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和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 明熹宗朱由校简介
魏忠贤和朱由校谁的政治水平高?在东林人眼里,魏忠贤弄权是大明最大祸害,所以他们与魏忠贤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俨然,在东林这群读书人眼里,一旦皇帝朱由校能亲政,皇权的合法性有了保障,大明的政局就不一样了。
合法的皇帝天然英明——不得不说,这种想法“耿直”得有些迂腐。
他们不了解领导朱由校是个怎样人。从本质上讲,这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半大孩子。和社会上“有人养没人教育”的小混混区别不大。
因为父亲从小不招爷爷(万历皇帝)待见,所以,朱由校这个皇长孙自然也常在万历皇帝的视野以外。直到爷爷临死,他才被册立为皇太孙,有了受到正规帝师教习读书的机会。但刚开始认识字,读了没一个月,就轮到他主持政局了。因为他的父亲登基一个月就撒手西去,按照皇权的合法性,轮到他接班,这一年,朱由校已经16岁。
16岁的朱由校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少年了,但文化水平还比不上如今高小学生。稀里糊涂成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君主。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没开化。他的最大爱好,不是政治,而是玩。
他在“从政”的七年间,不读书,不看奏章,不批军机,最爱干木工活,天天在木工房里挥汗如雨,日以继夜做自己琢磨出的小摆设,小玩具。这样的人当皇帝,跟宋徽宗当皇帝的效果差不多,画家当不好政治家,木匠的政治才华也几乎为零。这等于是让猴子去游泳、让鸭子去爬树。
“业余皇帝”必然需要一个“帮闲”,帮他处理他不感兴趣的政务。所以,魏忠贤出场了。朱由校在将政权教给魏忠贤代管同时,将原名”魏进忠”的魏赐名“忠贤”,意在希望魏做个既忠心又能干的心腹。可以说,是朱由校的政治无能将魏忠贤推到政治前台。
一个半文盲高踞于皇帝的宝座上,而另外一个纯文盲当上了皇帝的秉笔太监,替皇帝拟写朱批,怎么说起来都荒唐可笑,这却是明代中国政坛的一个事实。
对于半文盲的朱由校来说,没读过书的魏忠贤比那些认死理、不知变通的迂腐东林大臣们,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赏。东林人有文化,不代表有能力,魏忠贤没文化,但这和没水平是两码事。
说到魏忠贤不识字闹出的笑话,历史段子比比皆是。譬如相声《连升三级》,说魏忠贤把人家骂他的对联高悬寿堂之上。这些段子听起来有趣,但未必是事实。段子里的魏忠贤过于被贬低了。魏忠贤是个文盲不假,但决不是个糊涂蛋。他替皇帝当了七年“主笔”,岂能是个糊涂蛋?其实在替皇帝处理政务时,魏忠贤还是有自己一套的。
那么,文盲魏忠贤是怎么处理文件、批阅奏折的呢?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识字,而是主见。他是个很有主意的、处事果决的宦海老手。至于文字,在他眼里那只不过是工具,让别人当好了。魏忠贤让别人替他讲解奏折,把艰深的古文翻成浅显的白话,然后,把他要说的话再让人译成文言,用朱笔书写在奏折上。一道道自高无上的“圣旨”就这样载入明帝国的史册。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流氓比起政治小混混,还是有着领先一截的特长。魏忠贤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至少政治水平高于小混混朱由校。由他代行皇权,或许是读书人东林大臣的政治噩梦,但于国于民,并不比低能的皇帝危害大多少。这也是很多被东林人排斥的大臣依附他,他打败东林人后,阉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对他个人崇拜潮、为他兴建庙宇、与孔圣人并列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些趋炎附势之徒里,不能排除有的人是发自内心地崇拜“九千岁”的政治能量。
后来的史事也证明的这一点。朱由校死后,弟弟朱由检继位,是为崇祯皇帝。他干净利索地干掉了魏忠贤及其阉党群,但是并没能挽救大明王朝。九泉之下的东林六君子,在得知政治死敌魏忠贤伏法后可能依然无法瞑目,因为亡国奴之痛接踵而至。此时的他们不知是否明白: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因素,不在最高领导人的合法性,而在高质量。愚忠一个低能皇帝,打倒他们的奴才,都不如把国家最高权力交给能胜任的真正政治家为好。
朱由校为什么会被戏称为木匠?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称帝起,到公元1911年清宣统帝退位止,在两千一百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共产生了三百三十一位皇帝。明代的皇帝们一共十七位,都很有个性。有要饭当和尚出身的开国者太祖;有为了争夺皇帝位子,把自家晚辈拆分的成祖;有二十多年不上朝坐班的神宗;有开酒楼卖猪肉自封大将军的武宗,还有,就是擅长木匠手艺的熹宗朱由校。
