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晚清准备最充分的一次革命起义为何失败
1911年,旧历辛亥,这一年注定是风雨飘摇的一年。1911年10月有武昌起义,4月有广州起义。
张文平说民国系列:黄兴的手指和二婚的妻--黄花岗起义八卦史
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烈士埋葬在黄花岗,被后人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所以广州起义又叫黄花岗起义。其实黄花岗埋葬的烈士后来查实是八十五人,而不是七十二人。黄花岗也不叫黄花岗,本名是红花岗,因为烈士遗骸收葬人潘达微特别喜欢菊花,认为菊花代表了坚贞不渝的品质,菊花在古代又叫黄花,所以就把红花岗改成了黄花岗。
1911年清政府的统治,如同醉酒的走钢丝人,眼看着就跌落下来,不过没人敢预计他到底什么时候掉下来,毕竟从1840年开始算起清王朝已经走了50年的钢丝了。太平天国如此险恶的时候,清政府没掉下来,八国联军把皇帝的老巢都给端了,清政府还是没掉下来。
所以10月份武昌首义前,没有人敢预计,清政府会在这一年轰然倒塌。因为就在不久之前,4月份的广州起义,也就是黄花岗起义,同盟会的第十次起义,是革命党人准备最充分的起义,结果也是失败了。
(图)广州黄花岗72烈士墓园
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准备最充分的起义。
一:经费最充足。
孙中山在海外洪门下足了气力,想毕其功于一役,所以这次筹款最多,总额达到了十七万元,是历次起义中筹款最多的一次。十七万元是现大洋,不是人民币。那么十七万现大洋是什么概念呢?笔者在《暗杀大亨蔡元培》一文中有过交代,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在北京西直门附近买了个8开间的四合院花了3万5千大洋,而现在北京五环内的50平米的板房筒子楼就值400万人民币。虽然不同时期的标的物没有很大的可比性,不过也能看出十七万元在当时巨大的购买力。
二:黄花岗起义是武器最精良的一次起义。
当时革命党人手中拿的快枪,是从日本德国等地采购来最顶尖的军械装备,比广州新军的装备都要精良。炸弹专家喻培伦更是精心制作了300枚改良型炸弹。
三:黄花岗起义是计划最严密的起义。
早在1911年的1月份,黄兴、赵声和胡汉民就在香港成立了筹划部,又在广州成立了38处秘密机关,联络会党,刺探情报,运送军火。然后,计划十路大军攻打广州:第一路由赵声率领江苏军攻打水师行台;第二路由黄兴带领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驻所);第三路由陈炯明领东江健儿堵截满界;第四路由朱执信领顺德队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维扬领北江队伍进攻督练公所;第六路由黄侠毅领东莞队员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纪彭领军策应徐维扬、黄侠毅两队;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领陆军响应;第九路由洪承点派队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刘古善领队分途攻守。
即使如此计划周密,准备充分的起义,也失败了。所以一时间,孙中山心灰意冷,认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近阶段不能成功,因此孙中山远走美国,以至于武昌起义时孙也是持观望的态度,武昌起义成功两个多月后,孙才姗姗来迟。
(图)黄花岗起义中被捕的革命者,后都被杀害了
那么,计划如此周密的黄花岗起义为什么失败了呢?
