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美国为何要渲染蒋介石的花边绯闻?
1942-1943年间,宋美龄以治病名义的访美,推动了《中美平等新约》的签署,将中美关系推向了蜜月期。但是两个亲密的伙伴,却没有品尝到太久的友谊,信任迅速流失,到1944年秋“史迪威事件”爆发时,中美的亲昵关系几近破裂。
对于二战后期,中美外交关系恶化原因的讨论多种多样,不过多是从政治或国际关系的维度进行分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陈雁另辟蹊径,她将目光投向到1943-1944年间在重庆爆出的蒋介石超级绯闻,尝试从国际关系中的社会性别因素解释这一问题。4月5日,在蒋介石逝世40周年的日子,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研究室、“中国现代史”创新团队主办的“民国政要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学术研讨会上,陈雁以此为题做了发言。
超级绯闻:蒋介石与陈姓小姐有染?
美国人西格雷夫的《宋氏王朝》一书对抗战后期蒋介石在重庆的绯闻津津乐道,称“委员长的脸都被夫人抓伤了,一天,他在卧室中,夫人发现了一只白色高跟鞋,愤怒之中,把它扔到窗外,正好击中一名卫士的脑袋。”不少蒋介石的传记都大同小异地引用了《宋氏王朝》里的这条花边新闻。
这桩“绯闻”从1943年就开始传播了,不仅在国民党高层流传,还广泛地流传于重庆的媒体与民间,并且也给宋美龄访美取得的巨大成功蒙上了阴影。陈雁通过对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六组组长唐纵的日记、蒋介石日记等资料的考察,发现当时蒋介石夫妻之间确实出现了家庭危机。比如《唐纵日记》1944年10月3日写道:“近来委座与夫人意见不和,夫人住新开市孔公馆,不归者数周。下午夫人归官邸与委座晚餐后,又同赴新开市,宿一夜。”宋美龄和蒋介石分居数周,让唐纵感觉到“夫人与委座不洽”。唐纵后又向蒋介石的侍卫长俞济时打听,俞济时没有否认,还说与蒋纬国有关系。
蒋介石夺了蒋纬国的女友?
为何蒋介石夫妻交恶会扯上二公子蒋纬国呢?
陈雁从近年出版的《蒋纬国口述自传》中发现了新的线索。据蒋纬国回忆,宋美龄有个其貌不扬的秘书,叫pearl Chen(陈纯廉)。而蒋纬国在1940年从美国回国途中结识的空姐,恰好也叫pearl Chen,两人有过短暂的交往,但随着蒋纬国被父亲送到陕西胡宗南部队当排长,这段关系宣告结束。
因为空姐与宋美龄秘书同名同姓,于是后来就被讹传为蒋纬国的女友在蒋家几次吃饭后,被老蒋相中,以给宋美龄当秘书的名义霸占,而父亲送儿子去胡宗南部队锻炼,也被演绎成蒋介石有意支走儿子。但是蒋纬国在口述自传中,为父亲辩诬,并以此来解释重庆绯闻纯系误会,似乎自此“绯闻”问题迎刃而解。
宋美龄因绯闻而有自杀倾向?
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收藏的宋子文档案中,与宋美龄有关的部分在2003年宋美龄去世后逐渐公开。里面几封宋子文与宋子安兄弟间来往的电报,引起了陈雁的注意。这几封电报往来于1944年宋美龄在巴西与美国养病期间,宋氏兄弟在里面一直提到一个叫“兰顿”的人,说“兰顿”不愿意从巴西去美国,称“兰顿”疑心重重,寻死觅活。
这个兰顿,陈雁认为可能就是代指“宋美龄”,如此则各种费解之处就豁然开朗。 比如1944年10月3日,宋子安致电宋子文:
兰顿病状据医密告,甚严重,有变为神经病或自杀之虞。现在诊治方法系使其一日廿四小时处于昏迷状态,以防万一。此病原因当然为重庆事件所感触,而最近与美国情形日趋恶劣,亦其原因之一。
陈雁认为,这几封电报至少间接证明了宋美龄在重庆确与蒋委员长发生了重大的争执,受到重大打击,并由此推断“看来‘绯闻’可能并不只是‘谣诼’。”
绯闻传播源头来自美国人
那么,这桩花边“绯闻”最初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
这桩“绯闻”有很多版本,更早的版本中,女主角虽然仍是“陈小姐”,但却非陈洁如,有说是陈姓女护士,也有说是陈立夫的侄女。一本上世纪70年代末港版的《侍卫官杂忆》以蒋介石侍从室侍卫官的口吻描述过蒋介石偷腥的具体场景:在一所挂着“黄山小学”的房子里,蒋与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姐见面,“至少有半点钟的光景,先生才兴匆匆地出来,似乎有点儿气喘。小姐再没有露面,不知道是为什么。”
各种版本的“绯闻”虽然故事情节有出入,女主角亦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情节生动,细节具体。陈雁顺着这些具体细节,找到了“绯闻”的源头,是一本名为《在中国失掉的机会》(The Lost Chance in China)的书。这本书是抗战期间在美国驻华使馆担任三等秘书的美国外交官谢伟思(John S.Service)的战时电讯文稿集。
