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的后宫世界 皇帝们如何管理后宫?
皇帝的后宫佳丽成群,春色无边,什么样的女子能有幸成为皇帝的眷属?为什么皇帝选秀,落选者欢天喜地,入选者却哭成了一团呢?历代皇帝拥有多寡不一的后宫群体,少者数人,多者连皇帝自己也说不准,以致有的皇帝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便为到哪儿过夜发愁,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
家庭生活关系着血缘的延续、人生的幸福美满,再加上古代的中国是“家国合一”的宗法社会,所以,自古人们将其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而皇帝的后宫不仅是个人的私生活问题,还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更不可小视,历代皇帝因此付出了很多精力,也留下了不少充满神秘感的话题。
(一)
与今天不同,古代中国实行多妻制,只要经济条件允许,帝国的男性臣民大多不甘于一夫一妻。皇帝更是广纳后宫,佳丽成群,以致春色无边,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之说。皇帝充实后宫,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了皇家子嗣的繁衍,二是为了满足私生活方面的欲望,当然,前一个理由“正大光明”,后一个理由有点儿“不可告人”,反正大家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罢了。
在此,应该介绍一下皇帝后宫的等级。拿人们熟悉的清朝来说,后宫中地位最高的是皇后,再往下是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等。其中皇后、皇贵妃编制均为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往下就不定编了。另外,紫禁城中还有成百上千、甚至数千宫女,这些年轻女子属于女仆的行列,跟皇帝不具备夫妻的名分,但其人身权从属于皇帝,有时也“友情客串”一下妻子的角色。
中国古代历朝后宫人数不一,也很难统计,因为后宫成员如果没有为皇家生儿育女,名分地位又不高的话,史书并不记载。至于跟皇帝有过“一夜情”的宫女到底有多少,恐怕连帝王本人也说不清。一般而言,每位帝王拥有的后妃多者可达成百上千,少者不过几人而已。像清德宗光绪皇帝,后妃合计三人,其中珍妃还被慈禧扔井里淹死了,最后仅剩一后一妃,跟民间的富商大贾相比都显得“寒酸”。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后妃是怎样走进皇帝的深宫,成为皇帝的亲人家属的呢?一般说来,途径有四个:
第一类是“娶”来的,这仅限于原配的皇后。在古代,社会上流行早婚,皇帝在登基之前大多已经结婚,俗话说“夫贵妻荣”,早年的原配夫人高升一步,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这种情况最多,而以皇帝身份迎娶皇后的情况十分少见,其前提是皇帝幼年登基。拿清朝来说,由于小皇帝多,所以,先后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四位皇帝举办过大婚典礼,届时举国欢庆,堪称是旷世的盛典。
在中国古代,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主权,一律由父母做主,这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皇家也是这样。皇子择偶,由父皇指婚;皇帝立后,由太后选择。而皇帝、太后首先考虑的既不是相貌美丑,也不是脾气秉性,而是国家的利益。比如,清朝皇后中蒙古女孩较多,选择蒙古公主的出发点是为了边疆的稳定,这类婚姻属于“政治婚姻”的范畴,所以,今天的人们看清朝皇后的画像,往往感觉并不十分漂亮,原因就在于这是政治博弈的结果,是父母包办的产物,而不是当事人凭个人喜好做出的选择。
虽说皇后大多不是皇帝自己的选择,但不管皇帝是否中意,仍要以礼相待,如果没有明显的过失,其地位终生不容撼动。皇帝治国,皇后治家,分工明确,虽说男尊女卑,但皇后也被臣子尊称为陛下,地位之高,堪称举世无双。成为皇后是古代女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嫔妃也可能晋升为皇后,这种情况必须具备两个前提:第一,皇后出缺;第二,本人得宠并为皇家立下功勋,比如儿子立为太子,母以子贵,一步登天。但这属于“扶正”,皇帝下一个册封诏书,举行一个简单仪式就告完成,不存在普天同庆的盛大典礼。当然,即使皇后出缺,皇帝也可能不再立皇后,毕竟皇后地位重要,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也不敢轻易立后。
第二类是“笑纳”的,比如属国进贡、臣子进献的。古代女子地位低,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权,结果被当成“东西”送来送去,是今天的人们难以理解的。在明朝,东方半岛上的属国向明成祖进献了几个女孩子,结果送到北京却赶上明成祖驾崩。如果是海鲜、水果、高丽参这类土特产,即使送给父亲,儿子也可以分享,但女人不同,碍于伦理,新皇帝当然不敢据为己有,又不能完璧归赵,最后心一横,下令给父皇殉葬。于是,几个如花似玉的异国女子哭得浑身发抖,被套上绞索,勒死后埋在了长陵。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样的事真是令人发指。
