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10件事当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有多难?

2017-03-08 10:16:55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万隆会议简介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

万隆会议简介

万隆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18日-4月24日,是部分亚洲和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有史

以来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事务的大型国际会议。代表着占世界面积将近1/4(3100多万平方公里)和世界人口约2/3(14.4亿人)的29个亚非国家共计3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有5个国家派代表团列席了会议。

历时7天的万隆会议,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不畏艰险出席万隆会议,将会议一步一步引向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精神的胜利。周恩来总理数次力挽狂澜,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折冲樽俎、协和万邦的外交艺术。以下十件轶事就让你读懂关于会议的那些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瞬间~~~~

中国代表团

中国政府代表团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领,代表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外贸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和中国驻印尼大使黄镇,代表团顾问有廖承志、乔冠华、陈家康、黄华等。

这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闭幕式上发言

十件轶事

1. 美国的阴谋

美国为了达到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把矛头首先对准新中国。美国还捏造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美国的意图是,即使不能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也要给会议制造种种难题使其“分裂而瓦解”。

2. 中国的困扰

在参加会议的29个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同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正在对中国进行围堵,并扶持台湾当局制造紧张局势,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万隆会议会址

3. 美国官员假扮记者搅局

随中国代表团前往万隆的新华社记者张彦回忆,当时美国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但却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一个由近70人组成的“记者团”。其中有许多人昨天还是国会议员、国务院官员,这两天却摇身一变成了记者。

4. 中国代表团拒绝美国车

中国决定派团与会后,国内和驻印尼使馆开始对代表团的行程和安全问题进行部署。就代表团的用车问题,周恩来亲自嘱咐给驻印尼大使黄镇发电,告知不从国内运车到印尼,指示其就地买一辆,只要不是美国车就行,并让黄镇在会前先使用一段时间,避免人未到目标先到。

5. 大使夫人为总理当替身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事件发生后,中国代表团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的安全问题被高度关注。当时驻印尼大使黄镇的夫人朱霖在采访中讲述了为周总理当替身的经历。4月16日,使馆派出三辆一模一样的轿车到机场迎接周总理。隆重的欢迎仪式后,按原计划周总理坐第一辆车,黄镇和夫人坐第三辆。就在上车前,黄镇向夫人使了一个眼色,示意让她坐第一辆车。朱霖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过来,迅速和一名翻译坐进第一辆车,周总理则坐进第二辆。机场外大街两旁全是欢迎人群,车队走到哪里,哪里就爆发出欢呼声。朱霖想,如果是总理一定会有所表示,于是她将手伸出窗帘,向人群挥手致意。“我想他们把我的手当成总理的手了。”朱霖说。

6. 华侨记者踊跃当“保镖”

由于飞机事件没有阻挡住中国代表团,据《印度尼西亚新闻》报道,蒋介石在印度尼西亚的恐怖组织“铁血团”和印尼的武装匪徒互相勾结,准

备在亚非会议期间发动破坏和暗杀活动。为确保代表团的安全,中国驻印尼使馆发动华侨以记者身份担负起保卫周恩来总理和代表团的任务。因为以记者身份便于出入会场,利于保卫工作。一部分友好的印尼记者也志愿担当起中国代表团的保卫任务。

7. 国民党暗杀队员投诚

1955年4月18日,亚非会议正式开幕。开幕后的第二天,一个反省过来的暗杀队员写给中国驻度尼大使馆的一封告密信。信中说:原国民党逃亡在印度尼西亚的中下级军官,奉命组成了28人的暗杀队,准备对参加亚非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采取谋杀行动,事成之后,每人都有奖赏。

8.周恩来警卫提枪闯会议室

1955年4月11日,台湾当局特务机关为破坏亚非会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爆炸事件。由于周恩来事先改变了路线,改去缅甸坐印度包机幸免于难。周恩来贴身警卫成元功回忆说,到了仰光以后,下午三点钟去拜会缅甸总理吴努,自己跟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李福坤在车上。突然见茶房把周恩来和陈毅的衣服、鞋子端出来要交给成元功。成元功“一下心里就炸了”,说“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叫茶房把衣服撂到车上后,成元功、李福坤二人提着手枪冲向会议室,一进大门,见周恩来、陈毅、吴努和奈温还有翻译,都穿着缅甸服装。这时候才得知,周恩来、陈毅被临时请去参加泼水节。

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各方人士请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

9. 中国首次发言遇“恶兆”

大会的第二天下午,会场内座无虚席,连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有很多人甚至站在椅子上,人们等待着倾听中国代表的声音。美国记者鲍大可这样写道:下午会议开始前半小时,自会议开始以来一直明净如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片刻之间就来了一场倾盆大雨,雷声隆鸣,电光闪闪,震耳眩目,惊心动魄。会议厅屋顶有一处漏雨,水流下来掉在中国代表团座位旁边的桌子上,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不祥的先兆,殊不知恶兆无灵,结果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周恩来的首次发言驱散了会场上隆起的乌云,将会议从对立和争吵的边缘拉回到原定的议程上来,为会议定下了和平协商的基调。

10. 周恩来三次力挽狂澜

第一回合:伊拉克代表首先发难总理掷地有声

大会第一天伊拉克的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开始疯狂地攻击共产主义。声称共产党已经创造了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激起了轩然大波。第二天,大会公开发言形式继续急剧恶化。周恩来当机立断,抓住时机发表了演说,第一句话就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先前紧张的会场气氛一下子松弛了下来,也打破了美国妄图让万隆会议演变为一场意识形态大战的阴谋。

第二回合:锡兰总理节外生枝总理巧避锋芒

两天的公开发言结束之后,万隆会议进入秘密会议阶段。这个阶段,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充当了第二次进攻的号手,当时锡兰的反共立场非常极端和强硬。他直截了当地说:台湾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建议将台湾置于联合国或者亚洲国家的共同托管之下。但是第二天,当科特拉瓦拉一改前一天语调,委婉地说他昨天的发言无意把会议引向分裂。为什么他一夜之间在语气上发生了这么明显的变化呢?人们注意到,在前一天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周恩来和科特拉瓦拉才从会议室里并肩走出来。

第三回合:中立国与结盟国家激烈交锋总理后发制人

会上中立国家与亲西方的国家为中立和结盟问题又吵得不可开交,在这个过程中,周恩来几乎一言未发,其实他是在冷眼观察,等候时机。当中立国领导人印度总理尼赫鲁被亲西方国家攻击的异常愤怒时,周恩来不失时机地站了出来,灵巧地避开争论,重申求同存异的主导思想,宽宏大量地建议把有人不喜欢的共处改为联合国宪章中的和平共处,将5项原则改为7项原则。周恩来充满和解精神的讲话再次平息了争论,使误入歧途的会议又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