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的储位之争 从嫡长子继承制到秘密立储
匾额是挂在殿宇、厅堂、轩斋或亭榭上的题字横额,中国最著名的匾额当属悬挂于紫禁城乾清宫内的金字匾额 “正大光明”。由于不少影视剧中对藏于这块匾后的秘密立储匣多有渲染,因而使“正大光明”匾平添了很多神秘色彩。“正大光明”四个字源自何处?清代顺治皇帝为何在乾清宫题写这块匾额?清代有几位皇帝是秘密立储的?“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置放过几次秘密立储匣?
“正大光明”语出何处?
乾清宫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后,没改宫名,延续至今。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日,乾清宫正式启用,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宾天,其间大约是三百年,明清十六位皇帝以乾清宫作为正宫。自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雍正帝登极后搬进养心殿理政、居住,到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退位,其间大约是二百年,虽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搬到养心殿理政、居住,但乾清宫作为皇帝正宫的地位并没有改变。
到故宫参观游览的人,大多都要到乾清宫,看看由顺治帝御书的“正大光明”匾。宫内宝座两旁柱上还有康熙帝御书联: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主要意思是:为君宽仁,社稷永祚;目标精一,敬诚为要。前楹联曰: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那么,乾清宫这块“正大光明”匾中的“正大光明”一词,究竟源自何处?这四个字既不见于“十三经”,也不见于先秦典籍。“正大光明”一词的来源:“正大”二字,见于《易·壮·彖》记载,“光明”二字,见于《易·履·彖》记载。两处拼接整合,组成“正大光明”一词。这其中的“彖”(音tuàn),是《周易》中概括一卦基本内涵的辞。《易·壮·彖》中的“正大”和《易·履·彖》中的“光明”,组合成“正大光明”,就是说做人做事、为官为政、从学从商、修身修心,都要“正大光明”。“正大光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共同理念和愿景。当然,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君主不可能表里一致“正大光明”,但以“正大光明”作为哲学与政治、道德与践行的“座上铭”,既是智慧的,也是可取的。
然而,明代最初建乾清宫时,并没有“正大光明”匾。乾清宫内的“正大光明”匾额是清朝顺治帝题写的。顺治帝在文化上有鲜明特点:父亲皇太极生长于东北森林文化氛围之中,母亲孝庄太后生长于蒙古草原文化的氛围之中,他自己则学习儒家经典,用汉字书写“正大光明”四个字,体现了中原汉族农耕文化。所以,“正大光明”理念是东北森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三者融合的一个表现。到顺治帝的儿子康熙皇帝,父亲是满族人,母亲是汉族人,祖母是蒙古族人,康熙帝是森林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三者融合的一个集大成者。顺治帝题写、康熙帝重视的“正大光明”匾,表明:“正大光明”应是哲学与政治、道德与法律共同知行的准则。
“正大光明”匾之所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因为雍正帝把秘密立储匣(又称秘密建储匣)放在匾的后面。这是顺治帝设置“正大光明”匾额时所没有料到的。
明清两代皇帝继位有哪些不同?
清代,由于“正大光明”匾后放置过秘密立储 匣,所以留下许多历史传奇。
明清皇位的传承家法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明朝在北京的十四位皇帝,永乐帝之后“父死子继”的十位,“兄终弟及”的三位——正统帝被俘由皇弟朱祁钰继承,正德帝身后没有儿子,由皇堂弟朱厚熜即嘉靖皇帝继承,天启皇帝身后没有儿子,由皇弟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继承。明朝十六位皇帝,通过政变取得皇权的有两位:一位是朱棣经“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权;另一位是朱祁镇的“南宫复辟”,从弟弟景泰帝手中夺回皇权。
