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史上大统一的大秦朝 是中国古代的军国主义?

2017-03-12 13:13:07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秦王朝是古代中国人建立统一国家的第一次、也是不成功的一次尝试。但它是个虽败犹荣的英雄,是世界国家制度史上的一朵奇葩。秦代以政府直接

秦王朝是古代中国人建立统一国家的第一次、也是不成功的一次尝试。但它是个虽败犹荣的英雄,是世界国家制度史上的一朵奇葩。秦代以政府直接主导生产部门的计划经济;细致周密、公平透明的法律系统;条令化、规范化的行政机制,无疑具有极强的现代性。秦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经济、律法、社会改造的综合手段造就的一个法西斯帝国。到20世纪前的两千年世界文明史中,都难有望其项背者。

然而秦人走得太快太远,他们的创造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时代,无法被一个正处在幼年期的农耕社会经济所长期容纳。因而在统一之后,当时的条件不允许它从军国主义向和平体制演变。而在目力所及的限度内已无可以征服的对象时,法西斯文明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秦王朝留下短暂而辉煌的一页之后灭亡了,但中华民族趋向"和平的大一统之境界"的进程,仅仅是开始而不是结束。由于秦人忽视文化的努力,而把对全部的精力倾注于行政管理的完善,所以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技术样板。正所谓"百代都行秦政法",秦代的官制、郡县制、法律、等等被汉朝全盘接收,之后历代的发扬都没有脱离它的基本蓝图,使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文明的前列。而秦人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模式,依然影响着现代的中国。

任何一种文明的演进,都和人一样,有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秦朝亡国之惨,足以令人触目惊心。但汉人不具备现代的科学研究手段,不能找出秦亡之根源所在。只得出于机械的观察,本能地反其道而行之。汉初,经过秦末战争的血洗,地广人稀。凡登记在户籍內的编户,可以依法佔田,即为私产。由秦代的"授田制"改为"名田制",国有土地制度基本被抛弃了。地主私有制从此真正被确定下来,成为其后所有封建王朝的基本经济模式。此后土地兼并屡屡成为严重问题,只有通过改朝换代的重新洗牌来解决,任何内部的改革,如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都只能以失败告终。

秦以猛纠,汉以宽济。汉初政治崇尚黄老之道,政法务求宽简。在政府税收上,严守"轻徭薄赋"的原则。刘邦始定“十五而税一”,汉文帝、景帝时期,减至“三十税一”,甚至还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诸侯分封制度。在政治及思想领域,首先是废除秦代“挟书律”,任诸子百家学说自由发展。,“天下众书往往颇出”。汉文帝“欲广游学之路”,沿用秦代博士制度,广纳各派学说。周霸、衡胡、主父偃等人"皆以《易》至大官"。同时积极为知识份子参与政治提供出路,汉武帝时兴建太学,设"五经博士"。而之前"文学"已成为选官"察举"的标准之一。为广大平民阶层出身的知识份子打开了有进仕为官之门。

但是黄老之道的放任无为,亦暴露出它不可能成为维持统一所能依赖的长期路线。在汉兴七十余年之后,诸侯骄纵不法,元老功臣排挤皇权。“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秦始皇的博士淳于越建议分封皇室亲族,以为枝辅。但刘邦时代异姓侯王的反叛、景帝时吴楚“七国之乱”,皆证明诸候分封早已为时代所抛弃。但叛乱平定之后,情况依然不妙,“宗室有国,公卿大夫以下,争夺奢侈无限度。”这时候人们重新意识到,高度中央集权乃大一统国家所必须。汉武帝一上台便着手改革。可贵的是,他的"建元新政"把思想文化政策作为首要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统一政治思想,确立主流意识形态。"儒术"比起"法术",显然更能担负起文化载体的重任。因为前者是一种哲学思想,而后者更偏技术。但儒学能被汉武帝看中,并为后代所有政权遵循,并不是偶然的。

儒家思想,归根结底是宗族宗法制度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也最适应中国农耕经济的社会结构。两千年来,儒家思想与宗族宗法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相辅相成,把中国文化铸造成一个树大根深的体系,保证了这个文明的长青。葛剑雄说得好:“客观地说,儒家适合中国农业社会。汉武帝只是完成了儒家作为权威的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如果儒家不适合中国社会,就算再有几个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没用。”但是,“独尊儒术”,同时也是汉统治者重新捡起秦代思想禁锢的开始。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汉武帝初即位,曾下诏各地"举贤良方正"。丞相卫绾便上疏阻止:“所举贤良,或治刑名纵横之术,徒乱国政,罢之。”

不难发现,这些言论,与韩非和李斯的法家思想如出一辙。唯一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的知识份子政策-秦朝不给知识份子任何出路;汉朝以后,给知识份子出路,但只有一条。从汉代以儒家道德品行为标准的"察举"制度开始,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天下平民知识份子的思想学术只能限制在一个标准大纲之内。自明初始,朱熹章句定为标准教材,连儒家范畴内的学术也"标准化"了。清康熙年间,思想界进一步僵化为理学独存,“钦定《紫阳全书》以教天下万世,其论遂归于一”。这与商鞅所提倡的"一言"、"壹教",又何其神似!

毛主席曾蔑视地说,秦始皇才坑了四百多个儒。其实真应该骄傲的不是他而是明、清两代的统治者。他们以朱熹理学为锁链,埋葬了全中国的知识份子的灵魂。直到"和平大一统的境界"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清末"维新变法"的失败,原因众说纷纭。然而对照秦统一后试图统一文化的失败,两者共通之点,皆因本身文化和社会基础根深蒂固,并且一贯适应原本的状态。所以改革几乎不可能。从那以后的两百年来,中华民族曾多次被逼到命运悠关的转折点。正所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今后的中国,又当走向何方?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