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是怎么死的?

2017-03-09 14:47:2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公元263年,三国中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开打了,这一战对于三国谜,特别是喜欢三国演义的网友们来说显然难以接受,因为这一战,& 039;诸葛亮

公元263年,三国中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开打了,这一战对于三国谜,特别是喜欢三国演义的网友们来说显然难以接受,因为这一战,'诸葛亮的独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一起战死了(此战险让诸葛亮绝后,仅剩诸葛瞻次子诸葛京,后任江州刺史。),张飞的孙子张遵也被魏军所杀——

让诸葛亮这绝后的三国最悲情一战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在他取得光辉业绩的同时,诸葛亮在教子成材方面做的也是相当成功的。

诸葛亮出仕后大部分时间都征战在外,国事频繁的他不可能像平常父母一样整日对子女耳提面命,但这并不表示他就对儿女疏于管教,他经常在书信中语重心长地对子女进行劝诫教育,以治学之规、立身之道到接人待物、约制酒量,要言不烦、周密全面。他教育子女要将修身和追求自我价值作为人生的首要准则。当年他躬耕隆中时便立下管、乐之志,联系自身他深知志向对人的巨大指导作用,于是他要求子女“慕先贤”,立“高远之志”,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这些引人向上的经验之谈对于子女们的健康成长大有裨益的。

在循循善诱的言传之外,诸葛亮更注重“正已教人”,即以自身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熏陶自己的子女。他勤于政事、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言必行、行必果”,以身作则、刚正不阿。潜移默化之下,子女们无形之中养成了一种极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诸葛亮贵为蜀相,位极人臣、权倾朝野,却不愿去封妻荫子,反而“自讨苦吃”,将儿子诸葛瞻派往深山峡谷中艰苦劳作。他强调“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决不利用自己身居高位来增殖私产,好让子女坐享其成。他不贫不奢、家风淡泊历史上早有记载。

他不偏不袒、绝无溺爱,知道侄儿诸葛恪难当大任,主动要求将他调离。在他病重期间写信告诉哥哥担心儿子诸葛瞻难成大器。这些鞭策鼓励只为子女能够早日成才。

他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回报,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尽忠报国、战死绵竹。

诸葛瞻

公元263年(景耀六年/炎兴元年)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今甘肃文县),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侄)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前锋部队被打败后,诸葛瞻率蜀军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愤地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于是汉魏最后一战——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汉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阵内战死。

公元347年(永和三年),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在《三国志》中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