清朝十二位皇帝,通过政变夺位的,一例没有。有人质疑:慈禧的祺祥政变(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算不算呢?其实,这次政变是掌控皇权,而不是夺取皇权。明朝朱棣的军事政变,战争残酷,损失重大。究其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度设计上,有得有失:得是分封诸子到各地为藩王,确实起到强固枝干、维护根本的作用;失是枝干强大,威胁根本——中央政权。因此,清朝总结并汲取了明朝通过政变夺取皇权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实行了“三不”政策: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通”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盖矫枉鉴覆,所以杜汉、晋末大之祸,意固善矣。然徒拥虚名,坐縻厚禄,贤才不克自见,知勇无所设施。防闲过峻,法制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明史·诸王五》卷一百二十)
清朝对明朝的封藩制度,既取其善,就是“三不”:“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又改其弊,就是诸王二要:“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清史稿·诸王一》卷二百十五)
明朝皇位继承采取嫡长制,没有必要秘密立储。清朝不用嫡长制,皇位继承,大伤脑筋。清朝皇位继承,经过四个时期:
其一是贵族公推制。清朝皇帝的选择,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世祖福临,都是由贵族会议推选的。努尔哈赤、皇太极是当时天下之精英,是各路英雄之俊杰。满洲王公贵族共推努尔哈赤为昆都仑汗。皇太极、顺治的登极,也是经过诸王贝勒大臣认真讨论、反复酝酿、彼此协调、政治平衡的结果。虽然顺治6岁登极,但真正掌握实权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在清朝、南明、农民军、蒙古四种政治力量角逐中是一位英杰。
其二是皇帝遗命制。顺治帝开始将皇位继承改为遗命制。清朝皇位继承的贵族公推制,仅在太祖、太宗两朝实行过。顺治皇帝病危,皇位如何继承?当时孝庄皇太后健在,且历事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四朝,威望高,权势重。顺治帝临终前,皇太后、顺治帝商量由8岁的皇子玄烨继承皇位。这种皇位继承遗命制,其好处是避免皇位的争夺与残杀,保证皇位继承者的顺利过渡,缺憾是较之贵族公推制减弱了贵族参与决策的机会。后来康熙帝立太子,还请大学士、尚书等朝臣各陈己见,有点“民意测验”的味道。清朝皇位继承遗命制只实行了两代——顺治、康熙。雍正帝继位后改为秘密立储制。
其三是秘密立储制。雍正帝从康熙帝两立两废皇太子胤礽中总结出册立皇太子的弊端,而实行秘密立储制。由皇帝生前确定皇位继承人,但不公开宣布。秘密立储的好处是可以“三避免”——避免太子骄傲,避免朝臣结党,避免骨肉相残。但“秘密立储”完全由皇帝“暗箱操作”,所以也留下很多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
其四是懿旨定储制。懿旨定储实际上是慈禧太后“一人懿旨”,决定皇位的继承。慈禧改变皇位继承的祖制,载湉和溥仪都是在爱新觉罗氏与叶赫那拉氏两个家族血统的交叉点上选出来的。这两位皇帝继位,既不是满洲贵族会议推举,也不是用遗诏形式公布,更不是秘密立储,乃是由慈禧皇太后“一言而定”。
清代有哪几朝是秘密立储?
什么是秘密立储?秘密立储就是当朝皇帝将选定的储君皇子的名字写好,装在匣里,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当朝皇帝崩逝后,朝廷众臣到乾清宫,取下秘密立储匣,当众开启,公示于众。
清代有哪几朝是秘密立储的?有人说是四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但实际上只有两朝,即雍正、道光两朝,因为嘉庆帝是乾隆帝禅让的。秘密立储最大的缺陷是: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由皇帝独自暗箱操作。当初明神宗欲立郑贵妃之子福王为太子,遭到群臣反对而作罢,先后演出“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宫廷闹剧。这说明当时还是有一些不同声音的。清朝秘密立储杜绝了“不同声音”,但很容易产生弊病。如清道光帝秘密立咸丰为太子,选人不当,铸成大错,就是秘密立储制度缺陷的鲜活例子。
清朝没有立嫡以长的家法。道光帝有多位皇子可以选择,但他立嫡长子奕詝,可以说是“立之不当”。奕詝懒惰、懦弱、淫乐,缺乏历史责任感。因此,历史上道光皇帝也被称为愚君,而咸丰皇帝被称为懦君。
清代到底有几次置匣于“正大光明”匾后呢?乾隆帝继位时取用过一次。嘉庆帝继位是乾隆帝当着众臣在授受大典时面授的。道光帝继位时在“正大光明”匾后没找到秘密立储匣,后在嘉庆帝随身太监腰间小盒里发现的。咸丰帝继位则是道光帝病危时,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宣示谕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清宣宗实录》卷四百七十六)同治帝为独子,自然没有立储。光绪帝和宣统帝因改变祖制,为慈禧“一言而定”。所以,“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匣,实际上仅用过一次,并非像电影、电视剧或某些书中所渲染的那样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