万历、泰昌两朝,皇位的更迭,宫廷的谲变,对于朱由校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特别是他的父亲泰昌帝即位一月即崩,举国上下,乱作一团。这年,他才十六岁。他的生母孝和王太后和光宗的正宫孝元皇后郭氏分别已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和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死去。光宗朱常洛死后,朱由校已成孤儿,这在明代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这时的朱由校,还没有被祖父万历帝立为皇太孙,也没有被父亲泰昌帝立为皇太子,更没有出阁读过书。万历帝在世时,始终不肯立这位长孙为太孙,也不肯让长孙出阁读书。直到临死前才留下遗嘱:皇长孙宜即时册立、进学。几天以后,泰昌帝即位,册立朱由校的仪式自然应该从皇太孙变为皇太子。但是泰昌帝并不热心册封太子,后来在大臣的一再请求下,才下旨:“钦定册立东宫,择九月初九日。”但人算不如天算,九月初一,泰昌帝竟然驾崩。朱由校皇太孙未做成,皇太子还没来得及做,书本一天也没正式读,竟然要继承皇帝大位。这样的皇位继承者,有明一代,也仅此一人。
由于没有文化,熹宗发布命令指示,只能靠听读别人的拟稿来决断。他又不愿意全听别人摆布,往往不懂装懂,一纸草诏、半张上谕,经多次涂改,往往弄的文理不通,颁发出去,令朝野人士啼笑皆非。
有一次,江西抚军剿平寇乱后上章报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句,原意为平息叛乱,四处奔走,很是辛苦。熹宗身边的太监将此念成了“逐奔追比”,并解释为“追赶逃走,追求赃物”,熹宗听了大发雷霆。江西抚军不但未得到奖赏,反而受到“贬俸”的处罚。
还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罗三国派使臣来进贡。扶余进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丝裙,琉球进的是温玉椅子、海马、多罗木醒酒松,暹罗献的是五色水晶围屏、三眼鎏金乌枪等。邦国的进贡,而且进的是贵重礼物,熹宗原本应隆重接待。在金殿上,尽管使臣递上的是用汉文写的奏章,但熹宗在装模作样看了半晌后,把进贡的奏章当成是交涉什么问题的奏疏,怒气冲冲地将奏章掷于地,说“外邦小国好没道理”,拂袖退朝。三国使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中琉球使臣经多方打听,才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识字,使臣们几乎笑掉了大牙。第二天,熹宗弄清状况再次召见使臣,而使臣们已没有往日的恭敬了。从这年起,外邦各国大都停止了进贡。
诚然,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熹宗愚而误国,明太祖首先应该负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权与相权对立,互为制衡,洪武十三年罢相,并严厉告诫后世“永罢不设”,从此君权成为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力。即使不以现代政治文明为标准,只以传统文化的立场来衡量,这也是违反孔孟学说的“不道”之行。秦始皇尚且知道尊重“廷议”,而明太祖大权独揽,专制程度超越前代。在如此绝对的权力之下,发生偏差,很难纠正。没有制衡的宝座,像一个长满毒牙的巨大蛇口,任何人坐下去,毒牙都会插进他的身体,射出巨毒。很少有专制帝王能够逃脱此难。
废相之后,皇帝因助手空缺,不得不事事总揽,以致自顾不暇,难以应付。为保证皇权的集中,就要求皇帝本人具有治国治民的素质和本领,皇帝能勤政。纵观明代,除明初二祖外,有作为的皇帝凤毛麟角,大多是沉溺于贪乐的无能之辈,特别是自英宗以降,差之千里,不可同日而语。万历帝中年以后,则万事不理,不亲郊庙,不御朝讲,不批奏章,不见朝臣,不补缺官,使得国家机构难以运作,衙门无人,政事荒芜。这样的榜样,会给熹宗带来怎样的影响也就可想而知了。
熹宗在万历末年虽贵为皇长孙,却与贫家子弟失学无异。据当时朝臣的奏疏,可知熹宗九岁“尚未出就外传”。光宗在东宫时,暗弱昏庸,自己都有朝不保夕之忧,寄情酒色以自慰,哪里顾得上长子的教育?而熹宗所亲近的魏忠贤,又是个文盲,所以可以断言,熹宗幼时的光阴必是等闲抛却。
万历年间,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宁、慈宁三宫都曾遭火灾而重建,此外兴建较小的宫殿,以及修缮工程,终年不断。熹宗不上书房,四处游荡,耳濡目染,学得了一手木匠的好手艺。学成木匠,却做了皇帝,不免令人觉得滑天下之大稽。
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朱由校成天忙着做些什么呢?就现有的史料来看,他资质聪明,秉性也并不暴虐,比起南朝齐废帝东昏侯等人来,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亲不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实在太醉心于当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烦絮。传说中他显得比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从云南飞马传送他最爱吃的云南名产“鸡土从”。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亲信大臣专门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将现采集的鲜鸡土从收在一起,有专人通过各地的驿站,飞马向京中传送。大有杨贵妃吃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不知跑死多少马的意味。
