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被遗忘的人 百名甘肃青年参加武昌起义
一群被遗忘的英雄:百名甘肃青年参加武昌起义百年前,他们是一群热血青年;百年后,他们是一群被遗忘的英雄。至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依旧鲜为人知。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一声枪响,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百名就读于武昌陆军中学堂的甘肃青年也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中。
这是一段尘封的往事,追根溯源还要从甘肃陆军学堂说起。甘肃陆军学堂原名甘肃武备学堂,成立于1902年,四年后改名为甘肃陆军学堂,1912年改名为甘肃陆军小学堂。这所学校是清末甘肃(包括宁夏、青海两省)的第一所新式陆军学堂。
按照清末陆军教育制度规定,各省陆军小学堂的学生学习三年毕业后,优秀学生就可以进入中学堂学习,当时,全国有4所陆军中学堂,分别是在北京清河的陆军第一中学堂,陕西西安的陆军第二中学堂,湖北武昌的陆军第三中学堂,江苏南京的陆军第四中学堂。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成立于1909年,其前身是湖北武备学堂,开办于武昌南湖尚武桥边巡司河西岸,学堂学制两年。第一期计划招生800人,实招700余人,学员按选修英、日、德、法文分编4队。1909年秋,由于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还没有建成。只好在湖北第三陆军中学堂中增招了陕甘两省陆小毕业生。
这样,这批陕甘学子才有机会到湖北第三陆军中学堂学习,也就有了参加武昌起义的机会。不久前,记者在采访中无意中获知了这一消息。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袁志学讲述的甘肃青年参加武昌起义的故事。
百名甘肃学子就读武昌
“这是一段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至今鲜见媒体的报道。”清末,清政府批准在各省创办陆军学堂。甘肃陆军学堂就是在这时应运而生的。
甘肃陆军学堂的创办者是杨增新。杨从游学日本的士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生中选聘了一批教员。这些人就有人是同盟会会员。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王之佐,他是张掖人,参加过百日维新,曾到日本学习,结识了同盟会员徐锡麟、陈伯平等人。回国后,他在上海以锐进社开展革命活动,筹划武装起义。其时,秋瑾去了浙江,王之佐则和徐锡麟、陈伯平发动了安庆起义,失败后,回到甘肃担任陆军学堂教习的王之佐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当时陆军学堂中还有兵学教习严希文、地理教习易抱一、日本语教习杨涛、算学教习朱廉等人,都是同盟会员。
创办这所学堂的目的是为了强军备武,所以学校的教育方法也中西兼容,既考文学,也考武学,中西方的各种学问都不排斥。这些人借着上课之便,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
辛亥革命前夕,在湖北陆军第三中等学堂中读书的甘肃人有100多人,有人统计为120人。绝大多数学生参加了起义,而且有数名陇上男儿血洒武昌,抒写了他们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幕。
武昌起义爆发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笼罩在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中。由于消息泄露,湖北新军被勒令待在营房内,不许外出。10月10日傍晚6点左右,驻守武昌城北门外塘角的第21混成协炮11营辎重队士兵李鹏升,点燃草料库,起义开始了。随后,武昌城内的其他军营也陆续响应。
起义发生时,在陆军第三中学堂的学生有千人之众,最后有700多人参加了起义。
陇原志士,血洒武昌城
兰州人吕郁哉那年刚22岁,他在回忆材料中说,当时陆军中学的学生平常操练严格,注重实弹射击。当时宁夏同学中有几个满洲人也参加了起义。结果为了防备这几位同学,还把他们枪上的撞针弹簧给卸了。吕郁哉在攻打保安门时腿部受伤,伤愈后,又返回甘肃参加了秦州起义。
武昌起义成功后,许多外省籍学员纷纷返回原籍参加革命,留在武汉的大部编入学生军,维持后方秩序,守卫军械库、军储局、藩库、官钱局等重要地区的守备工作。
就在冲天的火光照亮了武昌城内外时,赵正身却卧床不起。
