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约旦佩特拉古城为何会成为阿拉伯世界禁地?

2017-05-11 21:48:2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约旦佩特拉古城,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

约旦佩特拉古城,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迸发出闪耀的光芒,却又在历史的长河里被淹没过。这座古老的城市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它又为什么成了阿拉伯禁地?

阿拉伯禁地佩特拉不完全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历史学家们还记得它的存在。公元2、3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骄傲,然而后来一度长期衰落。

到了现代,除了阿拉伯的游牧民族外,少有游人访问此地。对外界而言,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它隐藏在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在德国和英国受教育并且学习阿拉伯语。

约旦佩特拉古城

1809年,他受英非联合会委托,负责调查并解答当时的一个地质学难题:北非的两条大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是否源于同一条河流,当时有些地质学家认为两条河或是起源于同一个源头,或是在巨大的北非沙漠内部某地汇合的;另一些人却坚持认为两条河流完全互不相干。英非联合会要求贝克哈特用第一手考察材料,揭开尼日尔河与尼罗河之间的谜底。

贝克哈特接受了这一富有挑战的任务,开始策划自己的旅行,他首先计划去叙利亚,然后前往埃及的开罗,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尔地区的商队。

阿拉伯禁地佩特拉不是一座城市。它的颜色也不是玫瑰红的,它的历史也没有人类历史的一半那样久远,但它仍具有不凡之处贝克哈特由叙利亚向开罗南行,途中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在佩特拉附近,于是决定去看望一下这长期被遗忘了的城。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

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522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佩特拉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建造的,纳巴泰人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佩特拉最为突出。第一,它易守难攻,惟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三,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中国的丝绸都要途经佩特拉

到了公元前4世纪,纳巴泰人又充分利用了该地的另一地理特点,大获其利。佩特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骆驼队经过佩特拉门前———阿拉伯的香、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国的丝绸都要途经佩特拉,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公元前3世纪,佩特拉成为了纳巴泰人的首都,在岩石中开凿墓地成了一种风俗。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习惯可能起源于早期居住在那儿的当地人,后来又由纳巴泰人继承和吸收了。

学者们相信该民族可能把已故的国王们视为神灵,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纳巴泰人也建造其他庙宇,有的嵌凿在岩石中。不过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独立式建筑,可能是用来供奉佩特拉主神都萨尔斯的,该神的象征是一块石头。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版图最大时,王国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红海地区,纳巴泰人的文字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分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

公元前80~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无论何地,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神话般的石头之城。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它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个省,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1/4.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大主教的居住地。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日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欧洲十字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阿拉伯禁地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

公元12世纪后,佩特拉再次被遗弃。在贝克哈特来访之前,西方世界完全将它遗忘了。到如今,有价值的东西早已被洗劫一空,到处都是牲口的粪便,牧人的烟火熏黑了这些建筑。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严肃的考古课题。

自19世纪初以来,德国、英国、瑞士、美国以及约旦等国的考古学家们都一直在佩特拉考察发掘。当代的历史学家们意识到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纳巴泰文明早在罗马帝国控制中东以前许多世纪就已形成。今天的考古学对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

考古研究者们正在追寻后来被罗马人重铺过的,过去的纳巴泰商道的痕迹,那里曾店铺林立,过往商队赶着骆驼打着马重步经过,车水524马龙,好不繁华;他们也在研究由纳巴泰人发展起来的蓄水设施。该设施包括一个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大蓄水池和一条水渠;水池用来收集泉水和雨水,并通过水渠把水送给城中心的一个较小的水池,纳巴泰人还从喷泉处直接安装了许多陶管,把水引向城市各地;佩特拉沦为罗马一个省后,精于建造水渠的罗马人又改进了纳巴泰的供水设施。

近期的发现表明纳巴泰人不仅仅搞贸易,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他们的泥器细薄精致,装饰着树枝树叶之类的自然图案。作为文化财富中心的佩特拉,吸引了来自纳巴泰王国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们。也许他们的精品还埋在佩特拉废墟之中,等待后人去发掘。学者们估计,在全盛时期,佩特拉居民多达3万,城市规模远比早期欧洲人估计的大得多;大多数建筑物并非都雕凿在岩壁上,而是些独立的建筑,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渐沦为废墟,随后又被千年风沙所淹没。

佩特拉城的大部分还有待发掘

事实上,佩特拉城的大部分还有待发掘,众多的谜底还等待人们去揭示。如今,学者们研究纳巴泰文化的注意力转向了两个重要方面。一些研究者试图了解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典礼仪式;另一些则集中研究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普通人怎样谋生,他们的家庭及其成员是什么样的。地处约旦阿曼的美国东方问题研究中心的一位考古学家,于1990年在阿拉伯禁地佩特拉发掘出了始于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教堂的部分墙壁和整个地板。

地板由两块各72平方英尺大的镶嵌图案装饰而成;图案中描绘了长颈鹿、大象之类的动物,四季的象征,以及渔夫、吹笛者和赶骆驼的人,如今这些图案已经得到清理和修复。一套约40卷的羊皮纸卷是在一个教堂中发现的,科学家们估计它们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晚期的罗马时代。虽然纸卷因火灾毁坏严重,字迹仍然依稀可读。学者们正在竭力解释这些像是用拜占庭希腊语写成的文字内容,而另一种手写体文字还有待考证。

考古学家们还竭力想解答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佩特拉为什么被遗弃?即便它失去了对商道的控制权,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那么为什么它又没有幸存下来呢?据分析,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建筑沦为废墟,房屋的主人们嫌麻烦,不愿打扫清理碎石,宁愿在震倒的建筑前重建房屋,这是城市财富与秩序开始衰退的迹象,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也许那次地震震塌了拜占庭教堂;随后教堂又受到震后蔓延全城的大火袭击,羊皮纸卷也就在火灾中被毁坏了。

然而为什么许多城市都能在地震和火灾之后重建,而佩特拉却不能呢?1991年,一群亚利桑那的科学家们给出了答案,他们研究过那些鼠和兔等啮齿类动物的贝冢也就是巢穴。这类动物都惯于收集棍子、植物、骨头以及粪便一类的东西。动物的巢穴被它们的尿水浸透,尿中的化学物质硬化,便可形成一种胶状物质,防止穴中的东西腐烂。

尤如一个揭示历史的时间仓库

每一个贝冢都盛满了贝冢形成年代的植物和花粉的标本,尤如一个揭示历史的时间仓库。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的佩特拉贝冢,发现在早期的纳巴泰人时代,橡树林遍布佩特拉四周的山地;然而到了罗马时代,大量的森林消失了。人们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致使林区衰变成为灌木林草坡带;到了公元900年,这种衰退进一步恶化,过分地放牧羊群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这个地区逐渐沦为沙漠。

科学家们认为环境恶化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当周围的环境再也无法为庞大的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燃料时,城市就彻底消亡了。佩特拉如同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在发现拜占庭教堂之后不久,人们又留意到了一根拔地而起的花岗岩石柱。

约旦国境内没有花岗石,肯定来自埃及。看着那根花岗石柱,人们常常在想,地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一座皇宫?一座教堂,无论走到佩特拉城的何处,都会面对这样一些谜。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