在谢伟思“个人保存的文本”中,一份写于1944年5月10日,名叫“蒋介石家庭内的纠葛”,详细叙述了这桩绯闻,其中部分情节和措辞,与《宋家王朝》如出一辙。所以陈雁认为,“显然谢伟思的个人文件是目前能够找到的这个‘绯闻’流传的信息源。”
蒋介石与史迪威的交锋
尽管在1944年7月5日,蒋介石约集了政府各院院长、各部高级干部以及欧美人士等75位客人,在国防最高委员会里“辟谣”,在这天的会上宋美龄也公开支持蒋介石,为丈夫的私德背书,但是“谣言”并未随之消散。这让蒋介石愤恨不已,在日记中表露:“最可忧者,美国朝野对我个人生活之谣诼层出不穷,尤关于我夫妇家庭间之猜测亦未已。”
显然,蒋介石认为“绯闻”的制造与散布者首先是美国人。1945年初,蒋介石在日记里总结“去年一年间,中共与美国驻华大使馆协以谋我之阴狠,实有非人想象所能及者,今春美国大使馆之失火,其内容乃为灭绝其对我各种阴谋文书,故而故意纵火也。思之寒心。”
重庆“绯闻”事件让中美关系急转直下,而后爆发的“史迪威事件”更是让中美间的冲突摆到了台面上。
史迪威从1942起担任驻华美军总司令,此前他就有着长期在驻华美军、美国驻华使馆工作的经历,也与蒋氏夫妇有过其乐融融的时光。然而,很快蒋介石与史迪威就势如水火。
在私底下,史迪威称蒋介石为“peanut”。这个英文词汇,不只有花生米的意思,在美国俚语里还表示渺小的人、矮小的人、小政客等。在史迪威的日记里,蒋介石被表现为不折不扣的小丑形象,或者是不堪一击的老妇人。
蒋、史的矛盾起源于美国屡屡逼迫蒋介石出动驻扎在云南的远征军征缅,然而蒋一再拖延,虽然授与史迪威全权指挥,但又透过杜聿明等遥控。随后,在美国对华租借物资的处分权、对待共产党员和调动八路军等问题上,两人的分歧愈发严重。所以,史迪威试图说服罗斯福威胁蒋介石交出军事指挥权。1944年9月19日,史迪威当面将罗斯福措辞激烈的“最后通牒”交给了蒋介石,并在事后得意洋洋:“我将这包辣椒粉递给了他,然后叹口气坐了下来,这一枪打中了这个小东西的太阳神经丛,然后穿透了他。”甚至在2天后,史迪威给夫人写了一首诗,里面极尽蔑视那个中国最有权势的男人:
我久久地期待着复仇——
终于我得到了机会,
我盯着“花生米”的眼睛,
照他屁股上狠踹一脚。
……
这个小畜牧一阵战栗,
失去言语的能力,
他的脸色变青,肌肉颤动,
拼命压下尖叫声。
(节选)
但是,史迪威判断错了,蒋介石并未因此而退让,反而不顾众人劝阻,态度强硬地要求罗斯福撤换史迪威。罗斯福考虑到中国在远东对日本的牵制作用,最后让步了。10月28日,美国正式撤换了刚刚荣升为四星上将的史迪威。这回轮到蒋介石扬眉吐气,他在日记中甚至将此视为“我中国解放之开始”。
1943年,罗斯福夫人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
美国要做男性兄长,保护柔弱的中国妹妹
美国为何要渲染、传播,甚至如某些学者所言的制造重庆“绯闻”?在陈雁看来,这可以从国家层面的性别霸权加以理解。
陈雁认为,抗战后期,中国对美国的强烈依赖,使得美国一直想要扮演的雄赳赳、气昂昂的“兄长”国角色得以强化,而被侵略、受蹂躏的中国愈发呈现出“女性”特质。
宋庆龄的访美,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美援,但这些援助不仅附带着各种条件,同时又时时处处提醒着中国人注意和接受中美文明间的优劣对比。而且,陈雁分析,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宋美龄这样一个“娇弱”、“依赖”、“求助”的女性形象,正是中国女性化形象的具现。帮助宋美龄——中国,给霸权主义正在迅速膨胀中的男性之国——美国——尤其是美国的男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但是,随着中美、中英平等新约的签订,中国至少在法理上摆脱了半殖民地位,而1943年的开罗会议让中国跻身四大国——不管是不是徒有其名——都激发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领导人想要摆脱受保护的“女性国”角色的雄心。
只是这种雄心却与美国人在国际外交中日益膨胀的男性霸权特质格格不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宋美龄访美所带来的中美关系的蜜月会如此迅速地终结,而美国外交界、政界会以“下三滥”的手法来打击蒋介石这个正在努力“雄起”的国民政府领袖——大概没有什么比“绯闻”更能迅速地消解男性领袖的正面形象了。
陈雁强调,德国历史学家关于“绯闻”使男人“女性化”的分析,用在1943-1944年间中美因“绯闻”而引发的一系列外交冲突也同样适用。美国人正是藉由“绯闻”的广泛传播而“女性化”、“矮化”国民政府领袖,进而“女性化”这个国家,强化其受保护的弱国形象。而这个被“矮化”的领袖并未坐以待毙,当外交上的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演变成理念和性别的冲突时,不仅“信任”迅速流失,“冲突”也会显得无法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