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失败之谜 建文帝与郑和是什么关系?
郑和建文帝之间有什么渊源呢?在明朝时期,曾经有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航海拓展,主导人便是永乐帝的亲信郑和郑三保,郑和下西洋给明朝的外交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改革,但在那时却私下有人流传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郑和的身份是永乐帝朱棣的亲信,如果郑和真的带有去寻找建文帝的任务,那么发号施令者非永乐帝朱棣莫属。那么永乐帝为何要下一道这样的命令呢?永乐帝朱棣因不满太祖传位于皇长孙朱允炆,外加上朱允炆上台不久便要削减藩王,于是朱棣带兵谋反,在经历了好几番的相互较量后,朱棣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攻进京师,成为第一任的皇帝。但是一场大火后,只剩下几具烧焦的尸体,已经无法辨认出里面是否有建文帝,永乐帝派出郑和下西洋,应该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于是便有史学家猜测永乐帝因不确定建文帝是否还在世,于是派出郑和下西洋去追捕建文帝。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言其实是并不可信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在大火之中的尸体中虽然无法确定是否有建文帝,但是永乐帝也无法确定建文帝沿着海路逃跑了,既然无法确定那么为何会派出郑和下西洋呢?
其二、郑和的最后一次下西洋之时,永乐帝早已驾崩,离开了这尘世间,所以如果郑和真的有命令,在逻辑上似乎难以将人说服。
探究建文帝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的惨败的原因,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除了对建文帝最终结局感兴趣,最主要的是探究建文帝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在短短四年后就失败了,而且结局非常悲惨,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究一番。
建文帝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文帝生性软弱仁慈,没有身为帝王该有的果断谋略。建文帝从小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最讲究仁义道德,他不愿背负诛杀叔叔的罪名,正是这份仁慈害了他。朱允炆在下令削藩之初便下令不准诛杀朱棣,但是行军打仗最讲究就是擒贼先擒王,建文帝未必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由于他的这一命令,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二是建文帝不善用人。他身边都是一群儒生,这些人往往只会照本宣科,满口仁义,根本不懂军事,更没有一个可以任用的武将,而朱棣从小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既锻炼了他的胆识,又在身边聚集了一批忠臣良将,而朱棣手段高明,牢牢笼络住这些部下,终于在靖难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建文帝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建文帝的统治集团内部不和,当时朝廷内部对削藩之事议论纷纷,流言四起,但是建文帝根本不能知人善任,更不会明辨是非,采纳忠臣谏言,而且由于他的软弱,也不能很好的制止这些言论,从而动摇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根基,给朱棣可乘之机。
建文帝的谥号是什么?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一般为皇帝,皇帝名义上是拥有了最高集权者,也是万众所期待的明主。在一个皇帝百年之后,他将会获得一个谥号。但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中,却有一个特殊的皇帝,那便是明朝的建文帝。如果有人想知道建文帝的谥号,那么将会得到一个让人十分失望的答案,建文帝是没有谥号的。那么到底什么叫做谥号?怎样的人才能拥有谥号?为什么建文帝没有谥号呢?
首先先解释一下谥号的准确含义。谥号,是东南亚国家中具有一定重要地位的人逝去之后,根据他的生平作为和性格喜好等因素给予的一个称号,这个称号一般代表了评价性,不论善恶。
根据谥号的定义可以看出,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均是可以有谥号的,这些人中当然也包括皇帝,毕竟他是一国的主宰,很多事情都是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点的,皇帝的谥号不同一般人的,是必须由继任君主所给予的,一般人是不可能给予皇帝谥号的。
那为什么建文帝没有谥号?这的确是令人费解,也震惊了整个明朝。第一、建文帝的谥号是由他的继任者所授予的,建文帝是继任者是永乐帝朱棣,永乐帝的帝位并不是建文帝所承认的,既然都不是建文帝默认的皇帝,永乐帝从主体资格上来说,其实是名不正言不顺的。第二、建文帝的谥号应该是在他死之后颁布,但是永乐帝攻破京都之时,并没有办法确认建文帝已经仙去,既然无法确认生死,没有谥号也是可以理解的。
建文帝的野史传说
据说,朱允炆逃离京城后,颠沛流离,千方百计逃避追杀,后隐居于湄江的观音崖一带。诚心向佛,终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太祖朱元璋曾出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对。朱允炆对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则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朱棣之对太祖较为满意。从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驾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来巩固朱允炆的皇位。但后来江山终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对联却成为二人命运的谶语。
话说朱允炆在湄江隐姓埋名,自称应文和尚,留下了许多对联诗话。其中对观音崖风光的描写联“峰如巢风彩,崖似卧龙文。“
在长期的流亡过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晋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东山再起的一天。但后来他慢慢地发现,朱棣管理国家的能力比自己实在要强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有联为证“有梦难圆,尘世着魔迷木性;无风易醒,洞泉悟道静凡心。“轻风吹拂着平静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还管什么皇权富贵,都是过眼云烟。
多年以后,朱允炆触景伤情,咏联一副“家从京畿而来,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尧舜以后,伉怀秦皇汉武,如我王孙旷古今。“这既是对湄江美丽风光的衷心赞美,也是对自己一生坎坷命运的高度概括,更是对无奈现实的宣泄、壮志难酬的遗憾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