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揭秘:古代人如何应对春运“回家难”?

2016-11-27 07:54:40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春运期间最大的矛盾是运力不足,在古代运力问题同样存在。 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陋,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

春运期间最大的矛盾是运力不足,在古代运力问题同样存在。

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陋,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虽然史料上没有具体说明,但从当时诗人留下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隋代诗人薛道衡有一首挺有名的诗,叫《人日思归》。诗中写道:“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当时从北方来到南方。人日是正月初七,这说明薛道衡并未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而是在外过年的。看看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诗中流露出了他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从侧面道出了古代春运“回家难”之现象。

唐代诗人王湾也曾遇到了与薛道衡一样过年不能回家的情况。

王湾是中原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有一年快过年时,他乘船到了今江苏镇江境内的北固山脚下,眼前水阔天长,独雁哀鸣,孤帆远行,再嗅嗅越来越浓的年味,王湾一下子动了感情,写下了《次北固山下》一诗,其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成了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薛道衡、王湾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难题,创造欢乐吉祥的节日气氛,古代官府也会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普通“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争取早日与家人团聚。

链接

秦代的“高铁”——硬木轨路

据《汉书·贾山传》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此驰道宽达69米。不只路宽,路旁边还栽植松树,注意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就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春运“大巴”——畜力车

长途运输,特别是物流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主要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至今在北方个别地方仍能看到马车。

古代春运的主体也是普通人,一般能坐个轏车(古代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回家就很显摆了。大多数人只能靠两条腿或牲畜代步,实现“回家过年”的心愿。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