第三类是“接收”的。在古代,统治者战胜了对手,往往把失败者的妻子、女儿当成战利品,变成自己的嫔妃。比如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后宫中,有隋炀帝的女儿,有玄武门政变中被杀死的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妻子。这些本来是嫂子、弟妹的女人现在变成了自己的嫔妃,在李世民看来,这一方面是历朝的惯例,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他作为胜利者的“成就感”,但今天看来,同样令人发指。
第四类是“选拔”的。从汉朝以来,为了保障后宫队伍的不断更新,历代皇帝往往定期选美,这逐渐成了皇帝后宫的最主要来源。一般来说,每年或每隔几年,地方郡县或一定级别的官员要向皇帝进献女子,以备选择。选中者留在宫中做嫔妃、宫女,或指配给皇室成员为妻,落选者就可以回家嫁人了。
选拔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先由太监选,太高、太矮、太胖、太瘦以及四肢比例不协调、走路姿态不美、举止不端庄、发音不清的女孩子被淘汰出局。接下来由老宫女选,候选者要脱光衣服被“摸索”一番,跟牲口市场的交易类似。经过这两道关口,几千名候选者就剩下几百人了。这几百人留在宫中适应环境,学习礼节,经过几个月的“培训”,最后由皇帝、皇后亲自挑选。
皇帝选美,为什么皇后也来参与意见?别忘了,皇后统摄六宫,是一家之主,这等大事,怎能绕过皇后。皇后不仅参与,而且发言权有时比皇帝还大,哪位女孩子长得花容月貌,很容易让皇帝着迷,她反而最可能落选,而皇帝往往抹不开面子“据理力争”,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经过层层选拔,最后的入选者不过几十人而已。落选者欢天喜地,入选者却哭成了一团。
经过千挑万选,最终的胜出者为什么不笑反哭呢?
(二)
其实,对十几岁的女孩子来说,一旦被选入皇帝的后宫,她首先面临的厄运是骨肉分离。
有这样一个西汉文帝时期的真实故事。当时,有一个叫窦广国的贫苦平民,自幼被卖来卖去,后来受雇在山里烧炭为生。二十岁的时候,因大雨引发泥石流,上百名炭工死于非命,窦广国捡了一条命,从此流落首都长安,艰难度日。
一天,他听说皇后姓窦,河南观津人,跟自己是同乡,他一下子想到了早年失散的姐姐,于是,抱着一线希望,上书朝廷,请求认亲。窦广国真是胆大包天,试想一个流浪汉居然想跟皇室攀亲,别说皇后不一定是他的姐姐,即使是,人家肯认他这个穷亲戚吗?
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皇后不仅接到了窦广国的认亲请求,而且也失散过弟弟,窦广国提供的一些关于家庭的情节跟皇后的记忆吻合,于是皇后召窦广国前来核实。
窦广国战战兢兢地登上皇家的殿堂,匍匐在皇后脚下。很多年过去了,一个是烧炭工,一个是万人仰视的皇后,谁都看不出二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皇后也不敢贸然相认,命窦广国提供更多的情节。于是,窦广国讲述了一个令人泪下的往事。
他说:四岁时父母双亡,跟姐姐相依为命,外出流浪,姐姐被强征进宫的时候,搂着我哭了一场,哭完了,姐姐向旅舍讨了一盆水,给我洗了头,又讨来饭,一口一口地喂给我吃,饭后,姐姐哭着被官人带走了。窦广国话音刚落,皇后奔下宝座,抱着窦广国放声大哭。在场的官员、宫女都匍匐在地,陪着痛哭。
原来,窦皇后被选进宫,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宫女,被吕后赏给了代王刘恒,没想到她给刘恒生了一个女儿、两个儿子,因此备受宠爱,后来刘恒当了皇帝,她就成了皇后,阴差阳错地走上了人生际遇的巅峰。原来,这位窦皇后就是汉文帝的妻子、汉景帝的母亲、汉武帝的奶奶——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窦太后。
这个故事以悲剧开头,以喜剧收场,窦广国也一步登天,成了皇亲国戚。但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皇家选秀,给下层人民带来了多大的苦难,多少家庭因此破碎难圆。这些女孩子实际上是被迫参选,被皇家强掳来到了皇宫之中的。
窦皇后是个幸运者,但在中国皇帝的时代里,这样的幸运者真是寥若晨星。皇帝的后宫美女如云,有幸得到皇帝的宠爱不知需要多大的造化,而绝大多数的入选者实际上等于被宣判了“终身监禁”。
皇帝的后宫人数众多,史书记载晋武帝“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 也就是说,由于人数多,宠爱的对象也不少,以致晋武帝晚上不知到哪里睡觉。其实,晋武帝后宫人数并不是最多的,据说秦始皇后宫嫔妃宫女一万多人,有人为此作诗感叹:
阿房周阁百重环,美女充庭尽日闲。
频望翠华终杳渺,亦如天子望三山。
诗的大意说:秦始皇追求长生不死,梦想见到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其实,宫中的女子想见到秦始皇,就跟秦始皇想见“三山”一样不可能实现。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哪里还会有什么出人头地的机会呢?
