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哪位名将曾经杀的金兀术割须弃袍?不是岳飞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
他年轻时参加了泾原路军,北宋末年,先是参加镇压方腊和河北义军,后在与西夏军作战中立功。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兵入陕,吴玠屡胜之。张浚受命管制川陕,提拔吴玠为统制。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富平一战失败后,他和其弟吴璘退守和尚原。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大败金兵。三年(公元1133年),金将完颜杲攻饶风关,入侵兴元府。吴玠退守武休关,又大败金军。四年(公元1134年),金军攻仙人关,吴玠破之。自此金军再不敢进窥蜀地。
吴玠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仙人关一战,其以3万之军破金兵10万之众,已成为“纵深配备,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
出身卑微一样为英雄
吴玠和岳飞是同时代人,他出身卑微,父亲吴扆少年从军,为水洛城寨卒,寨卒相当于乡兵的一种。由于作战勇敢,吴扆从一名普通士兵逐渐升至指挥使。吴扆为人宽容大度,但有时未免宽大过头,对部下的管教就失之严厉,因此军纪不整。在一次对敌作战时,吴扆手下的士兵竟然怯战逃跑,致使宋军吃了败仗。吴扆的上司——水洛城的寨主非常生气,但念在吴扆平时的功劳,只是对他处以杖刑。吴扆觉得这是一种羞辱,从此做事常常心不在焉。就是这心不在焉,使他在一次作战时,猝不及防被一箭射死。吴扆死后葬在水洛城,因而吴玠全家就徙居水洛城。
都说环境造就人,这话一点不假,从吴玠身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据《宋史?地理》记载,陕西“被边之地,以鞍马、射猎为事。其人劲悍而质木。”由于地理的特殊,秦陇自古便是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与汉族对垒的战场。长期的战争使这里的氛围完全不同于中原,而吴玠居住的水洛城,更是一个以军人为职业的地区,这里除了士兵就是士兵的家属。吴玠就生长在这种环境下,这使得他为人“深毅有志节,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而且为人慷慨豪爽,具有典型的军人气质。
大约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吴玠“以良家子”入伍从军,隶属于泾原军(方镇名,治所在今甘肃省平凉)。不久,他便在抗西夏的战争中,立下战功,升为进义副尉,权(代理)队将。后参与镇压方腊起义军及河北起义军,屡立战功,逐渐升为忠训郎,任权泾原第十一正将。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西夏犯边,侵扰怀德军(今宁夏固原北),吴玠率百余人打败西夏军,斩获颇多,因其武勇晋升为泾原路第二副将,在军中初露锋芒。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四月,金兵进犯陕西,直趋泾原。吴玠受陕西制置使曲端之命,率军迎击,至青溪岭(今甘肃泾川西南),一鼓击退金兵。因此次战功,他升任权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十一月,吴玠又奉命东进,收复华州(今陕西省华县),随后又在鸣犊镇(今西安东南)镇压了史斌叛乱,因功升任右武大夫,这时的吴玠已经开始成为中级军官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吴玠升迁为忠州刺史。十一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巡视川陕,由于刘子羽的推荐,张浚会见了吴玠兄弟,见吴玠兄弟颇具才勇,十分器重,遂任命吴玠为泾原路统制。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初,吴玠又升任泾原路马步军副总管,成为一路的副统兵官。不久,金军西路副帅完颜杲率军进犯麻亭镇(今陕西彬县南),吴玠与张中孚、李彦琪等奉都统制曲端之命在彭原店阻击,而曲端则拥大军屯驻于后方的宜禄(今长武)。吴玠等与金军恶战,初战告捷,但在金军的再次攻击下,吴玠所部前军稍有退却,而曲端不但不进兵支援,反而立即退往泾州(今甘肃泾川),吴玠遂战败。金军乘胜进占邠州(今陕西彬县),在进行烧杀后又退走。此战,曲端身为主帅应对战事负主要责任,但他却反以吴玠违背他的节制而将吴玠降为怀德军知军。但不久,张浚即升吴玠为秦凤路副总管兼知凤翔府。
