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解密:西安为什么会逐渐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2016-05-29 19:21:1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中国有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和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中国有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六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和七大古都(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的说法。

无论是五大古都、六大古都还是七大古都,都有西安,为什么西安会失去都城的地位呢?中国古代历代都城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规律呢?

周、秦、汉、隋、唐都是定都在西安或是洛阳的大一统王朝,有的朝代还有两个都城,即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但是在隋朝的时候,长安已经不适合作为都城了。

中国近4000年气候的变化体现了一个由中原期向近海期变化的过程,而南宋是这个变化的节点。根据气候学家的研究表明,近4000年以来,中国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干燥,这在中高纬度地区更加明显。特别是东南季风由于受距离递减规律的影响,在西北影响越来越小,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呈现出一种不可逆转性和不可回归性。

西汉和唐代总体来看,都是比较温暖湿润的朝代,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长安成为这些朝代的政治中心首先就是由这个大的自然环境背景决定的。

隋、唐两代都是长期定都在长安,然而由于西北气候越来越干旱,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关中的物产已经不能维持一个大都城的需要。长安周边的关中地区已经不能供应都城的生活物资了,所以隋朝修建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把关东和江南地区的粮食运送到长安。

(大运河只能把粮食运到东都洛阳,所以唐代的皇帝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洛阳的,隋唐其实都是两京制,东都洛阳,西都长安)

从河南、湖北进入陕西,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地势,所以漕运相当的困难,沿渭水逆流而上,中途经常会遇见砥柱,运送粮食的船只往往说翻就翻,一只船翻了,整船的粮食就没了。那为什么不走陆路呢?用马和牛拉的车来运送粮食,一车能拉多少?数量相当有限。另外陆路也不好走,行动速度慢,俗话说夜长梦多,有时候走陆路还会遇到盗贼,粮食损失量更大。

唐代以前的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粮食基本上是可以供应长安的,只有粮食以外的特产物资才需关东或江南地区供应,对于国家财政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大的负担。到了唐代,依靠漕运和东都洛阳,能勉强维持长安的首都地位。可是到了宋朝,长安再也维持不住都城地位了。

从五代开始,开封已经成为政治中心了,五代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了后唐定都洛阳以外,其余的都定都在开封。因为开封位于汴河附近,漕运的中心点,船只可以直接到达,交通运输十分的方便。但是开封易受黄河泛滥的影响,并且无险可守,所以开封作为都城也不是十全十美。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第二年9月,他召集群臣商议定都之事,当时有几个地方在考虑之中,分别是长安、洛阳、开封(当时称北京)、北平(今北京)、临濠(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希望定都在自己的老家凤阳,但是经过刘基的极力劝说,最终下定决心定都南京。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其实有很多顾虑,南京地处东南沿海,从战略形式上来讲,无法做到统御全国的作用,难免有偏安的态势。

另外北方游牧民族蒙古对中原虎视眈眈,一方面需要重兵防守北方长城一线,另一方面还需重兵防御都城南京,军事力量两头重,掌握重兵的边关将领万一来个倒戈相向,挥师南下,南京不就很危险嘛,其实后来的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边关重兵。

后来,朱元璋想效法汉唐旧制,定都西安。1391年派太子朱标去三秦考察,为迁都长安早作谋划。然而,朱标到了长安发现时过境迁,关中地区已非汉唐时代之关中,长安过于偏西,远离富庶的经济中心,漕运艰难,长安只有战略优势,却无经济优势。朱元璋只好打消了定都长安的计划。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取得皇位,就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北京同样需要漕运,但是相对长安来说,漕运的距离要短一些,并且江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地势都差不多高,并不需要逆流而上,而且定都北京可以起到有效的防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南下的作用。

1391年是西安再次成为首都的机会,没想到这一次机会失去了。希望关中平原以后能够建设的越来越好,西安不会再次失去成为首都的机会。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