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慈禧死后面貌为何仍如50多岁?慈禧的奢华保养

2016-11-26 12:24:32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揭秘慈禧死后面貌为何仍如50多岁?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统治国家达48年之久,侍候她的太监在3000人以上,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宫女。光绪年

揭秘慈禧死后面貌为何仍如50多岁?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统治国家达48年之久,侍候她的太监在3000人以上,此外,还有数以百计的宫女。光绪年间,她游幸奉天,随身就带了1000名太监。作为她的年俸“交进银”,规定为白银18万两,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她一个条谕,动辄可以向户部(掌管财政收支的官署)提用数十万两。她居住颐和园期间,每天得花费1.2万两银子。

慈禧每天起身,一般是5时半,冬天最迟不过6时,因为她很迷信,认为旭日东升是一天中最吉利的时刻。如果到时尚未醒来,就得由一个值夜的女官轻声叫唤:“老祖宗,老祖宗醒来!”唤声要说得柔和而清脆。

慈禧嗜花如命,特别酷爱素有花王之称的牡丹。寝宫的墙角里、台子上、茶几上,到处都摆着大大小小的瓶花和盆花。这些花卉每天换一次,所以它们能经常保持新鲜,姹紫嫣红,芬芳四溢。慈禧睁开眼睛后,先要看几眼鲜花,嗅几下花香,然后由宫女小心地搀扶起床。这时,挂在窗口的一对鹦鹉,就会“老佛爷吉祥如意,老佛爷吉祥如意”地叫起来(老佛爷是宫中对慈禧的尊称),这标志着慈禧一天的生活正式开始了。

慈禧起身后,等候在门外的女官、宫娥和太监鱼贯而入,参拜请安。慈禧起身后的第一件大事是化妆,这要花上两个小时。当时,她已年近古稀,但看起来,只有五十许。如果说有何妙术的话,那就是吃人乳和珍珠粉,几十年来从未间断过。同时,这也与她擅长化妆有关。化妆品是她的命根子,随时随地都叫人带在身边,甚至出巡时,就在轿子里涂脂抹粉。她有一根短而圆的玉尺,一有瑕,就在脸上滚来滚去,说是可以磨掉皱纹。

梳妆完毕后,就更换衣服。慈禧有六七万件衣服,上面绣着绚丽的花卉,镶着灿烂的宝石,光彩夺目,价值连城。她每天要换四五套衣服。一袭新衣至多只穿五六次,甚至绝大部分被永远打入了冷宫,不用说她从未穿过,就是连看也没有看过一眼。她更衣时,由太监用木盆托着衣服,列队而进,跪请太后挑选。有时她连看几百袭,才找到一两套比较称心的。她的绣鞋多得不计其数,设有鞋库贮藏。

接着,慈禧要吃早饭了,这是一顿小吃,只备一些糕点和三四十色菜肴。大约在上午9时左右,早朝的时刻到了。早朝时,养心殿御榻上坐着光绪皇帝,但他是傀儡,连一句话都不准说的。慈禧则像真正的皇帝那样,穿着金黄色的龙袍,坐在黄色纱屏后面的御椅上,垂帘听政,后来改“听政”为“训政”。临朝的时间,有事则长,无事则短,最短时,只需20分钟,接受群臣的磕头参拜后,就草草结束。

退了朝,慈禧做什么事,则没有一定。一般来说,是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

慈禧每天吃两次正餐。午膳是正餐,一定要摆上100碗不同的菜肴,山珍海味,无所不有。这些菜肴分放在几张桌子上,正中是一只大碗,口径二尺有余,内盛全鸡全鸭和鱼翅火腿汤。所谓一百样菜,只是摆摆排场,实际上只吃四五品而已。用膳时慈禧一个人先吃,皇后和宫眷都在旁侍立,不吭一声。她吃完后,才准他们吃剩下的菜,吃时必须站着,不许坐下。为了给太后做饭,专设有庞大的御膳房,内有厨师100人,其余挑水、烧火、洗菜、洗碗的太监也有一二百人。

