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揭秘屈原投河真相 并非是为“殉国”?

2017-04-28 16:23:3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历史学家茶座》总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伴着峡江的忠勇之河》,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尤其是下篇,回忆石牌恶战,令我读得撕心裂肺,老泪

《历史学家茶座》总第八、第九辑连载的《伴着峡江的忠勇之河》,是一篇文情并茂的佳作,尤其是下篇,回忆石牌恶战,令我读得撕心裂肺,老泪纵横。不过上篇说屈原“殉国”,缺乏史料根据。文章有一段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都城,楚军仓皇中迁都河南淮阳;“屈原绝对不会让故国亡于自己眼前,他怀抱巨石,走进了”汨罗江。

屈原投河殉国的说法,流行数百年,早已成为中国人的常识,它一次次地激励着中国人的爱国热肠。我的名字本来不是现在这个,读初中一年级时,因感动于屈原“殉国”的传说,才在一篇小文里署下这个笔名,后来就逐渐变成正式的名字。想不到过了42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上发表《从屈原之死谈到他的爱国、人格、气质——屈原个性研究》一文,否定“屈原殉国说”,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数十家媒体作了介绍。现在楚辞学界似乎已无人再持此说,而在其他文化领域和普通群众中,“屈原殉国说”仍然时有闻之。

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是个坚毅的抗秦勇士,但屈赋里没有批判暴秦的内容。屈赋的主要内容是颂扬“耿直”的人格,谴斥楚王的昏庸,批判朝廷里“众人”的贪婪“溷浊”,以及自己与他们势不两立的态势。

屈原自沉原因,屈赋说得很清楚。《离骚》写道:“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坚持人格的“清白”、耿“直”,不愿妥协从俗,是屈赋的主旋律。在《离骚》等作品中,诗人借用“芳草”、“美人”、“好修”、“信洁”等形象言辞,反复强调人格美的可贵可爱,反复强调对它要有坚定不渝的贞操。屈原的绝命词《怀沙》,丝毫没有亡国形势的逼迫,没有殉国的迹象。《怀沙》写明自己有赴死的意向,赴死的理由不是殉国,而是殉自己高洁的心志。

屈赋中没有殉国的内容,汉代人也没有屈原殉国的说法。汉代人对屈原的赞颂都集中于他的人格高洁。刘安赞扬屈原“志洁”、“行廉”,贾谊《吊屈原赋》也是“高其志”,司马迁《屈原列传》说屈原感动他的是“其志”、“其为人”,王充颂扬屈原“洁白”,王逸颂扬屈原“清白”。至于屈原投河原因,王逸说得很清楚:“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

“屈原殉国说”始于南宋的朱熹,他在《楚辞集注》里说,屈原“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

南宋仅据半壁江山,亡国威胁时时存在,爱国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政治道德。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时代背景,使朱熹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殉国说”。朱熹是大名人,“殉国说”虽然持之无故,却合乎情理。从此以后,“屈原殉国说”很快就取代汉代人的“殉志说”,并得到后人的臆测性补充,愈说愈丰满感人,愈来愈成为毋庸置疑的“常识”。

“屈原殉国说”富有教育意义,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是没有根据的臆说。这件事也向史学工作者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历史真实与现实意义应该如何摆平?为了突出“善”与“美”,能不能牺牲“真”?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