看,它的所有努力都是没有白费,是值得大家尊重的。

有后人说,比起姚广孝来说更多的是应该佩服刘伯温,因为像他这样的人才真的可以说是难得一遇,不过只能说不幸的是遇上了一个生性多疑的皇帝,在朱元璋夺得天下之后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想要改变现状选择了退隐,但是别人早已经做好了囚笼等待着他主动跳进去。可能这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根本逃脱不了的。相反,姚广孝则在朱棣开始统领的时候效仿起了张良,决定继续做自己的和尚,选择重操旧业。

这两个人不同结局的关键主要是在于,刘的情境处于被逼无奈,进退两难。而姚出于自己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局势都看清楚了,他想要做的大事,但是并非为了那些所谓的荣华富贵。他也知道最终只有低调行事与世无争才能保住性命。可以说从道德方面上看,刘伯温可以说是完胜。但是命运最红还是落在了姚之手。

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无非是在合适的时期互相推进,互相发展,成就了大事罢了。就像解决了阴阳问题一样,是一种思维运用的方式。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