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魏忠贤是不是太监 人们对魏忠贤评价如何
关于魏忠贤到底是不是太监,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是存疑的。但是多半也都是猜测,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魏忠贤到底是不是真的太监。要说魏忠贤为什么要当太监,还要从魏忠贤的家世开始说起,对于魏忠贤太监身份的怀疑也是因此而起。
魏忠贤出身贫农,家里困苦,青年时期的魏忠贤整日游手好闲,嗜赌如命。十九岁的魏忠贤娶了个老婆,生了个女儿,后来因为赌博赌输了觉得人生失去了意义,于是自宫进宫了。疑点就是在这里,魏忠贤是自宫的。而且传言魏忠贤很早之前就和宫中的太监熟识,早就打通好了进宫的关窍。所以传言魏忠贤贿赂太监所以未净全身,之后就顺利进宫了。
但其实这种说法本来就不是很合理,首先如果魏忠贤有钱贿赂太监的话,他为什么要进宫呢。而且据说当时魏忠贤因为欠下赌债,还要卖女儿去偿还赌债,这就证明魏忠贤实在没钱。古时候一般都是穷人家的人才会进宫,稍微有点盼头的人都不会想到要进宫去尝这净身之痛,所以这一点是说不通的。那另一点也就容易解释了,既然没有钱贿赂的魏忠贤自然没有办法躲过检查,那么没有净全身的魏忠贤,没钱没势为什么能够逃得过这项检查呢。所以这里也存在很多的疑点。
所以魏忠贤并不是真正太监的说法多半是后人杜撰的,经过许多影视剧的杜撰之后,才会有更多的人相信。
魏忠贤最后是怎么死的
魏忠贤的死要从崇祯皇帝上位开始说起,天启皇帝突然暴毙,崇祯皇帝慌里慌张的没有丝毫准备就继位了。但是崇祯皇帝表面不动声色,没有人能够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因此魏忠贤一党还在想着自己能不能侥幸逃过一劫,继续得到崇祯皇帝的重用。
后来事态的发展也非常顺利,崇祯皇帝和天启皇帝一样非常器重魏忠贤,该赏就赏,绝不吝啬。折让魏忠贤一党感觉到了希望,但是魏忠贤自己却没能沉住气,前去试探崇祯皇帝,说要辞了东厂都督一职,崇祯皇帝还劝魏忠贤要好好干。
其实崇祯皇帝对魏忠贤的所作所为都看在眼里,哪能容的下他。但是碍于魏忠贤的势力,为了保护自己崇祯皇帝决定先按兵不动,稳定魏忠贤,也就有了之前所说的事了。后来崇祯皇帝将矛头指向了魏忠贤的心腹崔呈秀,利用阉党之间的内部矛盾,将崔呈秀拿下。之后钱贡生向崇祯皇帝弹劾魏忠贤,列举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崇祯皇帝还让内侍当着魏忠贤的面读出来。这时候魏忠贤已经坐不住了,天下人口诛笔伐,对魏忠贤下手的时间到了。于是崇祯皇帝就将魏忠贤发配到了凤阳看守皇陵。但是魏忠贤却在途中豢养了一群死士,崇祯皇帝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回魏忠贤处决。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于是自尽而亡。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下令肢解了魏忠贤,戳挫骨扬灰,魏忠贤死的尸骨无存。
真实的魏忠贤是怎样的
真实的魏忠贤究竟是怎么样的?不能单一的从史书对魏忠贤的评价中判断,毕竟史书工笔也是由人写的,难免会有不客观的地方。
明朝亡国是亡在崇祯皇帝手上的,而崇祯皇帝上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除了魏忠贤,崇祯皇帝还曾说过,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可见崇祯皇帝对他掌权时的这些臣子心里是有些意见的。我们都知道魏忠贤倒台之后,被魏忠贤打压的东林党上台,崇祯皇帝指的亡国之臣应该就是这些人了。
天启年间,排的上号的民间叛乱只有苏州那一次,五人墓碑记所记的事件就是这一次。而到了崇祯上位之后,张献忠、李自成等人都开始造反了,可见这个时候是一个更不稳定,人民更不适合生活的年代。这其中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东林党人。东林党人一般多是江南大夫,而江南一带正是当时工商行业和对外贸易高度集中的地方。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对这些资本家进行了征税,商税、海税都是魏忠贤制定出来的。到了东林党上位之后,为了保障东林党人自己的利益,东林党建议皇帝停掉了这些税收,转而将这些税收加到了农民的头上。所以造成了明末许多各地农民都开始起义造反,这也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而且东林党上位之后,明朝末年著名的将领孙承宗,袁崇焕都被杀害了,但是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两位将领打了不少胜战,立下不少战功。
