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胡服骑射简介 胡服骑射怎样改变了战国史

2017-03-16 17:25:21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中国历史上的每一场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哪怕在军队换一套装备亦如此。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就经历了一场风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场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哪怕在军队换一套装备亦如此。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事改革就经历了一场风波。

在战国七雄中,赵国是疆域较大的国家。公元前386年以后都邯郸,其地北邻林湖、搂烦,东北与东胡、燕接界,东毗中山、齐,南与卫、魏、韩等国交错,西亦与魏、韩相接。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赵不得不一方面对付东、北胡人的掳掠,一方面应付来自西、南魏国等进攻。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个国王,因他即位之时尚是少年,未能听政,及听政时年龄也不大,原先较为强大的赵国因延误发展时机而落后了。赵武灵王九年后,赵国屡败于秦,而且尚有侧背之患。赵武灵王深感忧虑,于十九年(前307)分析当时形势,决心进行“胡服”的改革。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谓“胡服”改革,就是穿胡人一样的衣服。当时的胡人身穿短衣,便于骑马射箭,方便灵活,进退自如。而赵国官兵都身穿着宽袍大袖,或穿盔甲,步兵与车兵混合编制,虽相策应,亦相互牵制,不如骑兵迅捷。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赵武灵王总结战场形势后认识到:要加强军队实力,就必须发展骑兵。而发展骑兵,又必须首先对官兵的着装进行改革。所以,穿短衣、长裤这一“胡服骑射”行动便成为了军事改革的关键。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

赵武灵王深知“胡服骑射”改革并不只是服装的改革,其实质是一场军事上的重大改革,来自内部的阻力肯定不小,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首先找思想开明豁达的大臣肥义商量,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据《赵国策·赵策二》记载,赵武灵王对肥义说道:“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答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

然后,赵武灵王又从宗室贵戚中最有威望的叔父公子成身上突破。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听说赵武灵王带头穿上胡服的消息后,公子成诈称有病不肯上朝。武灵王派人去请他,公子成对使者说了一番道理:“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意思是说,中国是圣贤所教诲的地方,是礼乐风行的地方,是远处国家参观、向往的地方,是各少数民族学习的榜样。现在大王放弃这些而去改穿胡人的服装,改变古人的常法,违背人民的心愿,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武灵王听了使者的回报后,亲自前去公子成家中劝说。武灵王对公子成详细分析了赵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年来所受他国侵略蹂躏的原因,又具体解说了胡服骑射对强国备战的好处,然后说道:先君为我国经受的苦难感到耻辱,所以我要改变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本领,以此防备国境上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难,以报中山国之仇。接着武灵王话锋一转,说道:可是叔父顺从中原的旧风俗,厌烦改变服装的名声,却忘记了所受的耻辱。公子成终于听从了武灵王的王命,并接受了武灵王赐给的胡服,第二天就穿着胡服上朝了。此后,武灵王又耐心说服了反对胡服骑射改革的赵文、赵造、周袑等大臣,从此大张旗鼓“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开始了胡服骑射的改革。

一年之后,赵国便拥有了一支强大的骑兵,并遂成为其军队中的最重要兵种,在征服中山国和对林胡、搂烦“辟地千里”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赵惠文王三十二年,秦与赵在阏与之战中,赵将赵奢就是以骑兵为主力击败秦军的。故此,赵奢战后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国的廉颇、赵牧也都是精于骑射并善于使用骑兵的名将。《史记》记载,李牧“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曾亲率1·3万骑兵,与步、车兵联合作战,斩杀匈奴10余万骑。赵国依靠这支回旋自如的队伍,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很快在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使赵国很快地强盛起来。

纵观战国史,“胡服骑射”改革显示了明显的现实意义,其很快改变了战国军事格局。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起辅助作用,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车步并重,各国军队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战国时代,随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

骑兵作战的特点,按古代兵家所说,就是“急疾捷先”,“驰骤便捷,利于邀击奔趋,而不宜于正守老顿”。简言之,按恩格斯的说法,就是:“骑兵的全部力量,集中表现在冲锋上。”骑兵作为步兵的快速部队,主要担负正面突击、邀敌、翼侧包抄、奇袭、长途追击、敌后骚扰等作战任务。在战场上,常常部署于翼侧,攻击敌人的侧后。由此,孙膑系统总结过“用骑十利”。骑兵更加迅速地在中原各国发展起来,战国时期各大国的骑兵建设规模相当可观。从张仪、苏秦等策士的描述来看,当时秦、赵、楚各拥有“骑万匹”,燕国拥有“骑六千匹”,魏拥有“骑五千匹”,其他各国都拥有数量不等的骑兵部队。骑兵的作用在战争中越来越突出,如“齐宣王以骑兵六百匹伐燕”,秦国也以骑兵精良著称,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

“胡服骑射”改革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显示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公开提出向少数民族学习,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赵武灵王这位中原君主采用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发展骑兵,绝不是一时兴之所至。赵国笨重的步兵进入山林地带,在那些轻捷的骑兵面前,往往总是被动挨打,所以他才不得不向敌人学习骑射,组建独立的骑兵部队。他是认真分析研究了与对方长期作战的教训以后,才决心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怎么转化?就是学习对方的长处——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在“夷夏有别”的社会氛围中,将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改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以方便骑射,无疑是当时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赵武灵王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能敏锐地分析对手的长处,勇敢地向世俗挑战,向被贵族鄙夷而又真正有特长的少数民族学习。赵武灵王决心改弦更张,以“厚国”、“利民”为唯一标准,力主“反古未可非,而循礼未足多”,以“胡服骑射”作为强国富民的根本大计,其胆识是与他同时的许多君王所不可企及的。“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何必循法?!“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有何必法古?!制度谋略者,福国利民而已,何必别夷夏与中外?!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