起因是一个老愤*青破坏了整个起义。老愤青的名字叫温良才,之所以加一个老字,是因为他已经年逾不惑,四十多岁了,可他还是热血上头,做事不管不顾,不计后果。
温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事发后被捕,自然也被残忍的杀害。因此温良才被后人描写成置生死不顾的英雄。不过这个英雄是个鲁莽的英雄,是个无组织无纪律的英雄,是个不顾大局的英雄。基于现在愤青这个词汇越来越中性化,所以笔者用老愤*青一词来概况他。
温良才刺杀广州将军孚琦,完全是个人行为,没有给组织汇报,不是组织的统筹安排,虽然死了个广州将军,不过得不偿失,引来了广州清政府当局的高度戒备,扑杀了革命。
黄兴们本来是准备在1911年4月13日举行起义,十路大军同时发难,夺取广州,拿下广东。温良才是在1911年4月8日刺杀了孚琦。这就相当于提前五天给广州清政府当局下了一个温馨提醒:小心了,小心了,我们革命党要起义了。
一时间,广州城风声鹤唳,全城搜查革命党人,不放过任何犄角旮旯。本来能运输进来的武器也运输不进来了。运输武器的负责人之一周来苏,居然害怕海关盘查,把从日本购买来的七十多把快枪,直接扔进了大海里。造成了革命军缺枪少弹。
两广总督张鸣岐,警觉性很强(这个革命党人的死杠头,镇南关起义也是他镇压的),没有出现镇南关起义革命党人占领炮台三天还毫无察觉的事情。事先全城布控,还做了一个釜底抽薪的事情,把新军的武器全部收缴,而新军恰好是革命党人联络好一起起义的核心力量。新军没了武器,也就只能作壁上观了。
革命党人原来计划的十路大军同时举事,最后也只剩下了黄兴这一路。
黄兴这一路共100人左右。明知敌我力量悬殊,还是毅然发动起义。
即使这样,居然发生了革命同志间相互误杀的事情。起义军为了辨认敌我,相约起义时在自己的臂膀上缠一块白纱。革命同志方声洞,辞别了年轻的妻子,千里千里迢迢从日本赶来参加起义,方同志居然忘记了带白纱,以致于在攻打总督府的时候,“蹦”的一声,被自己的革命同志一枪打死。
虽然革命党人很勇敢,战斗了一昼夜,差点拿下总督府,因为敌我力量太过悬殊,失败自然不可避免。
(图)黄花岗起义中就义的烈士遗体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起义中比较出名革命党人的事迹。
黄兴虽然在黄花岗起义中失去了两个手指。却因祸得福,收获了一生的爱情。
徐宗汉,虽然名字中有个汉字,但这不是一个男人的名字,她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美娇娘。现在的女孩子都爱卖萌。卖萌的招数之一就是自称女汉子。徐宗汉即使在当时自称女汉子,估计也没几个人认为她是在卖萌。
因为她干的事情很多男人也没有胆量干,比如前文中谈到的那个胆小鬼周来苏。
徐宗汉不是那种热血少女,不知道世道艰辛懵懵懂懂出来闯世界。她离家闹革命的时候已经结婚了,都已经有了三个孩子。第一任丈夫早亡,她不甘心在大家庭中墨守成规,做一个大门不出的大家闺秀,她也没有像其他传统的寡妇,看看丈夫的遗像,瞅瞅三个孩子,只能牺牲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幸福,含辛茹苦泪眼婆娑的养育三个孩子。
她不是那样传统的女性,她是新时代的女性,甚至是领先那个时代的女性,因为她勇敢地走出传统,逃离那个桎梏的家庭。她毅然地投身于革命,她勇敢地再次寻找自己的爱情。
投身革命也有很多种,比如做做后勤保障工作。
刚开始徐宗汉在香港做的就是后勤保障工作,和胡汉民的妻子一起绣革命党的起义旗帜。她不满意只是在后台工作,她感觉应该把自己的青春投入到火热的革命烈火中去。
黄花岗起义需要弹药,于是她就负责从香港运送弹药去广州。
徐宗汉不仅仅是胆大的女汉子,还是一个智慧的女汉子,她运送弹药的方式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
徐宗汉组织一个结婚的仪仗队,装扮成新娘的样子,然后在新娘的轿里放满了弹药,浩浩荡荡的运进广州城。
起义失败后,黄兴是头号通缉犯,黄兴在战斗中失去了两个手指,血染战袍,及其容易被敌人辨认。
又是智勇双全的徐宗汉,买来了长袍马褂,把黄兴乔装打扮一番,领着黄兴,淡定地应对着海关人员的审问和盘查,居然顺利通过海关,逃往香港。
回到香港后,黄兴住进了医院,需要马上手术,手术需要家属在通知单上签名,徐宗汉又用妻子的名义签了名。
黄兴伤愈后,也深深的爱上了这个智勇双全的奇女子,虽然家里还有老婆,也毅然决然的娶了徐宗汉。
(图)徐宗汉(1877-1944),原名佩萱,中国女权活动家 ,民主革命家,贫儿教育家。上图中座
八卦后记
徐宗汉有个外甥女叫龚澎,新中国成立后,龚澎在外交部工作,是外交部的一枝花,嫁给了外交部的部长乔冠华,后来乔冠华与龚离婚,又娶了外交部的另外一枝花章含之,章含之的爸爸是章士钊。章含之有个女儿叫洪晃。洪晃号称北京第一名媛,现在许多娱乐圈的内幕新闻与洪晃有关。关注八卦娱乐圈的人估计对洪晃很是熟悉。
喻培伦,炸弹专家,是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的炸弹顾问,负责炸弹的安装调试,关于这事之前我所写的《一滩屎改变历史》文中有详解。