赵正身是甘肃狄道人,1909年从甘肃陆军学堂毕业后,被保送到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在学习期间,秘密加入了黄汉光复会和革命党人蒋翊武组织的文学社机关部。
起义的枪声在武昌城内响起,起义者匆忙的脚步声在时远时近,此时赵正身却有病卧床一月有余了。听到枪声响起,他不顾伙伴的劝阻,持枪前往城内,到了城内他们被分配守卫藩库参战,战斗到第12日时,赵正身精疲力竭,病逝在军政府都督府内。
赵正身拖着病体向武昌城冲击时,28岁的兰州人马守常也跟随着起义部队冲进了湖广总督府。
马守常是甘肃陆军学堂中宣传民主思想的活跃分子,曾经和同学组织了进化研究会,在创办学会的同时,还选集出版了图书,开启民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甘肃天水发生的秦州起义,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了马守常他们的影响。
“10月10日,起义爆发之时,马守常已经是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毕业的军人了,但义无反顾地参加了起义。”
马守常跟着起义队伍,参加了3个重要的战斗,先是跟随部队攻占了中和门(起义门),随后又参加了夺取楚望台军械库的战斗,最后死守藩库。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14个省陆续通电宣布起义,而此时,尚有甘肃等4个省没有通电。参加武昌起义的甘肃学子纷纷回家,准备在甘肃发动起义。
马守常在回家路上,经过潼关时,被陕西革命军张钫所挽留,遂留在陕西革命军中效力,参加了陕军东征,随军打到灵宝,1912年12月底,病逝在西安。
武昌蛇山是一条长约千米的小山,一头俯视武昌城内,一头伸在长江边,蛇山是控制武昌城的制高点。陇上志士在蛇山上上演了精彩的一幕。
1911年10月10日晚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陆军第八镇司令部,而此时蛇山却掌握在清军手中。为控制蛇山,起义军和清军爆发了一场大战。
张钰就是在攻打蛇山的战斗中牺牲的。张钰是狄道人,1910年被保送到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学习。在学校中就和革命党人有联系,听到起义的枪声后,他欣喜若狂,积极奔走,先后参加了攻打中和门、楚望台军械库、总督府等战斗。攻占蛇山中张钰冲锋在前,不幸牺牲。
起义部队控制蛇山后,随即架起大炮,猛轰湖广总督府,清军军心动摇,为起义胜利奠定了基础。据当年亲历者的回忆录说:“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火光处发炮轰击。”
兰州勇士升起起义大旗
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在疆场上奔波。在参加武昌起义的百余名甘肃青年中,有两个人不能不说。这两个人就是张宗海和樊政。
张宗海是兰州人,进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后,加入了同盟会,后来担任新军教官。起义发动后,他跟随部队攻占了总督府。第二天早上,他勇敢地爬到了黄鹤楼顶升起了起义的旗帜。他的这一行为,被人们称为胆侠俱备。
黎元洪组织军政府时,通电全国24个省派代表参加,实际上路途遥远,战火纷飞,有些省份的代表并没有到场。张宗海就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军政府成立的典礼。
张宗海后来秘密回兰,参加推翻张广建的活动,遭受通缉,藏在羊皮筏子的胎中,顺水漂到桑园峡才躲过追捕。后来他长期追随孙中山先生,据说在东北反对蒋介石而遭杀害。
还有一位就是武都人樊政。樊政是武都马街人,1909年考入湖北陆军中学堂深造的。他在上海参加同盟会,1910年创办同盟会甘肃支部。
起义中,樊政任司令部高等侦察员、军务调查员,曾在汉口等地督战。后来,樊政回到甘肃,和同学胡登云(陇西县人)、同志焦桐琴(青海乐都人)等进行活动时被捕入狱。1917年,他又潜回兰州与胡登云、焦桐琴等建立“甘肃护法军”,计划发动临洮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胡登云牺牲。
往事不可追,参加武昌起义的百位陇上志士是:王德立(靖远人)、黄文模(天水人)、张钰(狄道人)、王瑛(兰州人)、马守常(兰州人)、赵正身(狄道人)、玉屏翰(静宁人)、张宗海(兰州人)、吕郁哉(兰州人)、樊政(武都人)、王法(陇西人)、胡登云(陇西人)、原志诚(甘谷人)、焦桐琴(乐都人)、罗凤林(循化人)、罗凤翔(循化人)、徐勉(循化人)、张伯铣(宁夏人)……
百余位陇上志士,或在起义中牺牲,或返回陇上继续开展革命,或在陕西等地参加了当地的革命,有人长期追随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奔走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