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在位多少年 建文帝下落是怎样的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极其特殊,正是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并不稳当,登基后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么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何建树?建文帝为何不能继续在位呢?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离开皇位的呢?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时间为公元1398年6月,离开皇位时间是公元1402年7月。为何用离开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这与建文帝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
建文帝作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严酷的理政治战略,在国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为治政的主导思想,废除了明太祖颁布的过于严酷的刑罚七十有三条,并且减免了地方的税赋,让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但也是过于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国家治理之上反而显得有些停滞不前,犹豫不决。
正是建文帝的软弱,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建文帝成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赶下台的君王,堂堂的国军之力量居然无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游勇。一场大火后,建文帝生死未明,永乐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认建文帝的存在,对外宣告是从明太祖处接任的皇位。
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离开皇位来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揭秘明朝建文帝下落
明建文帝即位之后不久,燕王朱棣就起兵叛乱夺取了皇位,此次叛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燕王攻入南京之时,皇宫内已然是一片汪洋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民间流传的建文帝已经出逃的传闻越来越多,明成祖朱棣对建文帝下落情况心悸不已。几百年过去了,建文帝下落仍旧是一个迷。
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有人称建文帝乘舟去了南洋,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岛屿中过着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也有人考证,建文帝去了泉州的开元寺避难,最终出海隐居苏门答腊岛东海岛。然而这些传言都没有真凭实据,仅仅靠人们的猜想继而流传下来。
据说明成祖朱棣非常担心朱允炆卷土重来,害怕他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兴兵。他特地派郑和下西洋,目的不仅仅是宣扬国威,还有寻找朱允炆。在郑和的船队里,有一部分人是专门负责侦查的,但是否是为了侦查建文帝下落便不得而知了。
另有说法称建文帝并没有死,而是去了寺庙里做了和尚。据说当时燕王围城,突然一太监拿出密匣给建文帝,里头有封信,建文帝一看便知原来太祖皇帝早就料到今天的局面,于是告知自己剃发为僧,保全性命。
建文帝的老师有哪些?
大明王朝创立于公元1368年,灭亡于公元1644年,整个王朝共存在了近三百年。在这个辉煌的王朝创立之初,便经历了诸多磨难,历史上最为有名的一场战乱靖难之役便发生在公元1399年,经此一役,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登基为帝,成为大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是除奸佞,这里的奸佞指的便是建文帝的老师。那么建文帝的老师是哪些人,他们做了什么会被朱棣认为是奸佞?
明太祖朱元璋薨逝后,皇长孙朱允炆登基为帝,成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建文帝登基之前,便极为推崇儒学,分别拜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为师,潜心学习儒学,这也是为什么建文帝极力主张仁政治国的重要原因。在建文帝登基后,便封黄子澄为翰林学士、齐泰为兵部尚书、方孝孺为侍讲学士,黄子澄与齐泰二人更是参与国政,成为建文帝的心腹大臣。
黄子澄、齐泰等人虽然在文学上是极其有名的人物,但却没有治国经验,空有理论却无实践经验,就如同纸上谈兵一样。黄子澄等人为了确保中央集权,避免发生夺位事件,向建文帝提出削藩的建议,被建文帝予以采纳。朱棣之所以提出“清君侧、除奸佞”的口号,针对的正是黄子澄、齐泰等人提出的削藩政策。
靖难之役爆发,燕王朱棣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建文帝朱允炆落得不知所踪。作为建文帝的老师,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人被朱棣下令处死。
朱允炆的结局是什么
建文帝朱允炆的结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谜案,几百年来,很多史学家和探秘者都试图用自己的方法解开这个谜题,不过直到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在史学界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满意的结论,争论者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以致成为史学界的一桩公案。
关于朱允炆的结局结局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与他的皇后一起被烧死在皇宫中。当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入皇宫,宫中燃气熊熊大火,烧死了无数宫女宦官,连皇后都不能幸免,因此很多人相信建文帝朱允炆也不能例外。但是由于尸体被烧焦,无法辨认,再加上与建文帝亲近的太监指认被烧焦的尸体中没有建文帝朱允炆,而他究竟有没有葬身火海,当时人便议论纷纷,一时谣言四起。
第二种说法是朱允炆没有死,而是在亲信的护卫下逃过一劫,流落到东南亚一带了。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朱棣登上皇位后,不惜耗费国力几次派郑和下西洋就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因为朱棣这个皇位名不正言不顺,再加上当时有很多同情朱允炆的人,于是朱棣怕这些人一旦找到朱允炆便会揭竿而起,威胁自己,因此要抢先找到他。
三是有人说朱允炆是从皇宫密道逃出出家当和尚了,因为当时有很多和尚自称是建文帝,弄得朱棣寝食难安,而且出家为僧,躲藏起来,的确是逃避灾祸的手段之一。
建文帝得到的评价是什么
建文帝是大明朝的一位特殊的皇帝,他在位时间很短,仅为四年。在四年中的政治舞台上,建文帝朱允炆的表现如何?他对大明朝的后世产生了如何的影响?后世之人对于建文帝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建文帝评价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呢?
首先,必须澄清为何用特殊两字来形容建文帝,建文帝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建文帝是第一位直接从皇长孙成为皇帝之人,中间跳过了太子这个职位;
其二建文帝也是第一个被藩王逼迫离开皇位的君主,并且被下一任继任君主永乐帝彻底否定,成为一位无庙号、无谥号的两无皇帝。
建文帝在位仅仅四年的时间,他的政治治理对整个大明朝的发展有何种影响呢,后世之人如何评价建文帝呢,接下来主要来谈谈这个话题。
其一建文帝不同于明太祖朱元璋,他生在太平盛世且从小在爱的环境之中长大,所以建文帝的人格中有着极其善良的一面,他富有同情心并且为人亲和;其二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政治理念是希望明朝治理不再仅仅依靠严酷的刑罚,而是由百姓们自觉而发的觉悟,也可以说建文帝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格,有着美好的期许。其三在百姓心目之中,建文帝是一个亲民的好皇帝,他让百姓们的生活在经济程度和精神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与好转。
郑和建文帝有什么联系
在明朝时期,曾经有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航海拓展,主导人便是永乐帝的亲信郑和郑三保,郑和下西洋给明朝的外交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改革,但在那时却私下有人流传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找建文帝,那么郑和建文帝又有什么渊源呢呢?
郑和的身份是永乐帝朱棣的亲信,如果郑和真的带有去寻找建文帝的任务,那么发号施令者非永乐帝朱棣莫属。那么永乐帝为何要下一道这样的命令呢?永乐帝朱棣因不满太祖传位于皇长孙朱允炆,外加上朱允炆上台不久便要削减藩王,于是朱棣带兵谋反,在经历了好几番的相互较量后,朱棣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攻进京师,成为第一任的皇帝。但是一场大火后,只剩下几具烧焦的尸体,已经无法辨认出里面是否有建文帝,永乐帝派出郑和下西洋,应该是带有一定的目的的,于是便有史学家猜测永乐帝因不确定建文帝是否还在世,于是派出郑和下西洋去追捕建文帝。
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言其实是并不可信的,为何这样的说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在大火之中的尸体中虽然无法确定是否有建文帝,但是永乐帝也无法确定建文帝沿着海路逃跑了,既然无法确定那么为何会派出郑和下西洋呢?
其二、郑和的最后一次下西洋之时,永乐帝早已驾崩,离开了这尘世间,所以如果郑和真的有命令,在逻辑上似乎难以将人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