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盗墓贼有技巧!可凭气味地表回声分辨目标

2017-04-28 17:37:34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有考古专家指出,盗墓这种违法活动已形成一个“产业”,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在

有考古专家指出,盗墓这种违法活动已形成一个“产业”,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在“6·4”秦公6号陵园盗扰案中,嫌犯通过对相关书籍资料的熟读和对已发掘墓葬的实地测算,精准地找到了目标墓葬并实施盗掘,犯案手法令见多识广的警察与考古界人士吃惊。

在盗墓贼这里,书籍史料成为他们获取墓葬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有媒体报道称,在盗墓界还流传着一本盗墓指南——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这本地图集分为北京、山东、陕西、山西、广东、四川等分册,详尽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物信息,全面记录了“文物大省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状况”。古墓葬的信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盗墓贼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盗墓诀窍。“望”即看风水,看地貌、地表特征;“闻”即闻气味、听声音,高超的盗墓贼可根据各个年代墓葬因处理工艺不同而散发出的不同气味和打雷时地表回声差异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问”就是踩点,盗墓贼会伪装成风水先生,通过对当地老人的拜访,来打探此地是否有古墓;“切”,是查找古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包括精准打洞、窃取文物、判断文物价值等。

和社会上的其他行业一样,盗墓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工。在盗墓圈中,参与一次盗掘活动的全部人员被称为“一锅儿”,“一锅儿”基本由“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组成,但是这种分工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在“一锅儿”中有的人员也会身兼多职。

在“6·4”秦公6号陵园盗扰案嫌犯的供述中,我们可以对盗墓团伙的人员组成及分工有一定了解。

嫌犯姜某便是这个团伙的“掌眼”,是这“一锅儿”的核心人物,负责寻找古墓、筹措所需资金。在其他一些盗墓活动中,“掌眼”还是文物的初级购买者或销赃人。

而此案中的嫌犯张某则是这“一锅儿”里的“支锅”,具体负责实施盗墓活动,类似于包工头,有技术,有设备,同时能召集来“腿子”和“下苦”,“支锅”有时也负责销赃。

正如“掌眼”和“支锅”的分工在一些盗墓活动中会有重叠一样,“腿子”和“下苦”的界线也不清晰,拥有盗掘技术的“腿子”经常也承担“下苦”所干的打洞等体力活。

盗墓也有“行话”,盗墓贼称他们的盗墓活动为“干活”;“上工地”是指前往盗墓地点;墓葬被称作“坑”,按照墓葬规模大小和朝代不同,分为“大坑”“小坑”,“秦坑”“汉坑”等;盗掘出的文物被称为“货”。

盗墓贼一旦挖到“货”,通常会迅速出手,甚至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走私等手段让“货”出境。流失在国外的文物入境时无需经过海关审查,而对回流到国内的文物进行买卖也是合法的,很多被盗文物就此“洗白”。

一般在盗墓前,相关人员就会协商好如何分赃。通常是“掌眼”得大头,而一旦一无所获,他也将承担所有花费。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