这些女孩子被困深宫,大好青春转瞬即逝,更无出头之日。宫女为皇室服役,如果没被皇帝糟蹋(宫廷用语叫“幸”),到了一定年龄可以出宫,比如清朝规定是二十五岁,当时这个年龄的女子已很难嫁人。至于一般嫔妃则生是皇帝的人,死是皇帝的鬼,但遗憾的是她们可能一生没有机会接触皇帝,每天粗茶淡饭,禁闭在高墙之内,感情空虚到了极点,有病得不到医治,皇帝去世,甚至可能被逼殉葬,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结局!
被选进宫的人得不到皇帝的宠爱,下场可悲;但万一获宠,同样可怕。试想万千宠爱在一身,也就意味着遭万千人的嫉恨,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陷害,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谁知道自己哪天栽跟头?
《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王本来宠爱郑袖,但不久得到了另一个美人,于是移情别恋,跟新来的美人爱得轰轰烈烈。郑袖妒火中烧,但表面上对新来的美人关爱有加,今天送衣服,明天送首饰。美人感动不已,就连楚王也认为郑袖心胸豁达,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其实,郑袖两面讨好,换取信任,是为了遂行一个计谋。她见时机成熟,跟美人说:楚王爱你的美貌,但感觉你多少有点儿美中不足,那就是鼻子长得不好看。美人赶紧照镜子,越瞧越觉得自己的鼻梁似乎太高,好像真有点儿不自然。怎么办?她急忙向郑袖问计。郑袖建议她以后再见到楚王,应该“掩鼻”,也就是捂着鼻子。
美人按计行事,楚王开始没在意,时间一长便觉得奇怪,问美人为何总捂着鼻子?美人摇头不语。于是,楚王转而问郑袖。郑袖装出不便开口的样子,先是不说,后来无可奈何地说:“恶闻君王之臭也。”楚王顿时大怒,下令将美人的鼻子剜下来。从这个故事可见,宫廷之中多么险恶!
其实,上面这个故事中的郑袖争宠,毕竟还绕来绕去,没有赤裸裸地你死我活。在汉朝、明朝的宫廷中,后妃之间投毒暗杀,凶险无比。哪位嫔妃怀孕,她首先面临死亡威胁,弄得怀孕者收腹束腰,不敢暴露。
那么,生下皇子就保险了吗?也未必就能保险,一则在争风吃醋,互相陷害的宫廷中,皇子能否顺利长大依然不敢乐观;再则中国古代曾有一个制度——立子杀母。原来,汉武帝晚年立年仅八岁的儿子为太子,又担心太子的母亲钩弋夫人不甘寂寞,变乱朝政,无人制约,索性把她赐死。按说钩弋夫人也是汉武帝的宠妃,年仅二十五岁,又为皇室立下大功,反而因此丧命,可见宫廷中的冷酷无情。立子杀母的制度由汉武帝首创,在后来的北魏时期较为流行,再后来逐渐被废除了。
这样一来,就容易理解被皇帝选中的女孩子哭成一团的缘故了。中国古代每逢皇帝选秀,民间惶恐不安,据说元世祖统治期间,“民间讹言采秀女,一时童男女婚嫁殆尽”。 也就是说,一听皇帝要选秀,民间的女孩子转眼间就大多“闪婚”了,即使随便找个男孩子嫁掉,也比被皇帝选入深宫幸运。附带指出,清朝由于是满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不跟汉族通婚,选秀女只限满族,客观上使这一弊政的范围大大缩小了。
(三)
男女结合的基础是感情,皇帝也是人,同样需要感情的慰藉,那么,深宫之中有真情吗?这个问题较为复杂,难以一言蔽之。
众所周知,感情需要交流,离开了交流,就难以擦出感情的火花。而皇帝的深宫中,讲究的是等级、礼法,缺少的就是交流,嫔妃一见皇帝就磕头请安,不可能像民间夫妻那样朝夕相处,掏心窝子说知心话。
在历史上,不乏皇帝跟哪位后妃爱得死去活来的事儿,像唐玄宗跟杨贵妃、顺治帝跟董鄂妃等。其实,这是违反宫廷礼法的事情,对皇帝来说,他不应该“专宠”,而是要“一碗水端平”。因为皇帝不是凡人,他本来就不该像凡夫俗子那样卿卿我我,儿女情长。