富平之败后的和尚原大捷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秋,金军大举进攻宋国,江淮局势顿时吃紧,为了牵制金军东路主力金兀术所部,以避免金军再次渡江南下危及南宋政权,张浚决定主动出击,在西北发动攻势。但张浚是个文臣,并不懂军事,在没有经过认真准备的情况下就贸然集合刘锡、刘锜、赵哲、吴玠等五路大军于陕西富平,令刘锡为统帅,欲与入陕金军决战。当时,吴玠和刘锜均不同意如此草率行事。为此,吴玠入谏说:“兵以利动,此间一带平原,敌人多为骑兵,容易为其所乘,恐有害无利,应先据高阜,凭险为营,方保万全。”但是,张浚完全没有把吴玠的准确分析放在眼里,因为人多势众,他自大地认为:“我众彼寡,又有苇泽相阻,纵有敌骑前来,也无从驰骋,何必转陟高阜呢!”作为统帅的刘锡因为众人意见不一也拿不定主意,就在他犹豫之际,金兵已经蜂拥而至,他们皆担柴兜土,填投苇泽中,霎时间泥淖俱满,跟平地一样。于是,金军骑兵轻易就越过障碍,进逼宋军各营。随后,金兀术也奉令自六合率部赶到,与金将娄恃分左右翼,列阵挑战。吴玠、刘锜在左翼与金兀术军大战,吴、刘身先士卒,奋勇驰杀,金军渐渐后退。但没想到的是右翼的赵哲临阵溃逃,使吴、刘陷入了金军的左右夹攻之中,最终,宋军大败。不久,陕西几乎全境失守。
富平之战,是宋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宋朝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的失败,揭开了吴玠独自领兵抗金生涯的序幕,也终于给了吴玠不再受节制而得以一展身手的机会。
富平战役之后,吴玠受命为陕西都统制,他集拢散兵屯粮退保大散关(今宝鸡西南)以东的和尚原,积粟列栅,训练士卒,以死扼守入蜀通道。吴玠还和他的士兵们歃血为盟,从此吴玠部队军心稳定,战斗力渐强。
此时宋金的局势十分微妙,在江淮战场上,韩世忠、岳飞及各地的义军沉重地打击了入侵的金兵,但宋高宗赵构只要皇位能坐稳就宁愿偏居江南而不想收复失地。金虽然想灭宋,却忌惮中原的韩世忠、岳飞。眼看光靠军事灭不了宋,金便变换政治手段,扶植傀儡,册立刘豫为“大齐皇帝”,企图“以汉制汉”,削弱宋国的国力;又把秦桧“遣回”宋国,安排他“倡议和”。战略上,金开始把川陕作为战略重点,妄想以此迂回灭宋。而宋也发现到蜀中的重要,认识到“守川陕”就是“保江南”,于是双方兵力集结,酝酿着一场大战。
经过精心策划,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五月,金军东路从凤翔西上,西路自阶州(今甘肃武都)、成州(今成县)东出大散关,合攻和尚原。有人劝吴玠退入汉中,以避其锋。吴玠愤然予以驳斥,慨然说:“我在此,敌不敢越我而进,保此地就是保蜀。”吴玠对和尚原的战略地位十分了解,和尚原位于大散关以东,四面陡峭,顶上平宽,进可攻,退可守,金兵想要攻蜀就得先攻和尚原。不久,西路金军先到和尚原北山,分两路从正面和侧后面进攻,吴玠率士卒坚守阵地,以逸待劳,他激励将士轮番作战、休息,寄托地形以弓弩杀伤金兵。四战四捷,士气大振。金兵都是骑兵,吴玠就命令将士专挑山高沟深的地方伏击。和尚原都是山谷,路狭多石,战马发挥不了作用,金军被迫舍马步战,而山地战金军远远不是宋军的对手。连战三天,金军战败后退往西南的黄牛堡,又遇大风雨雹,无奈只得退回凤州。东路金军攻打箭笞关(今陕西千阳南),也被吴玠事先派出的部队顽强击退。同时吴玠又派出一小部绕小路迂回到金兵后面,奇袭金兵,金军大败。
金军第一次攻打和尚原以失败告终,吴玠以功升陕西诸路都统制。
金军统帅金兀术闻败,十分震怒,当年十月,他亲率金兵10万,“造浮梁跨渭水,自宝鸡连三十里(结连珠营),垒石为城”,与吴玠相拒。为了引诱金兀术到和尚原,宋军主动放弃神岔关。十日中午时分,到达和尚原的金兵马上发起进攻。此时的宋军早就做足了准备,个个胸有成竹,他们依托有利地形予以阻击,使用床子弩轮番射杀,顿时箭射如雨。金军的两次冲锋都被打退。黄昏时分,金兵开始撤退,吴玠又趁他们慌乱的时候派兵绕到后面进行掩杀。晚上,吴玠又命令优秀射手拿着强弓,看到金营哪里有火光就射向哪里,吓得金兵不敢点火,饭都吃不成。二更时分,吴玠干脆袭击金兵大营,又累又饿的金兵被杀得鬼哭狼嚎。四更时分,劫寨获胜归来的宋军意犹未尽,杀气正旺,在与来接应他们的宋军会合后又向大散关的金兵发动进攻,金军又被杀得大败。此时的金兀术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而金兵早已人疲马乏。次日凌晨,金兵后撤。吴玠早已做了准备,听到金兵后撤的消息,马上下令全线反攻。从和尚原到神岔关,金兵死伤累累,尸横遍地。连金兀术也身中两箭,为了逃命,他竟然剃掉胡须换了衣服才逃走,为的是防止被宋军认出。至此,和尚原大战以金兵的惨败告终。史称,金兀术“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
