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笑谈古人智慧 揭秘元代青石排水设施

2017-03-24 16:50:3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四十字路口北侧地下,发现了元代南北主干大街的排水渠。它是用青石条砌筑的明渠,宽1米、深165米。下面由本文带领

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四十字路口北侧地下,发现了元代南北主干大街的排水渠。它是用青石条砌筑的明渠,宽1米、深165米。下面由本文带领大家参观元代古人智慧结晶的杰作吧!

元大都是在一片平原上新建的都城,它严格按照已制定的规划修建。因此,在地面施工以前就考虑到了排水问题。考古工作者在今西四十字路口北侧地下,发现了元代南北主干大街的排水渠。它是用青石条砌筑的明渠,宽1米、深1.65米。

在通过平则门大街路口(今阜内大街)顶部覆盖石条,渠内石壁上发现有“致和元年(1328年)五月日,石匠刘三”凿刻的字迹。这一题记可能是元代的工匠——刘三在修复石渠中留下的。这条水渠在元大都城建成之后经过修建完善。

在元大都的东、西城垣北段和北垣西段发掘了三处水涵洞,是向城外排泄污水的设施。例如北城垣的一处,在夯筑土城前预先构筑。涵洞的地基打满“地钉”(木桩),其上再横铺“衬枋石”。涵洞底部和两壁都用石板铺砌,顶部用砖起券。中部装置着一排断面呈菱形的铁栅棍。

它的作用类似于现在下水道的雨箅子,拦截杂物。洞身宽2.5米,长约20米,石壁高1.22米。整个涵洞的做法与《营造法式》所载相吻合。

北海团城的特制青砖和水涵洞

北海团城里的古树“白袍将军”(乾隆皇帝戏封的一棵白皮松树)生病,专家为其诊治找病根时,偶然发现了一套古代先进的排水系统。通过实验发现,在团城上即使遇到一次降水量达到18毫米的大雨,地面上也不会形成径流。它迅速排水的秘密是什么?

秘密之一是团城上的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倒梯形;同时砖底下的衬砌材料的吸水性极好,类似海绵,所以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下雨天,雨水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地下。若遇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北高南低的走势流入到石质的水眼中。

团城上有11个这样的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

光蓄水而不流动也会造成积水,第二个秘密就是竖井与竖井之间相连的涵洞了。涵洞高度在80厘米至150厘米之间,同样是用青砖建成的。多余的雨水流到涵洞以后储存起来,形成一条地下“暗河”,干旱时让大树慢慢喝。

水眼除了有渗水及排水功能外,还可降低树根附近的水位,使土壤中的水分适宜树木生长。同时涵洞与水眼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通风系统,为城内的植物提供了良好透气条件。

这套距今已近600年的古代集雨排水工程,目前仍在团城“服役”。

除北京外,全国其他地区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排水设施。例如河南淮阳平粮台新石器时代的陶水管、偃师商城的排水管设施、春秋齐国临淄城的排水设施、唐代扬州城的水涵洞等。

层出不穷的古排水设施,一方面提示人们在古代城市考古中注重各类“市政管线”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考古资料的发现,不断补充着人们对排水手段的认识。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