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的高俅真的是宋朝的大奸臣吗
高俅(?—1126年),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据史料记载: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差甚远,据南宋王明清所著的《挥麈后录》记载,高俅,原本是苏轼的“小史”(也就是小秘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他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而高超的蹴鞠技术只不过是他多项旁骛的杂学之一。
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将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小王都太尉王诜(即王晋卿),王诜是神宗皇帝的妹夫(《水浒传》中说是哲宗皇帝的妹夫),端王赵佶(后来的徽宗皇帝)的姑夫,这个王诜是一个“书画高手”,与在一旁坐冷板凳的端王关系密切,两人经常在一起切磋书画。
一天,王诜和赵佶一起等待上朝,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问王诜借篦子刀修理鬓角,王诜的篦子刀很漂亮,赵佶很喜欢,刚好王诜有两把一样的,第二天就让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
高俅到时,喜好踢足球的端王正在踢球,端王虽然爱踢球,但只是业余水平,而高俅是踢球的高手,自然不屑一顾,端王注意到了高俅的神情,就邀高俅一起踢,这一踢,让端王大为欣赏,于是派人给王诜传话:“谢谢你送的篦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赵佶的亲信。
不久,哲宗皇帝去世,端王成了大宋的徽宗皇帝,徽宗原本是一个坐冷板凳的人,一上朝看到的全是新脸孔,下朝后看到高俅这个长期在一起玩的朋友,自然特别亲切,徽宗有心提拔高俅,但大宋朝提拔干部有一套制度,并不完全由着皇帝的性子来,七品县官要有进士出身,而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
徽宗就让高俅走武官之路,因为武官对出身要求不严,只要有功名就行,一句话,伸缩性较大。
《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中说:“先是诜、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徽宗的意思是让高俅到下面去“镀金”,并没想他真的能建功,边帅刘仲武等知道高俅是皇帝派下来“镀金”的,便格外帮衬。
恰好,高俅在边关的时候,大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高俅升迁的资本,毫无疑问当是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经历,并最后做到了殿帅,掌管禁军达20余年。
高俅主掌大宋军权的时候,大宋军队早已没多少战斗力,高俅不是军事家,自然不可能对大宋的军队训练带来明显的起色,但他也不完全是靠踢一脚好球而身居高位圣眷不衰的,高俅不是寻常之辈,在为官弄权上很有些手段。
首先他乖巧善佞,对上司尤其是皇帝徽宗百般讨好,迎合徽宗好名贪功的心理,高俅管理禁军,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曾主持军队争标竞赛,开始是吹吹打打,后面花样百出,颇为热闹,让徽宗看了十分满意。
其次,高俅这个人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之前有刘仲武在边关对他的提携,之后他与刘仲武家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刘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年)打了败仗,但他的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有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锜担任大将。
蔡京等残酷迫害苏轼及其家属,同为一殿权臣的高俅对苏轼一家并未落井下石,而是伸出了援手,史载,他“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再者,高俅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童贯、蔡京等也非一党。
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贯、高俅也赶到与之会合,一时间又组成了一个徽宗的亲信小班子。
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护从徽宗等人继续南下,而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
史书记载,当时随从徽宗皇帝的童贯等“六贼”后来都被宋钦宗处死并枭首,恰恰是因为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乱世之秋,他的下场比童贯、蔡攸(蔡京长子)等人幸运,倒也并非偶然。
而且,《水浒传》中的林冲是艺术家虚构的一个英雄人物,高俅如何迫害他的情节同样纯属虚构。
从史书、文人笔记等现有资料来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林冲、李逵等108将,更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1119年)到宣和三年,起义地区在太行山以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镇压宋江起义军的不是高俅,而是北宋一代名将张叔夜,张叔夜当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知州,和同时期的蔡京、童贯相比,高俅也没有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没有参与蔡京、童贯等联金灭辽的错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