捷报传开,举国欢呼。这是宋军自“靖康之变”以来同金军作战的第一次大捷,意义之重大可想而知。宋高宗赵构自然也很高兴,派遣使者授予吴玠镇西军节度使之职,当时,吴玠年仅39岁。
血战饶凤关
和尚原惨败,金军非常不甘心,他们一心想着复仇。为此,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底,金陕西经略使完颜杲率军10余万,继续在川陕向南宋大举进攻,为了进展顺利,金军绕开和尚原,企图从宋军防守薄弱的饶凤关(今陕西石泉西北)入川。饶凤关是连接秦楚蜀的道路,东南有100多里,人烟稀少,但它是入陕的重要关口之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十二月,金军攻破商州(今陕西商县)。次年正月初九,金兵为了迷惑金州守兵,声称要攻取汉阴,守将王彦果然中计,分兵据守汉阴周围要塞,金兵因此乘隙攻陷金州(今陕西安康)。宋知兴元府(今陕西汉中)刘子羽闻金州失陷,估计金兵要攻击饶凤关,急派统制官田晟率兵扼守饶凤关,以阻金军来路,并向吴玠紧急求援。此时的吴玠已经兼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接到消息后,吴玠当即率2000精骑自河池(今甘肃徽县)日夜兼程300里赶在金兵之前到达饶凤关。
到了饶凤关,吴玠顾不上休息,一面紧急筹划城防,一面派人给金军主帅完颜杲送去一颗黄柑,附语:“大军远来,聊逢止渴。今日决战,各忠所事。”本来已经准备进攻饶凤关的完颜杲大惊,叫道:“吴玠,你怎么来得这么快啊(尔来何速耶)!”完颜杲以为吴玠做了准备,迟迟不敢进攻,吴玠乘机抽调人马,增援饶凤关。
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二月初五,完颜杲终于下定决心进攻饶凤关,金军人披重甲,开始登山攻关。此时,宋军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吴玠令所部及前来增援的洋州(今陕西洋县)义士与王彦所率领的八字军3万余人,凭借险要地势,以强弓劲弩,轮番发射,顽强坚守六昼夜,金军伤亡惨重,被迫停止攻击。到了十一日,吴玠的部下居然出了个叛徒,有个因为怯战险些被吴玠杀了的小军校溜出饶凤关投降了金兵,并乘夜引导部分金军自蝉溪岭绕到饶凤关后偷袭宋军郭仲荀部,攻破了郭仲荀的大营,然后居高临下进攻饶凤关,同时完颜杲率金军从正面进攻。宋军腹背受敌,纷纷溃逃,吴玠用刀砍了几个最先逃跑的士兵,想组织宋军反击,但宋军溃逃太多,吴玠无奈,只得撤退,收余部退守西县(今陕西勉县西),而王彦则率军奔达州(今四川达县市)。十三日,兴元府被金军攻破。刘子羽在撤退时放火焚城,率余部退至三泉(今陕西宁强西北)。兴元府只剩下一片废墟,金军什么便宜也没占到。
金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所带粮草不多,而当地人民也积极配合宋军坚壁清野,使得金军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时间一长,他们不得不开始杀马充饥。不久,军中又爆发瘟疫,大量士兵相继死去,金主帅完颜杲终于待不下去了,决定撤退。这一切都在吴玠预料之中,于是他回师河池,准备断金军的归路。果然,四月初,在金军北撤的时候,吴玠乘机派兵于武休关(今陕西留坝东南)袭击金军后队,金军不备,被斩及坠涧死者数千人,残余部队丢弃所获辎重而去。金军撤退到和尚原后,当地守将吴璘和增援的杨从义率军又重挫金军,并不断掩杀金兵。这下,完颜杲再也没有攻打和尚原的心思了。随后宋军一路强杀夺回了汉中和金州。此时吴玠因功进检校少保。
扬威仙人关
饶凤关之战后,吴玠认为和尚原距离四川太远,为保守仙人关(今甘肃省徽县东南),收缩兵力全力防宋,遂主动放弃和尚原等营寨,移师驻守仙人关,在关右侧筑垒,称“杀金坪”,并在地势险要处筑隘,设置第二道防线,严兵以待;而其弟吴璘则领军驻守于不远处的七方关(今康县东北),随时待援。仙人关西临嘉陵江,南接略阳北界,北有虞关紧接铁山栈道,是关中、天水进入汉中的要地,也是由陕入川的重要咽喉。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二月,经过短暂的准备,金国大举入侵南宋,由金军主帅金兀术率领金和伪齐10万人马,分三路进犯,攻破和尚原,转趋仙人关。金军意在一举攻占仙人关,打开进入蜀川的大门,占领蜀川,进而沿长江东下消灭南宋王朝,入主中原。金军从铁山(今徽县南,亦名青泥岭)开始凿山开道,循岭东下,向仙人关而来,吴玠兄弟率军据险死守。
