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土包子到中国女银行家的蜕变
一说到民国才女,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林徽因,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胡适口中的一代才女,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她与徐志摩之间不可言说的友情以上,爱情未满,她与梁思成的天作之合,不离不弃。但是,今天我们不谈她,我们聊一聊与她牵绊甚多的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张幼仪,这个因为林徽因的存在而被暗淡的女子。
从现代来看,这是一场原配与模糊第三者的话本子,然而并没有吃瓜群众看到的露骨的厮杀画面,张幼仪与林徽因像两条平行线,因为徐志摩的缘故相邻了一下,接着又各自前行。
有官方资料记载:张幼仪,1900年出生,名嘉玢,宝山望族,系徐志摩原配夫人。1921年赴德国留学,归国后,创建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抗战胜利后任民社党执委,后移居香港。1953年与苏季子结婚,1988年于纽约逝世。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不喜欢张幼仪。他看了一眼她的照片,就脱口而出了“乡下土包子”的惊人话语,放现在那是要被打跑的,可见,不是情人,再美的天仙也无济于事。事实上,张幼仪是非常时尚和有学识的,她出嫁时穿的是父亲特意从欧洲定制的多层白色婚纱,完全不亚于今天的王薇薇定制,在与徐志摩订婚前,她一直在学校读书,因为听从父母的安排嫁人才不得不中止了学业,她可以和在政界和商界威名赫赫的兄长们无话不谈,但在嫁给徐志摩的5年中,她永远是被嘲讽什么都不懂。
说到底,张幼仪太听话了,听父母的话,父亲张润之送了女儿高定的婚纱和满船的嫁妆,同时也送了女儿沉重的枷锁,他告诫女儿:第一,一旦进了徐家的门,绝对不可以说“不”,只能说“是”。第二,不管丈夫和她之间发生什么事,她都得以同样态度对待公婆;所以,婚后的张幼仪一直在家侍奉公婆,教养孩子。张幼仪太听话了,听哥哥的话,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托朋友带来口信问问她愿不愿意只做徐家的媳妇,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并给出了“小脚与西服不搭”的离婚理由,这个时候,是个有自尊的女子势必要甩手离开的,然而,她却听从了二哥的话:张家失徐志摩之痛,如丧考妣,万勿打胎,兄愿收养。抛却诸事,前来巴黎。就这样,张幼仪怀着孕来到了法国,后又辗转德国,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她把自己低到了尘埃里。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去德国之前,她怕离婚,怕做错事,怕无依无靠,怕丈夫将她弃之不顾,事事委屈求全。可是去德国之后,她遭受接二连三的重创,刚生下二儿子就收到了丈夫送来的离婚书信,丈夫当着她的面表示要去追求真爱;独在异乡,一边养育年幼的孩子,一遍继续学业然而却终究痛失爱子,这一切的一切似乎已经将这个听话的姑娘逼到了绝境。
有人说,这一段遗弃的时光彻底让张幼仪成长,她终于明白,依附于别人只会是希望过后无尽的失望,人这一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曾经那个听话的张幼仪已经不在了。
张幼仪回国后和长子徐积锴定居在北京,后被徐家父母认为养女,并继承了一份财产,张幼仪也逐渐开始打理徐氏家族的生意。后来,张幼仪返回上海吊唁过世的母亲,考虑到兄长们都在上海,便留了下来。她先在东吴大学做德文教师,而后开始担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的副总裁,独当一面,同时也是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她把自己的一天安排得满满的,上午9点开始在银行工作,就坐在银行的大堂里,这样可以看到整个银行的状况,下午6点开始打理云裳时装公司事务。
事实证明,这的确给张幼仪提供了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她善于把控市场的供需脉络,低价囤积,高价卖出,赚了不少钱,然后,她将这些钱用作资金,投资战时刚需品,继续稳赚。
至此,乡下土包子彻底成了一名中国女银行家,一名成功的商人。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戏言,看吧,目标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其实,细细想来,张幼仪的后半生的成就就外在而言,离不开张氏家族的支持,离不开兄长的提携,离不开前公公徐父的信任,就内在而言,置身民国时代背景之下,张幼仪也是受过新式教育,留过洋的新青年,虽然骨子里有传统的根,但毕竟是用开放的思想去接受时代的变化,所以,这样经历重创与蜕变的一生,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那么,张幼仪本人如何看待她这一段从乡下土包子到中国女银行家,从嫁给门当户对,才华横溢的丈夫到被抛弃,痛失爱子的一生呢?
张幼仪晚年曾接受侄孙女张邦梅的采访,张邦梅为她撰写了英文版传记《小脚与西服》,书中张幼仪这样说到,“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找到我自己,也没有办法成长。他使我得到解脱,变成另外一个人。”确实,离婚让张幼仪走到死胡同的生命重获新生,但是这毕竟牺牲了一个女子一生的感情,不免令人为其不平。
最后,借用梁实秋对她的评价我觉得最中肯不过,“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本文由360常识网网原创,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