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清廷脊梁满清重臣曾国藩促使清廷覆灭?

2017-05-11 21:48:5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曾国藩一直是作为满清重臣,清廷脊梁来被看待的。为何说他加速了晚清的覆灭呢? 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随着胜利的天平逐步朝湘军倾斜,曾

曾国藩一直是作为满清重臣,清廷脊梁来被看待的。为何说他加速了晚清的覆灭呢?

在剿灭太平军的过程中,随着胜利的天平逐步朝湘军倾斜,曾国藩开始为战后的局面进行布局,他先后支持左宗棠、李鸿章分别编练楚军、淮军,因为他看到湘军一家独大不利于后期的布局,一条腿的桌子是不稳的,但是三条腿就可以站稳了。

左宗棠及其楚军的崛起后,很快变成朝廷制衡曾国藩和湘军的主要力量。咸丰十年,四十九岁的左宗棠以四品京堂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仅两个月就升为三品,变为帮办军务;同年十二月,在没有重大战功的情况下,升任浙江巡抚;仅一年后,升任闽浙总督,兼浙江巡抚,与曾国藩平起平坐了。随后,左宗棠先是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公开指责曾国藩指挥失误,继而又在奏章中举报曾国藩虚报战功,从此两人八年不通书信,进入互不理睬的失和状态。

曾国藩、左宗棠都有大谋略,也非常清楚满人对汉人的防范。曾左两人展示矛盾,让清廷放心。既然朝廷想用左宗棠来牵制曾国藩,那就假戏真做,互不理睬。但看看左宗棠给曾国藩的挽联就能看出左宗棠对曾国藩是什么看法了: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同样,曾国藩临终前在李鸿章面前评价左宗棠是天下第一的英才。两个这样惺惺相惜、互相钦佩的人因为打小报告闹崩,老死不相往来,你说不是演戏,我不信。

李鸿章及淮军是另一种情况,当时,湘军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李鸿章不想与曾国藩抢功,于是在苏、常按兵不动,一直拖了一个多月,到湘军已经基本完成总攻的准备后才准备出兵。湘军攻克天京后,曾国藩曾执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在这里,李鸿章宁愿抗命也要成全老师的名声,不愿意湘军与淮军产生矛盾,这不就是给朝廷看的嘛,看我们多团结!

随后,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主力,但这一步棋他是看好才走的。他已经算准清廷不敢拿他怎么样,因为,楚军、淮军势力正盛,如果朝廷对主动裁军的曾国藩还有所不利,那么明摆着左宗棠、李鸿章也会唇亡齿寒,天下登时大乱。但是如果曾国藩不让步,三大军事集团并存,那清廷也睡不着觉,所以双方各退一步。

有人在这里说,为什么曾国藩不造反。其实这绝不是因为曾国藩愚忠,要知道,曾国藩要是一个百无一用,只知道读孔孟圣贤书的书生,那他怎么能带领如狼似虎的湘军,杀人如麻,留下“曾剃头”的雅号?

真实的原因是,时机未到。历代改朝换代时都是天下大乱,而当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经过康雍乾几代努力,大兴文字狱,异族统治的概念在当时人们心中已经很模糊了,再加上太平天国的折腾,老百姓要的是恢复安定。曾国藩起兵也一直打着拯救名教的旗帜,如果再去为了一己之利争夺天下,那就是自己打脸,没了正当性。再加上曾国藩年龄已经很大,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但曾国藩的这个布局,基本宣判了清廷的死刑。1874年末朝廷上出现“塞防”与“海防”的大争论,参与官员众多,左宗棠和李鸿章分别成为两派的领袖人物。后来清廷采取了塞防与海防并举的方针,左宗棠以65岁高龄“抬棺西征”,而李鸿章也得以筹建北洋水军。虽然二人不睦,但汉族官僚集团牢牢掌控了军队和局势,后来也是由汉族军事集团首领张之洞的军队首先发难,而李鸿章的传人袁世凯推翻了清廷的统治。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