三月,金兵开始进犯仙人关,吴玠首先率万余人迎击金兵。与此同时,其弟吴璘也由七方关昼夜兼程来援,在路上遇到金兵,转战七昼夜后才与吴玠会合。金兵进攻越加猛烈,但都被吴玠兄弟一一击退。金兵改用云梯攻垒,吴玠派杨政指挥刀枪手阻击,并撞碎金兵的云梯,以阻击金军攻垒,又令士兵持长矛刺杀敌人。吴璘见战斗愈来愈激烈,形势非常紧张,为鼓舞士气,他用刀在地上划了一道线,对将士们说:“我与你们一道坚守此地,决不后退,若谁后退,定斩不饶!”于是他身先士卒,全力击杀敌人,大大激发了将士们的勇气,个个奋勇当先。金兵见正面攻不下宋军堡垒,就将大军分为两队从东西两面夹击宋军。吴玠指挥宋军左挡右阻,与金兵苦战,由于连连激战,加上人数对比处于劣势,宋军将士显露疲态,于是吴玠主动放弃第一道防线,退守第二道防线。金兵步步紧逼,连续急攻,金兀术还令士兵披重铠两层,用铁钩相连,鱼贯而上。吴玠与其弟督军死战,以劲弓强弩大量杀伤金军,金兵尸骸枕藉,仍然冒死进攻。
坚持到第三天,金兵筋疲力尽,吴玠乘机准备反击,反击奏效后,他又乘势扩大战果,派张彦等将劫横山寨,杀敌千余人,又命王俊于河池设伏兵,再败金军。金军被迫退回凤翔府。
当晚,吴玠在四面山上燃起熊熊烈火,将整个山岭、沟谷照得灯火通明,并令士兵将战鼓敲得惊天动地;同时派王喜、王武诸将率精兵锐卒,持长刀、大斧,分紫、白二色旗帜,猝然杀入金兵大营。一时间,金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金将韩常被乱箭射伤左眼,侥幸逃脱。金兀术看招架不住,领残兵连夜逃走。此前,吴玠已遣统制张彦在横山截击金兵,又令统制王俊领一支人马埋伏于河池,扼住金兵退路。金兵败退的时候又遇张彦、王俊截击,惨败,死伤无数。金兀术率残部退回凤翔分兵屯田,作长久打算,数年间不敢轻易攻打入蜀门户仙人关。至此,金军南下的企图彻底破灭。
吴氏兄弟因屡败金军,声威大震,名扬陇蜀,朝廷下诏拜吴玠为检校少师,任命他为川陕宣抚使,领二镇(奉宁、保静)节度使。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十二月,南宋进行军制改革,设行营护军以统主力部队,吴玠所部由地方军“四川宣抚司军”首次被编为朝廷直属的主力部队,编为行营右护军,右护军成为南宋的西北长城。此后,川陕边境宋金双方大体都以守为主,相对平静。
吴玠与敌对垒数年,为减轻民众负担,几次淘汰冗员,紧缩开支,实行屯田,开发水利,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因此,他深得陇蜀人民的敬佩拥戴。
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宋高宗以吴玠功高,授开府仪同三司,晋升为四川宣抚使。不久吴玠病重,卒于仙人关,年仅47岁。宋高宗赠吴玠少师,钱30万,后谥武安。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追封吴玠为涪王。
吴玠由一个乡村读书人参军,戎马倥偬中,仍坚持读书学习,尤其偏爱史书,钻研兵法,视野开阔,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管理部队严而有恩,任用将领量能使用,从保卫家园到捍卫国土,在陕西与金军作战十余年,作战无数,身上伤痕累累,建立了卓越功勋。后世史家在评论时认为:吴玠大有古代良将的风范。
有其兄必有其弟
说起吴玠,就不得不能提及他的弟弟吴璘。吴璘(公元1102年~公元1167年),字唐卿,少好骑射,善读兵书,智勇双全;在南宋抗金斗争中,与兄吴玠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南宋时期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吴璘与兄吴玠同时被陕西宣抚处置使张浚所赏识。此后兄弟二人并肩作战,同受升赏。