每当夕阳西下,华灯初放的时候,皇帝都有一件颇费心思的事儿——晚上跟哪位嫔妃睡觉。考验皇帝是否“中正无私”的时刻到了,前面说过的晋武帝崇尚“利益均沾”,他坐在羊车上,羊把他拉到哪位嫔妃的门口,他就在哪位嫔妃那里过夜。由于拥有决定权的是拉车的羊,于是,嫔妃挖空心思研究羊的心理,把自己的大门口装饰得像个羊圈,比如插满青草绿竹,门前洒上盐水。羊车一停,晋武帝就被花枝招展的嫔妃拉进“羊圈”。还有唐玄宗,更是浪漫,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到了晚上,唐玄宗叫来众嫔妃,让她们头戴鲜花,一动不动地站在跟前,然后放出一只蝴蝶,蝴蝶落到哪位嫔妃的身上,唐玄宗就选中哪位嫔妃。但唐玄宗后来专宠杨贵妃,就不再搞这样的把戏了。
随着皇权的不断强化,皇帝的私生活也越来越“程式化”。在清朝,晚饭后,太监捧来托盘,里面盛着写有嫔妃姓名的木签,皇帝一边剔牙,一边琢磨,选中之后,太监立即通知嫔妃沐浴,然后把脱光衣服、用锦被包裹的嫔妃抬到皇帝的床前。正如《清宫词》所云:“脱却罗衫拥被来,金莲不用踏苍苔”。那时没有金属探测仪,只能通过这种原始的办法来“安检”,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另外,皇帝晚上跟谁睡觉均有记录,作为嫔妃怀孕的凭据。可见,整个过程程序严格,一丝不苟,哪里有什么感情交流。
夫妻之间地位平等,偶尔开个玩笑,调剂一下气氛是很平常的事儿。但帝王的家庭中,皇帝很少开玩笑,嫔妃更不敢造次,气氛庄严肃穆,跟开追悼会差不多。南朝时有一位皇帝瞎了一只眼,他的妃子跟他开玩笑,化妆时只画半个脸,然后就去见皇帝。妃子的意思是反正皇帝就一只眼,所以,画一半就够了,但这位妃子忽略了一句成语——一目了然,皇帝虽然只有一只眼,但视角并不比健全人差太多,结果自取灭亡,丢了性命。相比之下,康熙帝还算仁慈,据《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晚年在花园垂钓,嫔妃在一旁观看。突然,康熙帝钓上了一只王八,刚刚提出水面,扑通一声,王八又脱钩掉到了水中。康熙帝眼看王八死里逃生,心中不快,恰巧这时一个嫔妃说:“没有门牙了,所以衔不住钩子。”话音刚落,另一个嫔妃斜视皇帝大笑不止。康熙帝十分窝火,他感觉说者无心,笑者有意,分明在讽刺自己是老得没牙的王八,于是,下令把讥笑的嫔妃打入冷宫,永远不得再接近皇帝。 可见,森严的等级、繁复的礼法压抑了人性,帝王的后宫中最缺乏的就是真情,换言之,除了真情,什么都不缺。
其实,别看皇帝的后宫中等级森严,礼法繁复,但这很可能是虚伪的表象而已。有的皇帝淫威发作,根本不管什么礼仪人伦,父亲的嫔妃、儿子的媳妇、七姑八姨、堂姐表妹全不放过。守着成千上万的后宫佳丽仍不满足,还微服出宫行乐,在娱乐场所丑态百出。像明朝的武宗正德皇帝,甚至到民间强奸妇女,简直跟强盗暴徒无异。
在此,还应纠正一个误解。人们一般认为皇帝主导后宫,为所欲为,后妃备受欺压,不敢言也不敢怒,其实,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古代中国固然是男权的社会,但怕老婆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母仪天下的“河东狮吼”虽然罕见,但也偶尔露峥嵘。
在开国皇帝中,第一个怕老婆的是汉高祖刘邦,别看他运筹帷幄,呼风唤雨,六亲不认,但碰到吕后就没脾气,他治理天下,吕后差不多能做一半的主。五代时期荒淫无耻,杀人如麻的后梁太祖皇帝朱温偏偏对结发妻子爱得发疯,妻子活着的时候,朱温凡事儿不敢太出大格,即使在外鬼混,或者因公务忙得要死,一听说夫人召见,立即掉头回家,不敢耽搁片刻。还有以前说过的隋文帝,身为皇帝却一夫一妻,见到美女只能“望梅止渴”,轻易不敢“出轨”。
其实,开国皇帝怕老婆,除了妻子强势之外,还因为当年是贫贱夫妻,相濡以沫,一起过过苦日子,结下了很深的感情,时常觉得亏欠了妻子,而在事业上又得到过妻子的帮助,所以事事迁就,时间一长就习惯成自然了,并不表明这些皇帝性情懦弱。史书记载隋文帝对皇后“甚宠惮之”, “宠惮”这个词就是又爱又怕的意思,用得生动准确。
