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未解之谜 古代帝王为何迷恋金缕玉衣?

2017-03-20 11:21:2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自古以来,人对死都有一种恐惧感,希望死后灵魂得以延续,甚至有来生的幸福。可是除了“精神不死”的传说外,没有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于是

自古以来,人对死都有一种恐惧感,希望死后灵魂得以延续,甚至有来生的幸福。可是除了“精神不死”的传说外,没有一个人能够长生不死,于是古人便希望尸体不朽,并迷信地认为:“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这里所说的金玉,既指黄金也指玉石。

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尸身随葬金玉而令尸体不坏的记载。据《明医别录》所载,说凡是古墓中保存完好的尸体,尸体的身腹内外,一定都放置了不少金玉。金玉保护尸体不腐的更详尽记载见于《西京杂记》,称有人发掘晋代灵王墓,“见尸体不坏,孔穴中皆有金玉。”《干宝搜神记》也说,吴国戍将在广陵(今扬州)掘陵墓,“见尸身面体如生人,棺中云母厚尺许,且以白玉璧30枚籍尸。”在已经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到放在尸体各个孔穴中的不同形状的玉器。

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人迷信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大约到了西汉文景时期,金缕玉衣不仅已经成为规格最高的丧葬敛服,而且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到了汉代中期,敛服玉匣开始大规模流行,不少有身份的人死后都用“珠襦玉匣”裹葬尸体,皇帝和贵族死时都穿“玉衣”入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尽管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在制作昂贵的玉衣时费尽心机,但用金缕玉衣做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身不坏的心愿,结果却适得其反。金缕玉衣的昂贵价值吸引了无数的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洞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件精美绝伦的玉衣了。

盗墓毁尸的厄运成了后世帝王的前车之鉴,他们对金玉防腐的说法产生了动摇,为了保存完好的尸骸,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玉衣的消失并没有彻底改变金玉防腐的封建传统观念。其后的朝代也一直断断续续沿用敛玉风俗,只是没有汉代那样隆重。尤其到了清代,敛玉习俗又死灰复燃起来,并重新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同,几乎所有的皇家陵墓中均有敛葬玉:玉蝉是最常用的玉器,多置于口中,意喻人死后像蝉脱壳一样,能够以另一种方式再生,只不过换一种形式罢了,灵魂是永恒的。相传慈禧太后的东陵中就有大量的翡翠玉器,其中两个大的翡翠西瓜十分罕见,是价值连城的旷世之宝,但却在军阀孙殿英的“东陵大盗”后不知所踪。

目前出土的古代随葬玉器品种数量很多,其中玉衣有22套以上,其工艺水平之高,可以说巧夺天工。当我们漫步于展览馆,观赏着一件件出土的精美玉器,赞叹着玉衣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时,它们也以一种璀璨的迷人光泽,仿佛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