富平之战失败后,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金军会攻战略要地和尚原,吴璘奉兄命守和尚原前沿阵地箭筈关。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他率众死战,力挫敌锋,赢得了“能攻善守”之誉,并受命统制和尚原军马。同年秋天,金兀术亲率10万大军,大举进攻和尚原,企图入川。吴璘与兄率军死守,又亲自率领精兵3000设伏于原北之神岔沟,出奇制胜,连破敌寨10余座,“俘获首领及甲兵以万计”,金兀术身中流矢,大败而逃。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吴璘因功擢升为荣州防御使,知秦州,扼守和尚原。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仙人关大捷中,吴璘又立下赫赫战功,被朝廷授为定国军承宣使。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吴璘被调为行营左护军统制,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初,升为行营右护军都统制。这年夏天,吴玠病故于仙人关,吴璘接替哥哥,被升为龙神四厢都指挥使,由此成为陕西抗金的主帅。
绍兴九年秋,宋金初次议和成功。根据协议,南宋朝廷派楼诏为使至川陕宣布上意,欲以吴璘、杨政等分陕而守,尽移川口诸军。吴璘力陈不可恃和忘战,他认为:“金人反复难测,不可不防,如我移军分屯陕右,金军乘蜀口空虚无守,一面分军南山阻我陇右之军,一面遣主力直捣蜀口,则我将不战自屈。”他建议:“我军最好还是以主力留屯蜀口,建策依山为屯,控扼险要,以防金军突袭。待金军力疲,渐图进据。这样,进则有依托,退则可据守,方为万全之计。”楼诏深以为是,因此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吴璘与杨政两军分屯陕蜀交界之地,只派郭浩一军进屯延安。当时,新授川陕宣抚使的胡世将正准备按朝廷的旨意放弃仙人关。吴璘听说后马上拜见胡世将,陈述其中利害:“金以重兵屯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蒲州),若驱兵疾驰,不到五日可达川口,我军远在陕北,如遇缓急则不可速集,若再放弃关隘要塞,其势必危。”胡世将认为意见可取,于是抗命不行。吴璘仅派少数兵赴秦州,留主力驻守阶、成一线要地,命诸将严加戒备,以防万一。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吴璘所料。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人撕毁和议,以全部兵力分路大举南侵。金兵很快占领河南、陕西的许多州县。接着,金将完颜杲率领西路金兵,由蒲州渡过黄河,迅速占领长安,直趋凤翔。这时,只有四川制置权宣抚司事的胡世将和吴璘驻防在河池,情况十分危急。警报传来,吴璘立即率军迎敌,几经激战,力挫金兵。为加强在陕诸军的统一指挥,他受命与胡世将共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嗣后,吴璘下书约金军会战,先以弱军坚守阵地,抵御金军冲击,当敌势衰之时遣骁骑反击,金军望风披靡,败走扶风。吴璘又趋兵追击,破敌于扶风。金西路军主力完颜杲不甘失败,亲率主力于北通坊,列阵20里,欲阻吴璘,吴璘督军猛扑,又破金军,进而收复秦州及陇右诸军。这次胜利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阻止了敌人的西进,挽救了全陕的危局。吴璘因功被升为镇西军节度使,并被授予侍卫步军都虞侯。
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八、九月间,吴璘又大破金军于陇州刘家圈、郯家湾、腊家城,俘杀金军万余人。这几次战役,战果辉煌,给金人以沉重的打击。
吴璘在对金军的作战实践中,总结创新了一种新战法,名叫“叠阵法”。所谓叠阵法,即以长枪兵排坐在前面,最强的弓箭手跪于其后,最后面是神箭手。待敌人距阵地百步时,神箭手先射;距70步时强弓手齐射;敌骑临阵时,长枪刺敌战马和骑手。同时,在布阵时先将骑兵以铁钩相连,在前面遮挡,等布阵完毕后,骑兵退后。“叠阵法”专门打击敌人的骑兵冲锋队,行之有效,屡败金军,在西北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年,宋金再度议和。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高宗下诏授吴璘为检校少师,并任命他为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不久,朝廷分利州路为东西两路,任吴璘为两路安抚使,坐镇兴州(今陕西略阳),节制西部阶、成等七州军马。此后的10多年间,宋金之间虽因和议而少战事,但吴璘治军经武如同战时,一刻也不放松警惕。