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商鞅变法在哪个国家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2017-06-01 02:05:3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秦孝公时期,商鞅通过变法,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状态,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西汉历史学家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改革家和政治家。秦孝公时期,商鞅通过变法,改变了秦国积贫积弱的状态,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商鞅的生平。

商鞅是卫国人,所以又称卫鞅和公孙鞅,后来,商鞅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便从卫国来到了魏国,在宰相公叔痤门下当管家。商鞅在魏国没有实现人生志向的机会,便来到了秦国。商鞅在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将商鞅封为左庶长,并让他在秦国境内实现变法运动。

由此,商鞅迎来了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在司马迁所著的《商君列传》中,还有两个成语与商鞅的事迹有关,一个是立木取信,一个是作法自毙。前一个成语是商鞅为了树立威信和遵守承诺,便在南门上立了一根木头,用高金悬赏搬木头人士。通过这个做法,商鞅在变法之前,建立了言必行,行必果的名声,得到了秦国子民的信赖。后一个成语是商鞅变法得到秦国上下的拥护,这让秦惠文王有了警惕心。秦惠文王以此为借口下令抓捕商鞅,商鞅得知后,逃到了边关。夜已经很深了,商鞅打算找一家客栈住宿,商鞅从家中匆匆逃出,没有带相关凭证,客栈的主人不敢收留他,并且声称,如果不遵守,就会实行商君的连坐惩罚,商鞅听后,感慨万分。

这两个成语都是商鞅在变法过程中,所经历的故事,从侧面可反应出商鞅改革的决心和变法的深入人心。

商鞅变法在哪个国家

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代秦国,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变法在秦国顺利推行。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巩固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进行变法运动。魏国李悝变法的成功,引起了秦孝公极大的兴趣。

秦孝公认为只有通过变法运动,才能使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于是在秦国广纳贤才,希望能寻觅一位变法人士。商鞅来到秦国后,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在秦孝公的推动下,商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共分为两个阶段开始实行,前后共花费6年时间。

商鞅变法涉及的内容涵盖多个方面,比如政治、经济、农业、军事、文化、法律等等。

商鞅变法通过设立郡县制,进一步加强了统治阶层的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之后,秦孝公便于对郡县每个官员进行管理,将行政透明化,进一步加强了秦孝公对各地的控制。

商鞅为了让秦国走上强兵富国之路,颁布了大量的措施。废除了井田制,鼓励百姓多多开垦荒地,进行粮食种植,商鞅进一步实行了重农抑商做法,进一步巩固了统治者的利益。

在军事方面,商鞅实行奖励军功的方式,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军队中对于表现优秀的士兵给予鼓励,商鞅的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能力。

在商鞅两次变法之下,秦国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比如经济的发展,军事战斗力的进步。而商鞅变法也成为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它也推动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快速过渡。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法家思想。战国时代背景下,各诸侯国为了本国家的利益,纷纷展开利益保卫战,此时,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的认同。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也是以法家思想作为理论基础,让商鞅根据秦国的各方面展开变法运动。

商鞅还借鉴了魏国李悝变法的经验。

在经济上,商鞅借鉴了李悝变法的措施。鼓励百姓大量开垦荒地,保障粮食作物的生产;除此之外,废除了井田制,并且将土地买卖合法化。这样一来,鼓励了百姓们种植粮食的积极性。

在军事上,商鞅参照李悝奖励军功的做法,在秦国军队中实行考核法,所谓考核法就是对军队里面的士兵进行战功方面的考核,对于屡立战功的优秀者会给予奖励,这样一来,每位士兵发挥他们作战的优势之处,大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能力。

人才选拔方面,商鞅参考李悝变法类似做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他认为选拔官员不能依靠世袭,反而应该根据个人能了来选拔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李悝著有《法经》一书,将里面的法律具体化,然后制成法律法令用于国家的各个方面,这一做法保障了国家治理的有法可依,推动了国家法治化进程。商鞅学习了魏国李悝变法,他借用了李悝《法经》一书,商鞅根据秦国的国情,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条例。商鞅为了在秦国推行法律的施行,三令五申秦国每个人都要遵守相关条例,在这基础之上,推行了连坐制度,加入轻罪用重刑处置等措施。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