相反,守成帝王怕老婆,主要是吓怕的。比如汉成帝宠爱赵飞燕、赵合德姐俩,但她们不生育,因此赵氏姐妹最嫉妒生男孩的嫔妃。哪位嫔妃怀孕,立即强迫堕胎,即使侥幸出生,也要缠着皇帝非处死不可。汉成帝被逼无奈,甚至赐死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以致自己绝户,不得不立侄子为太子。此外,赵飞燕淫乱宫闱,给皇帝戴绿帽子,汉成帝也装聋作哑,忍气吞声。说到这里,可能有人感觉奇怪,赵飞燕姐俩到底有什么挟持皇帝的法宝?其实,不过一哭二闹三上吊而已,哪里谈得上法宝,说到底还是汉成帝过于无能罢了。
到了唐朝,唐高宗李治宠爱武则天,刷新了皇帝怕老婆的记录。武则天最初地位不高,生了个女儿,皇后前来探视,皇后刚走,武则天就掐死女儿,然后哭着诬陷皇后杀人,逼迫皇帝废掉皇后,封自己为皇后,不久又下令把皇后砍掉手足,泡在酒缸里,活活折磨致死。后来武则天一手遮天,唐高宗无可奈何,他还没死,武则天就临朝理政。到了这个份上,不光唐高宗害怕,满朝大臣都怕武则天了。
皇帝怕老婆的例子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南宋以后,随着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沦落,皇帝怕老婆的历史基本结束了。可见,皇帝的后宫往往呈现出一种乱象,金碧辉煌、巍峨雄伟的宫殿中演绎的是一幕幕见不得人的丑剧。
(四)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试问连家都治不好,何谈治国!所以,皇帝的宫闱跟国家的治乱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历史上,沉湎女色,荒废国政引起天下大乱的例子并不鲜见,像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都与此有关。古代的圣贤告诫皇帝要谨慎地治理自己的后宫,要提防红颜祸水,甚至提出了“女祸”这样的概念。
唐宣宗的时候,越州(今浙江绍兴)太守进献了几个能歌善舞的女孩子,其中有一位绝色女子,娇媚可人。唐宣宗爱得昏天黑地,沉醉在温柔乡里,赏赐给女子的宝物不计其数。一天早上,唐宣宗起床后突然想起了圣人的教诲,又联想到唐玄宗宠爱杨贵妃,闹得天下大乱的往事,决定引以为戒,痛改前非。但这个女孩子怎么处理?群臣建议放出宫去。唐宣宗表示祸根不除,说不定自己哪天会反悔,再召她进宫,趁现在头脑还清醒,干脆赐给她一杯毒酒算了, 结果毒死了这个女子。其实,这种把责任一股脑推给女人的做法并不公允,国家治乱,主导者毕竟是皇帝,自己把持不住,怎能全怪女人?
比较而言,在古代的大王朝中,清朝宫闱相对较好,一则后宫人数不多,二则乌七八糟的丑事较少,在感情问题上也较为理智。像清高宗乾隆皇帝五十五岁的时候皇后去世,直到八十九岁寿终正寝,坚持不立皇后。
乾隆不再立后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现有嫔妃中无人有资格晋封皇后,若迎娶一位皇后,毕竟自己年近六旬,大清国哪有跟皇帝年龄相配、出身高贵的“老剩女”?如果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年龄差距又太大,所以,一再拒绝群臣的劝诱。仅此一点,就可见乾隆帝境界不低,古往今来,老夫少妻的情况都不少见,乾隆身为皇帝,尚能谨守古训,讲究“长幼有序”,实在难得。当然,可能有人以为乾隆尚有为数不少的嫔妃,不能算是丧偶的鳏夫。其实,嫔妃跟皇后是两回事,不奉诏见不到皇帝,见了皇帝也不敢抬头,更甭提说说知心话了。所以,也不能一竿子打一船人,认为古代的皇帝全都荒淫无耻并不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