喻培伦在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又马不停蹄的来到香港,继续他的炸弹大业。据说他很有钻研精神,当时的炸弹技术很不过关,幅度比较大的摇动都能引爆,那么问题来了,革命党人没等把炸弹扔出去炸敌人,一不小心就在自己手中炸了。
为了保持炸弹的稳定性,喻培伦刻苦钻研,在试制炸药的时候炸掉了两个手指。最终技术难关被喻培伦攻克了,造出来的炸弹不但稳定性好,还物美价廉,威力巨大。为此喻培伦还写了一本专著,叫《安全炸弹生产法》。在黄花岗起义前他在香港赶制了300枚炸弹,不知道他的炸弹是不是坐徐宗汉新娘子的轿子运到广州城来的。
他不光热衷于造炸弹,更热衷与放炸弹,在黄兴的100人敢死队中,他冲在最前面,别人手中有枪,他手里只拿炸弹。他背上背个箩筐,箩筐中装满了炸弹。别人放枪,他一颗颗的扔炸弹。估计没有他的勇猛,起义军估计都打不到总督府。
(图)喻培伦(1886年—1911年),清末民主革命家,汉族,四川省内江市人。
起义失败了,喻培伦青春的岁月也永远定格了。
喻培伦长得非常非常帅,虽然民国四大帅哥里面没有他,那只是因为他名气不够,不是颜值不够。他有一张照片非常像刘德华,个人认为比刘德华还要帅,空口无凭有图为证(请看上图)。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叫林觉民,林觉民在起义前给自己的媳妇写了一封绝命情书,之前入选过高中语文教材,名字叫《与妻书》,字字有深情,句句含热泪。这封信也入选过百年情书,也是笔者至今为止看到过最感人最深情的情书。
林觉民死后,林的家人害怕遭受连累,卖掉祖屋,举家搬迁。林的祖屋卖给了谢銮恩,谢銮恩有个11岁的女儿叫谢婉婷,谢婉婷长大后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冰心。所以林觉民和冰心住的是一个家。
林觉民有个哥哥叫林长民,林长民的女儿叫林徽因,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梁思成的爸爸是梁启超。
(图)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很多近代史的专家说,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起义中坚力量是留学归来的学生,其实这个结论放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并不成立。只不过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名大多是留学归来的学生,比如林觉民,喻培伦、方声洞等。他们留下了鲜明的事迹,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所以加深了我们的错觉。
七十二烈士中大多数还是农民,比如号称“都兴四雄“的韦树模、韦荣初、韦统淮和韦统铃四兄弟,他们都来自广西平南县东华乡一个叫都兴屯小山村。他们其中两个甚至就是兄弟两个。只不过他们不会写,不会说,他们的事迹也不为人知,淹没在残酷的历史长河中。
笔者闲来无聊,搜查这些烈士的后人,结果令人唏嘘。
那些有留学经历的革命烈士,大多出身豪门,家庭富有,虽然他们壮烈牺牲了,他们的大家族还在,经济实力还在,所以他们的后人也有人悉心培养,也有着光辉的成就。
比如在文平说民国系列《他刺杀恩人,被剖心摘肝,却是后世的大义英雄》中谈到的徐锡麟的后人。徐锡麟的儿子叫徐学文,后来被蔡元培送到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回国后成为一位巨商。徐学文的女儿叫徐乃锦,徐乃锦嫁给了蒋孝文,蒋孝文的爷爷就是蒋介石。
比如喻培伦的后人。
儿子:喻钟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教授。
儿媳:喻妩特,德国人,曾经获著名的瑞士格特尔文学奖。
侄子:喻钟珏,孙中山研究学会四川分会理事。
孙女:喻斐云,德国学生事务中心中国培训计划负责人。
而那些农民出身的烈士,生前是家里的顶梁柱,活着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还算可以。不过他们一死,顶梁柱塌了,家也就塌了。
这些烈士的后代几乎没有资料可查,他们无声无息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祖宗的荣光也大多和他们无关,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
也举个例子,七十二烈士之一冯超骧,(实际上他算是其中家庭状况良好的)生前有四个孩子。冯死后,妻子带三个女儿远走他方下落不明,一个儿子过继给了他人,被生活所迫,在乡村以替别人收尸为生,其后代在一个很偏僻的乡村里继续着自己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