吃过午餐,慈禧有午睡的习惯,醒来已近下午3时,于是她开始东游西逛。不过,她的活动范围只限于紫禁城和颐和园。有时在昆明湖里划划船,采采荷花;有时在园里养养蚕,看看花,喂喂鸡,玩玩狗。慈禧爱狗,养有100多条,它们能做“立正”、“拜拜老佛爷”等表演,其中一只名叫“星星”的哈巴狗,尤其得太后宠爱,着绸衣,睡绸被,派有一名太监专门做这条狗的仆人。慈禧喜欢看戏,爱好音乐,宫中备有伶工和乐队,但她不以此为满足,经常呼唤社会上的名伶入宫演出。某年万寿节(即慈禧的生日)那天,她叫妃嫔、福晋和女官,穿着古代服装,扮饰男女仙童,太监李连英扮作韦驮,而自己则双手合十,结跏趺坐,扮饰观音菩萨。

下午5时半进晚餐,这也是正餐,得端上100种不同的菜。饭后做什么?不外乎玩骨牌,抹纸牌,掷骰子,做“八仙过海”的游戏。宫眷们与她打牌时,往往故意打错,让太后大赢特赢,她便会小孩一样高兴地哈哈大笑。有时,她给宫眷们讲讲身边的琐事或历史传说,特别爱讲武则天的故事,一讲再讲,不知道讲过多少遍了。

慈禧洗澡颇勤,洗澡时由女官一人担任指挥,宫女四人在旁操作,她自己是不动手的。她洗好澡,穿上睡衣睡裤,就准备上床了。但上床前,必须在脸上搽花汁,搽蛋青,以滋润皮肤。慈禧的枕头与众不同,长一尺许,内藏花瓣和茶叶,中有一小孔,约二寸见方。如果把耳朵放在孔上,可以隐约听见门内外的声响。她睡时,由一个女官和几个宫女陪夜,门外还有几个太监侍候。她们是不许坐,不许睡的,必须站上整整一夜。有时实在站不住了,可以倚着墙壁迷糊一会儿。倘若发出鼾声,惊动了太后,至少要挨上一顿杖责。

慈禧真实面貌揭秘:七十岁还被称为美女

近日对外开放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代绥远大将军署衙内展出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有一部分陈列讲述的是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在绥远城(现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情况,这一情况至今鲜为人知。

将军署衙大堂西侧原为官房,是将军以外的官吏处理公务或休息的场所,目前这里辟为慈禧太后少女时代家庭生活的展室,展出慈禧手绘的两幅国画及家庭生活用品铜盆、铜壶、银锭等。

慈禧之父名惠征,是镶黄旗人,惠征由安徽的后补道台升任归绥兵备道台,便带着15岁的女儿兰儿(慈禧小名)及全家来到绥远城,先后在庆丰街(呼和浩特现有东落凤、西落凤街)等三处生活居住。

从一些历史资料上看,少女时代在绥远城居住的慈禧对文学、书画和历史非常有兴趣,她在此读书、学画、下棋、弹琴,且经常骑马射箭。对于少女慈禧的长相史书中并无记载,野史中描绘她:"每一出游,旁观者皆喃喃做欢喜赞,谓天仙化身不过是也"。

二十世纪初,荷兰画师华士胡博创作此画时,慈禧已经七十一岁,但画上的慈禧看来仍旧年轻貌美。据参与修复的艺术史专家安德霍格伟斯特说,是慈禧在见到头像小样后,要求去掉脸部阴影,眼睛加大,嘴唇加厚。其实慈禧一生爱美,古稀之龄也未稍减。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年近七十的慈禧其实真的还是个美女

在颐和园慈禧的卧室里,东南角有一个精致的梳妆枱,里面存放着各种慈禧的化妆品,有些是各地进贡来的,有些则是她自己研制的。慈禧常常教她的宫女们如何选择新鲜的玫瑰花瓣,按照书上的方法做胭脂,这些胭脂有时会发给后宫的各位娘娘。她常说:“一个女人,没心肠打扮自己,那还活个什么劲!”

除了护肤之外,慈禧对服饰也十分在意。她的衣服都是由如意馆的御用画师画出小样,反复修改直到她满意后,才能送到江南织造制作。路途遥远,却非此不可。慈禧身材娇小,穿着朝服和礼服的时候,脚下便是十厘米左右的花盆底鞋,她最爱的是粉色缎绣竹蝶鲤鱼纹花盆底鞋。慈禧在存世的照片中总是带着两副耳环,其中一副小宝珠耳环从未摘下,那是她刚入宫时咸丰帝赏赐给她的,是她曾经与皇帝恩爱的象征,另一副耳环却常换常新,象征与美丽,她全数都要。

