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三姓家奴李世民恨得要死却重用他开创伟业
隋末三姓家奴,李世民恨得要死,却重用他开创伟业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世民斩兄杀弟扫除障碍成为皇太子。成为惟一继承人的他心情却并不轻松,对于未来如何治理天下他心中并没有底。李世民明白治理天下比开创更难,光靠和他一起打江山的秦王府旧人根本不行,于是就动了求贤的心思。李世民早就听闻魏征有经天纬地之材,他的两个前老板李密和窦建德提起他都赞不绝口。李密说后悔当初没有听从魏征提出的十策,导致了失败;窦建德则认为魏征是治国奇才,当年被自己俘虏过来,没有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力,仅实施了魏征提出一条屯田植垦的建议,就收得良效,短时间内山东河北就兵精粮足,为他与大唐叫板积累了资本。
二人的话,李世民自然不会尽信,可是在领教过魏征厉害后,他就明白治国必须得用魏征这样的人才。
早年间,李世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是击溃了山东刘黑闼。不久刘黑闼再反,李建成先是听从魏征建议挂帅出征,又采纳了魏征建议攻心为上,没有大费周章就收服山东河北。此举,令太子李建成在朝中树起了能文又能武的形像,太子地位更加巩固。
李世民先是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簿,这是一个芝麻绿豆的小官。这样做完全是在掩人耳目,不到一个月,再升魏征为谏议大夫。不久,李世民登基后颁布圣旨,从此宰相政事堂和御前议事,必须要有谏议大夫参与。谏议大夫只有魏征一位,这道圣旨完全是为魏征颁发的特旨。这天,世民和朝中大臣商议如何治国,关陇军功集团迷信武力,认为大乱之后,短时间国难治好,主张严刑峻法,威服天下,就是如秦始皇,隋炀帝那样。魏征当即表示反对,认为国家由大乱后进入大治非常容易,他主张偃武修文,并夸下海口——按自己的方略来治理国家,一年就可初见成效,三年可大治。
世民见魏征说得如此笃定,自然乐见其成,于是同意了魏征的建议。见李世民对魏征圣眷优渥,从前秦王府的一切旧臣就牢骚满腹,有的人说出生入死地为李世民卖命,结果却是先太子李建成手下魏征坐收其成;有的人说是马打江山牛上殿……到后来,就连长孙无忌这样的重臣也有了怨言。
李世民不得不对老部下做些安抚解释的工作,为求息事宁人,在对魏征的使用任命上也不得不慎重其事。
但是,魏征之上有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杜如晦,这些人就算不对魏征掣肘和指手画脚,魏征的施政也难免束手缚脚,效率大打折扣。
绞尽脑汁之后,李世民终于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一天,他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许久都没有给我推荐人才了?”
房杜二人推脱说尚书省事务烦忙,没时间。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地说,尚书省的事就让魏征干吧,大事再报知你们。房玄龄心领神会,明白皇上要重用魏征,连忙点头同意。就这样,魏征有了事实上的行政权,又有谏议大夫的议事发言权,成了唐贞观朝初期事实上的宰相,那么朝局形成了表面上由房杜主政,事实上由魏征挑大梁的局面。魏征少了掣肘,放开手脚、撸起袖子大干特干。他采取积极措施,安抚百姓,轻徭薄赋,大力兴修水利,鼓励开荒生产。就连多年以来的刑部积案,也处理的妥妥贴贴。
魏征没有吹牛,到了贞观四年间,盛世景象初显——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调雨顺,斗米三四钱。随着国力大增,唐军征服了突厥,其余北方各部首脑也自带武器来京师为唐太宗宿卫。
中外齐声称颂大唐的文治武功,李世民龙颜大悦,一天大宴群臣,喜不自禁道“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颉利被擒获,他的部落头领带着武器来宫中宿卫,他的民众穿上唐人的服装,这都是魏征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