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中华瑰宝之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

2017-03-19 15:55:5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这件玛瑙杯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下面就由本文带领大家穿越唐朝品读经典史

这件玛瑙杯可能是由唐代工匠模仿西域传来的器物所制作的。它是唐代与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重要佐证。下面就由本文带领大家穿越唐朝品读经典史迹吧!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6厘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由红、棕、白三色相杂的玛瑙雕成,层次分明。一端雕成杯口,口沿外有两条圆凸弦纹,杯体光滑流畅。

另一端雕凿成生动可爱的兽首,兽首圆瞪着双眼,目视前方。两个长角,粗壮有力。兽嘴部有流,为不规则扁圆形,内径最宽处1厘米,外径最宽处1.4厘米。流口外部有金盖帽,金盖后面有金插管堵住流口,插管细长中空,金盖帽雕刻成兽嘴与流口紧密相接,使杯中液体不会流出,同时给玛瑙增加了明快的色彩。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兽首玛瑙杯的材料应来源于国外,据《旧唐书·高宗上》载:永徽五年(654年)“十二月癸丑,倭国献琥珀、玛瑙,琥珀大如斗,玛瑙大如五斗器。”《旧唐书·波斯传》载波斯曾遣使献玛瑙床。《旧唐书·拂菻传》载:“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大贝、车渠、玛瑙、孔翠、珊瑚、琥珀,凡西域诸珍异多出其国。”可见玛瑙贡品大多来自波斯、拂菻、日本等国。

玛瑙杯的造型与西方“来通”相似。“来通”起源于西方,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

当时人们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甚至进入中国。关于兽首玛瑙杯的产地与年代,仍在讨论之中,有人认为是八世纪唐人的仿制品,有人认为是外来物品,年代在七世纪之前。

唐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这件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调的红玛瑙,中间竟夹有一层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变化,如此鲜润可爱的色泽,使这块红玛瑙成为世间稀有的俏色玉材。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这件玛瑙杯,玉师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兽头,把纹理竖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两条圆凸弦,线条流畅自然,天衣无缝。唐镶金兽首玛瑙杯兽首圆眼、大耳、双角,其形似牛非牛,目视远方,眼神炯炯有神。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画得黑白分明,形神毕肖,真正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兽头上下的肌肉,仅寥寥数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动传神。两只角粗壮有力,几度弯曲,富丽多色,凝结着力量和生命,显示着强烈的动态美,两耳高高竖起,微微内收,仿佛聆听世间的声音,整个杯的造型与动态,描述了全神贯注,飞驰疾奔的猛兽向前突冲的一瞬间,曲尽其妙,令人心动。

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这件国之重宝,象征着财富和权力,是一件高贵的艺术品,同时它也很可能是中西亚某国进奉唐朝的国礼,意义非同一般,是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中诞生的一件重要文物。

玛瑙的主要组成是一种矿物——玉髓。中国产地广泛,晋王嘉《拾遗记》中载:“当黄帝时,玛瑙瓮至,尧时犹存,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缠丝玛瑙多产自西域,类似唐兽首玛瑙杯这样造型的器皿,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较为常见。中国古代玛瑙也多来自西方,康国、吐火罗、波斯均向唐王朝进献过玛瑙器。

《唐门·德宗纪》称“倭国献玛瑙大如五斗器”。《珍玩续考》称“渤海国献玛瑙柜,方二尺,深茜色,上巧无比。”渤海国也曾进献过玛瑙。另外据《唐会要》载吐火罗还将大量未加工的矿石贡献于唐朝廷。

另在《旧唐书》中有“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的记载。从这些现象分析,这件珍贵的玛瑙杯很可能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从西域来到中国的,但也不排除这是出自居住在长安的中亚或西亚的工匠之手,亦或是唐代工匠学习外来工艺后利用外国进贡原料琢制而成的杰作。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