可能是因为她的权势,也可能是因为她眼光独到,慈禧喜欢的衣饰常成为宫内的时尚潮流。她十分喜欢流行于同治时期清宫内的杏黄氅衣,宫中便也多有女子模仿这件衣服的样式剪裁穿着。据《宫女回忆录》中一位慈禧贴身宫女忆述,慈禧曾有一次对她说:“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憨啊,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此言可以视作慈禧审美观的参考。

一九零四年八月,美国女画家卡尔来到中国为慈禧画像,后来她在《慈禧写照记》中记录道:“慈禧太后身体各部分极为相称,美丽的面容,与其柔嫩修美的手、苗条的身材和乌黑光亮的头发,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文中还有其它溢美之词,如将年近七旬的慈禧称为“至多不过四十岁”。

慈禧自己也十分满意自己的样貌,她曾经下旨将几张她得意的照片放大,每幅都长七十五厘米,宽六十厘米左右,镶在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还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外加明黄色丝绣锦袱,奢华之极。当时这些大照片都悬挂在她的寝宫内,她常常看看照片再照照镜子,找找有什么不一样。

她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化妆扮作观音菩萨的样子,左手捧净水瓶,右手执柳枝,李莲英扮成善财童子站在她的右边,当年有着特殊历史身份的慈禧,仍保留着一抹人性化的色彩。

慈禧后裔揭谜慈禧身世

在北京东城区朝阳门内芳嘉园11号,有一座青砖灰瓦,朱漆大门的漂亮院落,门内建有照壁、水池,院内的两架长势旺劲的紫藤萝,以及一株尚在结果的秋海棠,和闲置在墙边的抱石门墩,废弃在屋角的剥落砖雕,似乎还能让人寻觅到这里昔日作为公爵府邸的遗迹。在这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套院的大门上高悬着一块由爱新觉罗·毓垣所书"桂公府"三个大字的匾额。当年,就是从这里,走出了两位大清皇后,即慈禧和隆裕。一门两皇后,两世皇国丈的特殊身份,也使居住在这座"桂公府"里的叶赫那拉家族,门庭显赫,后世清史专家也将这座"桂公府"誉为"清末两代皇后的凤凰窝"。

近日,笔者特意去了这座北京城里的"凤凰窝",并有幸见到了从这个"凤凰窝"走出来的一位叶赫那拉氏家族的后人——慈禧的四世曾孙叶赫那拉·根正。

影视剧中的美貌慈禧

叶赫纳拉氏的起源与大清第一位皇后

据叶赫那拉·根正说:"关于叶赫那拉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元末明初时,已在叶赫河建立了叶赫城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家氏族发生了一场战争,当时,爱新觉罗家族的头领为了使叶赫那拉氏臣服,就指着大地说道:‘我们是大地上最尊贵的金子(爱新觉罗就是金子的意思)!’而叶赫那拉的首领听了一阵大笑,他指着天上的太阳说道:‘金子算什么,我们姓它!’叶赫那拉氏最后打败了爱新觉罗,成为当时东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据史料记载:叶赫那拉氏是满族中的大姓,也是起源较早的姓氏之一。叶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垦达尔汉,原姓土默特。叶赫那拉氏的始祖,原来是蒙古人到扈伦部,他招赘在那里,那拉的意思就是爱,他领有其地,并成为一国,因为他的国是在叶赫的河边建立的城市,所以叫叶赫那拉氏。叶赫那拉氏是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其中也先后出过许多文豪武将,如历来被誉为"清初学人第一"的满族杰出文人纳兰性德就姓叶赫那拉。但真正使叶赫那拉扬名天下的,当属叶赫那拉氏的三位皇后。

那根正(叶赫那拉·根正现用名)先生告诉笔者:"叶赫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世世代代都是血统之亲,努尔哈赤就是叶赫那拉氏所生,也是叶赫那拉氏家的姑爷,他的皇帝儿子皇太极也是叶赫那拉氏所生,在大清朝时有一个世代说法,叫叶赫那拉家世代出美女。"

这里那根正所说的努尔哈赤的皇后,也就是皇太极的母亲,就是大清第一位皇后孝慈高皇后。孝慈是叶赫部长杨吉努之女,在明万历十六年,她14岁时是作为建州女真与叶赫女真结军盟的条件嫁与努尔哈赤的,她与努尔哈赤生活了15年,仅生下皇太极一子。她于29岁便病逝,于清崇德元年被皇太极追谥为太祖高皇后。

在孝慈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15年间,正是努尔哈赤积极向外扩张,统一女真各部,并收降一部纳娶一妃的辉煌时期。