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亲率数十万大军,渡淮南侵,妄图一举灭宋。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长江北岸的和州(今安徽和县),南宋朝野大为震惊。在金军大兵压境的危急关头,吴璘受命为四川宣抚使兼陕西、河南招讨使,他置重病于不顾,赶赴仙人关前线督军,并调内地诸军马分道北进御敌。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春,经过一段相持之后,吴璘率师反攻,接连收复秦、洮、陇、商等州,吸引了大量南下金兵,缓解了东南战场的压力。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朝议主和,吴璘奉诏自德顺军南撤,金军乘势突袭,部众亡失大半,所复诸州尽弃。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吴璘被召回京城,受到宋高宗、宋孝宗厚礼款待,宋孝宗诏封他为太傅,封新安郡王,仍领宣抚使。不久,再出镇兴元府。
吴璘来到汉中以后,秉承故兄玠志增修保城古堰,兴修水利,灌田数千顷,积极发展和恢复农业生产,使当地百姓受益非浅。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吴璘病逝于任所,享年66岁。追赠太师,追封信王,谥武安。
吴璘忠勇刚直,从卒伍到大将,代兄守蜀20余年,隐然为方面之重。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对将士、人民都能保持较接近、较亲切的关系,赢得了兵民的信赖。他有两篇兵法论著,可惜均已佚传。他认为金兵有四长,我有四短,在实践中要注意以我之短制彼之长。以分队制其骑兵,以轮番迭战制其坚忍、制其重甲,以劲弓强弩制其弓矢,则以远封近,以强制弱。知己知彼,才能常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在强敌面前,窥伺战机,灵活地运用孙膑的三驷之法,“以弱为先,强者继后”,以小败而换得大胜,以小失而获取大得。在拔将用人上,他坚持在实践中选其有才能者,“兵官非尝试,难知其才”,论功行赏,量才录用,因此深孚众望,成为南宋抗金将领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宋金战争时,正是他在川陕战场接连挫败金军的进攻,才为南宋彻底稳固住了战线,并为岳飞的北伐创造了条件。而连接南宋生命线的川陕防线也在他的打造下成了北方强敌难以冲破的铜墙铁壁,即使在百年后的宋蒙战争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吴玠墓碑
甘肃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环境幽静,自成人们游览之地。宋故将军吴玠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就座落在这里。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圆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1.53米,厚0.31米,碑额下面篆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10个大字,正文楷书共20行,每行70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相悖。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因此,吴玠末及归葬故乡而葬天河池。至于《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抄袭碑文原有归葬故乡之意而已。
解放初,墓区建筑毁坏殆尽,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倾斜,无人管理。1963年2月11日,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整个吴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护之列。1978年将墓碑复正,并建碑亭,加强了保护。1985年,由省文物局拨专款对碑亭进行了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