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恐龙祖先化石被发现 有助研究演化历史
科学家发现了生存在灭绝事件过后一千万年时期的恐龙祖先化石,对它们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恐龙的发展演化历史提供新的见解。
科学家发现了生存在灭绝事件过后一千万年时期的恐龙祖先化石,对它们的研究或许可以为恐龙的发展演化历史提供新的见解。
科学家在坦桑尼亚、赞比亚和南极洲进行了7次考察,发现了一些最早的前恐龙生物的化石。这些草食性生物是如何最终演化成为恐龙,又是如何在2.52亿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之后与其他动物展开竞争的,或许化石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中,共有超过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动物灭绝。华盛顿大学的古生物学家称,新发现的化石揭示了一类最终导致恐龙出现的动物支系。在大灭绝事件之前,体型跟猪相似的二齿兽类在盘古大陆南部十分繁盛。这是一种食草的动物,其繁盛之时,地球上的陆地连结在一起组成了盘古大陆,又称泛大陆。
二齿兽类在大灭绝事件之后消失了,新兴的草食性动物开始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古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斯多(ChristianSidor)说:“大灭绝之后,动物不再像之前一样一致和广泛地分布。我们必须去一些不同寻常的地方进行探索。另外一种被称为主龙类(archosaur,又称祖龙类)的动物也出现在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但并没有分布在盘古大陆南部。这种生物被视为是大灭绝事件前四足动物的模式物种。”
主龙类的现生亲戚是鸟类和鳄鱼,科学家对它们兴趣浓厚,认为其可能是早期恐龙的祖先。对于类似恐龙的阿希利龙属动物,以及体形与狗差不多的Nyasasaurusparringtoni(属于尼亚萨龙属),科学家认为它们都是从主龙类演化而来。Nyasasaurusparringtoni拥有1.5米长的尾巴,被认为是最早的恐龙。
克里斯蒂安·斯多教授说:“早期的主龙类化石主要出现在坦桑尼亚,这充分体现了大灭绝事件之后动物种群分布的碎片化。”在前往非洲南部和南极洲考察的同时,研究者也在梳理着博物馆中已有的化石藏品。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地球科学部的项目总监理查德·连恩(RichardLane)说:“这些科学家已经总结出了大灭绝事件造成的结果,一些灭绝事件前在生态上处于边缘地位的物种,可能在灭绝事件之后,‘释放’了演化的压力并强势崛起。”
科学家称,这些化石是一个了解2.5亿年前生物演化的信息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