据那根正先生讲,努尔哈赤是用36年的时间统一蒙古与东北其他各部之后,最后才向叶赫那拉氏宣战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叶赫那拉最强大;其二,叶赫那拉的汗是他的亲舅舅,各守关的将领都是他的表哥、表弟,都是亲人。当时,努尔哈赤带着他的千军万马,包围了叶赫城,但他没有马上宣战,而是跪在城前三天三夜,请求叶赫那拉氏投降,团结起来,共同对付明朝政权。可是叶赫纳拉家族认为,你是我们家的姑爷,你不听我的指挥,还要听你的,那哪行呀!坚决不同意。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努尔哈赤下了一道令,凡是愿意投降的,一律高官厚禄,凡是反抗的不管是谁,我六亲不认,一律尸首分家。就这样,努尔哈赤向叶赫那拉宣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努尔哈赤最终杀进城去,杀了几万人,而叶赫那拉氏的那些被包围的首领也纷纷自杀,宁死不降,直到最后,老一代的都死了,剩下年轻的看到大势已去,大势所趋,才向努尔哈赤投降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为世仇,宫中后妃与秀女,不选叶赫那拉氏的传说。不过,那根正告诉笔者,"其实这是荒诞无稽之谈,不仅高祖(努尔哈赤)的皇后、太宗(黄太极)的生母是叶赫那拉氏,太宗的侧妃和以后的圣祖(康熙)的惠妃、高宗(乾隆)的顺妃,亦都出于叶赫那拉氏。不过,让叶赫那拉家族真正门庭显赫名扬天下的却是慈禧皇太后!"

两幅慈禧肖像留下的千古谜团

荷兰人华士·胡博用他的两幅慈禧油画肖像,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百年谜题。这两幅画,容貌的细节不同,精神气质更是迥异,这是什么原因呢?哪幅画更接近晚年慈禧的真实面貌呢?

如果慈禧知道这位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她还会对他说“Good”吗?

巴黎画廊展出的慈禧肖像(局部),让人感受到她强大的意志。

德和园保存的慈禧肖像(局部),神态安详,显得保养极好。

当一位荷兰画家把他绘制的肖像小样交给慈禧审阅的时候,太后出人意料地用英语评价道—“Good!”

这是1905年曾经真实发生的一幕。慈禧讲出这句英语并不奇怪,此前,她曾多次问过当时担任外务部右侍郎的伍廷芳,英语中“好”字怎样说。慈禧也曾向伍博士问过其他一些英语词汇的发音。不过,也许由于潜意识的作用,她从来没有问过英语里用得最多的两个词汇—“谢谢”和“对不起”。不管怎样,说“Good”,证明慈禧对这幅画十分满意。然而,对画家来说,令客户满意的作品,一定是最真实的么?至少,这位叫做华士·胡博(HubertVos)的画家心中,大概不作如是想。如果说“Good”的慈禧太后知道他此时心中打的主意,只怕会改用满清十大酷刑来招待这位客人。因为,这位荷兰画家还另外为她画了一幅肖像,太后并没有见过。

如果到颐和园参观,在德和园里可以看到一幅镶嵌在落地镜框里的油画,高234.5厘米,宽144厘米,画中的慈禧坐在硬木靠椅上,透视合理,神态安详,栩栩如生,显得保养极好。2007年专程从荷兰赶来修复这幅油画的文物专家安娜·范·格里文森评价道:“几乎可以感到太后脸颊上脂粉的质感。”在很长时间里,人们都认为这是慈禧的油画肖像中最为真实准确的一幅。能得到这样的评价,与华士·胡博的艺术造诣是分不开的。

华士·胡博,本名HubertVos,1855年生于荷兰,在中国期间一度用名胡博·华士,但被清朝官员提醒在中国姓应在前,于是改而自称华士·胡博。他是荷兰最出色的肖像画画家,曾为荷兰女王、朝鲜国王、李鸿章、袁世凯等绘制过肖像。他是欧洲最早开始重视有色人种肖像画的艺术家,也是唯一为慈禧画过像的男画家。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德和园里这幅画,并不是华士·胡博为慈禧所绘的唯一肖像。1906年,他在巴黎画廊展出了另一幅慈禧的画像。画中的慈禧完全没有德和园所存油画中的慈祥温和,而是带着咄咄逼人的表情。展出中曾有报刊评价此画—“最佳处就是双眼,让人直视片刻就不得不闪避开,仿佛这位东方的太后就在你的面前,肆意燃烧着她的权势和淫威。”这幅画现存于哈佛大学福格美术博物馆。

颐和园和巴黎画廊,哪一幅肖像才是慈禧的真容?

