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杀伤力极强的墓葬防盗方式 墓毒与尸毒

2017-03-20 12:15:3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在众多具有杀伤力的防盗措施中,令盗墓者最谈之色变的当属墓毒。所谓墓毒,就是建造墓葬时在墓中隐藏的可以致后来者于死地的毒。盗墓者若贸

在众多具有杀伤力的防盗措施中,令盗墓者最谈之色变的当属墓毒。所谓墓毒,就是建造墓葬时在墓中隐藏的可以致后来者于死地的毒。盗墓者若贸然进入这种毒墓,一旦中招,轻则成为废人,重则丧命。

关于墓毒,最早见于《太平御览》中记载的关于汉代盗墓贼广川王刘去的盗墓故事。刘去在盗掘战国时代魏襄王墓的时候,墓中竟然冒出奇怪的气体,“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墓中冒出的气体是黄色的,气味辛苦,刺人眼鼻,令人无法进入,刘去派人在外面等了整整七天,这些气体才散尽。可以肯定,这些气体不是简单的二氧化碳等气体,而是毒气。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期齐景公的墓葬在唐代时被盗,盗墓者挖到墓葬距地表四丈深的地方时,便有青色气体缓缓冒出,这时恰巧天上飞过一只鸟,竟然被墓中冒出的气体熏死,当场坠地而亡。盗墓者大骇,再也不敢进入这座古墓。

《史记正义》中引的《括地志》中有这样一条记载:“齐桓公墓在临淄县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岗,一所二坟。晋永嘉末,人发之,初得版,次得水银池,有气不得入。经数日,乃牵犬入中,得金蚕数十箔,珠襦、玉匣、增彩、军器不可胜数。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墓葬被盗于西晋末年,此时距齐桓公去世已经有近900年,墓内仍有很重的毒气,以致人不能进入,盗墓者们只能在墓外等了几天,然后牵着狗在前边带路,才进入齐桓公墓。齐桓公墓中的墓毒,就是那座水银池。

水银池是古代制造墓毒时最常用的方式之一,正史中便有很多关于水银池的记录。如《南史·齐高帝诸子列传》中记录了南朝时益州(今重庆地区)发现的一座古墓正是“以朱砂为阜,水银为池”。

为什么墓葬中的墓毒多选用水银呢?由于毒是封墓之前安放好的,所以必须保证修建工匠的安全,也就是说修墓者不中毒,而盗墓者中毒。那么,如何才能使墓中之毒准确“识别”同样处在墓室中的修墓者和盗墓者呢?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墓毒在放置之时并没有毒,或这种毒在当时对人体的危害微乎其微,而在日后常年封闭的状态中,毒素逐渐挥发,形成足以致命的毒,以毒杀后来进入的盗墓者。什么样的物质毒性大又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呢?当然首推水银。建水银池就是利用水银的挥发气体毒杀妄图盗取墓中随葬品的盗墓者。

水银,化学名称为汞,其状为银白色,密度很大,易蒸发,在常温状态下为液体。水银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吸收,是一种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损伤。纯水银的毒性要低于其化合物的毒性,毒性最高的汞有机化合物是二甲基汞,人的皮肤只要接触数微升的这种物质,就会导致死亡。因此,水银成为古代墓葬防盗措施中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

说到以水银为墓毒的墓葬,就不能不提到秦始皇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千古以来,人们对这段记载颇有质疑,认为司马迁对秦始皇陵的描写过于夸张,在古代,纵然是秦始皇的墓葬,也很难做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但是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秦始皇陵园的调查,证实《史记》中的记载并非夸大其词。

通过科学勘探,考古工作者们在秦始皇陵地宫上方发现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强汞区,这个强汞区位于秦始皇陵园内城的中央地区。很显然,这就是秦始皇陵地宫中水银铸就的百川江河大海。经过周密分析,专家推论得出,地宫中的水银正如司马迁描绘的那样,以百川、江河、大海为蓝本。有学者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那么,这上百吨水银从何而来?这将是秦始皇陵的又一个谜团。

与墓毒相比,还有一种更加匪夷所思的可以致盗墓贼于死地的毒,那就是尸毒。尸毒,顾名思义,就是墓主人尸体中的毒。为何已经死去的墓主人尸体中会含有毒素,这些隐藏在尸体中的毒又是怎样发挥其神奇作用毒死盗墓者的呢?其实这些所谓的尸毒就是朱砂。

朱砂,又称丹砂、辰砂,主要成分为汞的硫化物,可入中药,有镇静、安神、杀菌等功效。纯度较高的朱砂呈朱红色。朱砂中汞的含量高达86.2,是炼汞最主要的矿物原料,毒性自然很高。汉代以后,尤其在魏晋时期,很多人痴迷于炼丹和服食丹药,认为服食这种以朱砂为主要原料炼出的丹药可以长生不老。尤其在弥留之际,会大量服食,一方面可以治病,另一方面可以在死后起到尸体防腐作用。人死之后,生前服食的朱砂沉积在骨骼中,经过一段时间,沉积的毒素散出,于是就形成尸毒,成为基葬防盗的有力武器。

尸毒不仅会在墓内挥发出致命的毒气,甚至还会给墓葬外的周边环境带来危害。《太平广记》中记载,一次,曹操出兵征讨匈奴,路过一片寸草不生的高岗,当时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王粲指出这里应该是一座大墓,墓主人死前服了生礜石,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墓主人死后,这种物质从尸体内蒸发出来,形成毒素,导致墓葬外草木不生。曹操下令将这片土岗凿开,下边果然是一座古墓。

如果说人们生前服食朱砂是为了死后尸体不腐,只是无心插柳地起到防盗作用,那么,也有一些墓葬中的墓主人在死后口含一些毒液,专门对付那些胆敢盗取随葬品、亵读墓主人尸体的盗墓贼。元代著名盗墓贼朱漆脸就遭遇了这样的尸毒。这个故事在前面《宋代私盗的代表》一篇中已经讲过。为了防盗,古人在下葬前会给逝者服剧毒物质。若干年后,当盗墓者进入墓中搬动墓主人尸体时,尸体腹腔内的液体受挤压喷射出来。幸运者如朱漆脸,不幸者则会中毒身死墓中。

尸毒往往与遗体防腐相结合,一般防腐的药材在体内沉积日久,便会形成毒素,盗墓者一旦靠近尸体,便会被尸体中散发出的毒素毒伤甚至毒死。无论墓毒还是尸毒,都是杀伤力极强的防盗方式,这种防盗方式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墓葬免遭盗劫,更是要严惩盗墓者,令后人不敢凯觑。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