魏忠贤是中国司礼秉笔太监
明朝初年的时候司礼监等监都会设立“太监”职业,以及左右少监各一人。后来因为编制的扩张,和分工的细分,各监都设立了“掌印太监”。司礼监就是掌印太监为首,下面有秉笔太监等职位,也就是说秉笔太监是掌印太监的下属职位。
明代没有宰相,所有的奏议都要由皇帝朱批,但是有时候事物繁琐,所以很多时候皇帝一个人是没有能力处理这么多事情的,于是就有了秉笔太监代为朱批的制度。魏忠贤一个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竟然也坐上了这样高的职位,而且还是一个可以左右朝廷朝政的高官。魏忠贤利用两个识字的太监为自己效命。而当时是掌印太监的王体乾虽然在职位上比魏忠贤高,但是他却被魏忠贤管的服服帖帖,还心甘情愿为魏忠贤所用。
当时魏忠贤这伙人可以说是一时间呼风唤雨一手遮天,魏忠贤和客氏两个人狼狈为奸,宫中无一人敢和他们作对。这个时候朝中的党派斗争越来越激烈。东林党的大臣掌握着主要的权利,但是他们有对魏忠贤和客氏两个人的所作所为不服,向皇帝弹劾。魏忠贤于是处心积虑的要把东林党铲除干净,于是与东林党作对的官员纷纷都转投魏忠贤的门下,魏忠贤利用东厂和锦衣卫两个部门,对东林党进行了残酷的镇压活动。许多东林党的忠臣都在魏忠贤的手段之下受到迫害而丧命,东林党人遭到戕害,这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人们对魏忠贤评价如何
对于明末大太监魏忠贤的评价史学界基本上没有异议,他残害忠良,权倾朝野,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朝廷上下都对他搞得乌烟瘴气,十分黑暗,百姓们更是对他恨之入骨,敢怒不敢言。魏忠贤当权的时代就是明朝吏治最腐败最黑暗的时代。总之他是个历史上一个十足的反面人物,几乎没有使祸国殃民的典型。
当时仔细想想魏忠贤一个地痞无赖,大字不识一个,就是个太监却能搅得宫里宫外乌烟瘴气,十分黑暗,连宫里的妃子皇后都敢迫害,大量的忠臣贤良不是被流放就是被无端害死,造成了很多冤狱,更可笑的是,他还让皇帝封他为“九千岁”,就是想让人都知道他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所有人都怕他的大官,还让他的手下给他在全国各地建了很多祠堂,强迫百姓都要祭拜他。他的势力已经成为明朝的一大派别,当时人称为阉党。很多正直的人都看不惯他,但迫于他的势力,都不敢上书弹劾他。
但是魏忠贤知道他的一切权力都是皇帝给的,只要皇帝信任他他就有权力,所以他不怕任何人,只要讨好皇帝就行了。当时有大臣都上书弹劾他,都被他给拦下了,所以皇帝并不知道他的恶行,躲在宫里闭目塞听,任由魏忠贤在外面胡作非为。究其原因,是因为就是皇帝昏庸无能,误信谗言,最关键的是当时社会普遍觉得太监翻不起什么大浪,果然皇帝一死,那些原先依附魏忠贤的那些人都很快就散了,魏忠贤也很快就落个自缢的下场。
明朝大宦官刘瑾魏忠贤的资料
明朝时期,宦官当道,出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宦官,魏忠贤算一个,刘瑾也算一个。所以也有很多人好奇,这两位在得势时期谁的权利比较大。其实这个是没办法具体比较的,有句古话叫做“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上位之后,都会培养自己的心腹大臣,也是这个时代和机遇,创造了这两个权倾一时的宦官。但是如果真要比较的话,刘瑾和魏忠贤之间还是能够有一些依据判断高下的。
刘瑾是明德年间的宦官,六岁的时候被另一位太监刘顺收养,因此净身进宫当差。刘瑾巧言令色,深得武宗的喜爱,常常进贡给武宗一些新奇的玩乐用的东西,哄的武宗非常的高兴,他也因此得到了升迁,一直做到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而从这里我们可以有一个比较,魏忠贤当时是坐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职位,掌印太监是司礼监的主管,所以秉笔太监是掌印太监的下属。用这样的方法比较,刘瑾权利还是要比魏忠贤大一些的。
但是魏忠贤除了做这个秉笔太监,他还是东厂的领导者。东厂作为皇帝直接管辖的特务机关,在当时的权利可以说是非常大的。而且魏忠贤做秉笔太监时的掌印太监王体乾,索然比魏忠贤的权位更高,但是还是忌惮于魏忠贤的势力,听命于魏忠贤,是魏忠贤的爪牙。这样看来,刘瑾倒也不如魏忠贤了。而且魏忠贤全盛时期,被称为“九千岁”,朝中上下“只知忠贤,不知皇帝”,足见魏忠贤的权势之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