那么,这两幅画中,哪一幅更接近真实的慈禧呢?华士·胡博虽然曾两次访问晚清的中国,但是他见到慈禧并为其画像的机会,只有一次。

华士·胡博第一次到中国,是1899年。说来这次旅行颇有些浪漫,那是他环球结婚旅行的一站,他娶了夏威夷公主凯克拉尼(当时夏威夷在一位女王的统治之下,还没有并入美国)。在中国,他曾经为庆亲王奕劻、李鸿章、袁世凯等画像,并曾提出想为慈禧和光绪画像,但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不过这几张画还是为他带来了机遇。1905年,慈禧命人邀华士·胡博来中国为自己画像,其原因据说是因为看到了胡博为奕劻所绘肖像,十分欣赏。

1905年6月,经伍廷芳邀请,胡博来到北京。从6月20日开始,共画了四次,但他并不知道绘画的地点。他的记述称,是从兵部衙门随同伍廷芳和载振前去画像的,“走入城关,看到荷塘环绕花园,乘小船进入,而后在殿宇中等待太后的到来。”后人估计,胡博作画的地点是中南海,在当时慈禧经常居住的仪鸾殿附近。胡博回忆当时“光从左侧射来”,这正是巴黎展出的那幅画很鲜明的特征。在这里,胡博画出了肖像的小样,而后在酒店将作品完成,在获得酬劳后离开中国。三年后,慈禧死去,胡博再不曾见过这位太后。

由此可以推断,两幅画像,描绘的都是1905年的慈禧,时年69岁。显然,在巴黎展出的那幅慈禧肖像,更为符合这个年龄。

也有与此结论相反的证据。首先,现存当时慈禧的照片中,其形象与德和园的画像更为接近。颇有人回忆慈禧晚年保养得法,显得比真实的年龄年轻。不过,考虑到当时的照片都要经过严格的修版,真人与照片相差很大的现象并不罕见。其次,在胡博的回忆中,绘画现场宝座后面是竹林图案的帘子,慈禧身边有盛放苹果的盘子,两边还有孔雀毛大扇。这些,都与德和园画像的背景更为一致。

然而,胡博在回忆中讲到,他最初试图绘制的慈禧肖像,是“希望画成背景较暗,略带神秘色彩的图画”。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正是如此,一条龙在背景中似隐似现。也许这幅画才是胡博心中理想的创造?

慈禧并不想要一张完全真实的画像

不妨再看看胡博关于绘画过程的详细描述。他说,在巴黎展出的慈禧肖像,是离开中国后参照他在北京所画小样绘制的。这个小样显然不是慈禧审阅过的那个,而是他当年6月20日第一次绘画后制作的另一个小样。这是因为,在6月20日的绘画完成小样后,清廷方面曾提出一系列更改要求,包括:去掉眼睛上下、鼻子等处的阴影,眼睛加大,眉毛要直,嘴角要朝上,嘴唇要丰满。据说,这是慈禧亲自提出的要求。

胡博正是根据这个要求完成了第二个小样,先经过载振等人的审阅,感觉满意后再次转交慈禧。这一次,慈禧又提出眼睛要向上睁开一点。这样,再次修改的小样才成为德和园保存肖像的蓝本。可以看出,德和园肖像上,这些修改意见都得到了充分的响应。胡博也明白了,慈禧并不是如自己所推测的那样想要一张完全真实的画像。

巴黎画廊中的慈禧,双眼上下都有明显的阴影,突出了眼袋的存在,而且明显画出了弯曲的眉骨,显示慈禧的眉毛是重新画过的。鼻梁更加坚挺,突出了额头的川字文,嘴角很明显地向下弯曲,嘴唇棱角分明—在西方这或许都是表达人物具有强大决断力的一种手段,但东方人看来,是有一点女生男相,可能感到不舒服。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慈禧才要求进行修改。

由此可以推断,巴黎画廊的作品,与胡博的第一个小样更加接近。换句话说,也就是与真实的慈禧更加接近,因为胡博在制作第一个小样的时候,目的肯定是尽量真实。

仔细端详这幅肖像,诚如胡博对慈禧的描述—“坐得笔直,显出坚强的意志,脸上皱纹也带着深意似的。”也只有这样一个刁悍的那拉氏,才能够解释那个时代一件件令人惊怵的往事吧。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