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海昏侯刘贺 行事荒唐怪异 爱好音乐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墓主身份终于揭晓:他就是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汉废帝”刘贺。但墓葬中丰富的陪葬品,又带来新的疑问:这个集侯、王、帝为一身,仅仅在位27天就被赶下台的刘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7天做了1127件坏事
刘贺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传奇性人物。汉武帝去世后,幼子刘弗陵(即汉昭帝)即位,大臣霍光辅政。汉昭帝22岁时去世,没有子嗣继承皇位。汉武帝的儿子中,只有广陵王刘胥健在,群臣都认为应立他为帝。但刘胥早已长大成人,霍光对他颇为忌惮,担心不好控制,于是便选择昌邑王刘贺。从辈分上看,刘贺是汉昭帝的侄儿,继承皇位也算名正言顺,尤其是刘贺年轻,便于控制。
从相关史书记载看,刘贺可以说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行事荒唐怪异。但关键时候,他的脑子还是清楚的。到达长安未央宫后,刘贺一下车就按照礼仪,到汉昭帝的灵堂致哀,伤心痛哭,赢得众人好感。可做了皇帝后,立刻旧疾复发,“淫戏无度”,据说在27天内做了1127件坏事。霍光决定“更选贤而立之”,于是与亲信大臣田延年、张安世等密谋废掉刘贺。他联合群臣向太后陈述刘贺的种种荒唐行径,然后以太后的名义,宣布废黜刘贺,并将他从封地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带来的200多名亲信全部处死,其他人则被判刑或流放。刘贺本人被赶回昌邑。不久,霍光另立刘询为皇帝,他就是后来的汉宣帝。
刘贺回到昌邑后,汉宣帝刘询派亲信大臣张敞为山阳太守,暗中监守刘贺。经过多方调查,张敞发现刘贺被废后沉迷酒色,昏愚痴狂,无心思也无能力起事,便写了份报告奏闻。这份报告全文收录在《汉书·武五子传》里。看到报告不久,刘询将刘贺迁往江西,改封“海昏侯”,食邑4000户。后在江西时因言语之失,刘贺被人打了小报告,差一点遭逮捕查办,最后被削去3000户食邑,只剩下1000户。
南昌地名或来自“南昌邑”
史书中描述的刘贺,是一个昏庸荒淫,而且脑子还有些不正常的人。但从海昏侯墓出土的陪葬物品看,刘贺似乎又是个富有生活情趣和品位的人。他爱好音乐,甚至还自己制作乐器;出土屏风的图像和文字与孔子故事有关,以及数以千计的竹简和近百版木牍,也较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文化素养。
其实,细看史书中留下的蛛丝马迹,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刘贺刚做皇帝,就把昌邑亲信旧部200多人安插到朝廷重要岗位。特别是任命昌邑国相国安乐为“长乐卫尉”,掌管皇宫戍卫,这些明显欲摆脱控制的举动,当然为霍光所不能容忍。刘贺被废后,群臣建议按惯例将其流放汉中房陵县安置,但太后不同意,让他回到昌邑,还“赐汤沐邑2000户,故王家财物皆与(刘)贺。”
另需一提的是,刘贺与南昌地名也有一定渊源。刘贺虽然被改封海昏侯,但依然保留着昌邑王名号,在墓葬出土的器物上,仍书有“昌邑”字样。据相关文献分析,刘贺把位于山东的昌邑国称为北昌邑,而把海昏国称为南昌邑。因此,有专家提出,南昌之名或许就是由“南昌邑”演变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