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在木匠技艺方面,熹宗有许多发明创造,颇符合今日科技创新之要求。当时,匠人制造的床具极其笨重,需要十几人才能搬动,用料费,样式也极其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着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熹宗善用木材做小玩具,漆工活也很在行。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神态各异,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惟妙惟肖。熹宗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老百姓都愿意以重价购买,可见其精致灵动。
熹宗还自己做水傀儡的木人与戏台。他做的木人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安一拘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有一个用大木头凿订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用纱围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拽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将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声喧哗。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坚且滑。熹宗便命令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拢,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熹宗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两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熹宗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宫中的人都叫这种喷泉为铜缸水戏,这在当时可是天下一绝。那时宫中都用铜缸或是木桶盛水饮用,他就在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凿一个孔,在里面设置机关,用机关操作,缸中的水就飞散出来,有时泻如瀑布,有时又散若飞雪,最后变成一根玉柱,打击放在缸外面的许多小木球,木球就浮在水尖上,随着水的喷吐而跳跃不已,久久不息。每回玩这个游戏时,熏宗都和他的嫔妃们一起在旁边观赏;随侍的纪子和宫女都拍手赞叹,对皇帝钦佩不已。这肯定是熹宗最高兴最得意的时候吧?
熹宗还想做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做皇长孙的时候,因为西李得宠,他是个“小可怜”,自然不可能给他一座不相干的宫殿拆了重造。一登九五,富有四海,始得大显身手。看他孜孜不倦,“膳饮亦忘”,可见其创造欲的旺盛;同时对他来说,也是“学以致用”。凡是他看过一眼的木器用具、亭台楼阁,都能照原样制作出来。他曾经在宫中仿照乾清官的样式,做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高不过三四尺,但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后来他终于在现实中过了一把建筑师的瘾。天启五六年间,朝廷对紫禁城的三座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熹宗在工程中大显身手,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饰,他都亲临现场,仔细指导,高兴了还会当场脱掉外衣,卷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大干一场。有时他心血来潮,在宫中兴建一些小巧别致的房屋,内设精密的机关。建成后他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对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找来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欣赏。时间一长,他的兴趣过去了,就派人立刻毁掉,再重新建造别的花样,总是在建了拆、拆了建中玩得乐此不疲。
熹宗喜欢雕刻。他擅长雕琢玉石,颇为精巧。他曾经赐给客、魏二人金印,各重三百两。魏忠贤的印中,刻有“钦赐顾命元臣”数字,客氏的印中,刻有“钦赐奉圣夫人”数字,都是他自己刻的。他经常刻制玉石,随刻随赐给身边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
熹宗另外一个爱好是看戏。他曾经在懋勤殿中设置了一个四周封闭的隧道,让戏班子在大殿中的隧道里面演戏。有一次演《金牌记》(即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的故事),到《疯僧骂秦桧》一出时,魏忠贤面子上已经有些挂不住,起身离开。熹宗心中明白,因为外面的百姓都将魏忠贤比作秦桧。他故意命戏子先停下来,派人去找魏忠贤,一定要让他到场再演,还是客氏求情才作罢。看来他这人也不是真糊涂,只要魏忠贤不危及到他的皇位,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到了看戏不能尽兴的时候,熹宗还带着太监们亲自登台演出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他亲自扮演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夏天,也模仿戏中人物穿着皮裘,以此为戏。
熹宗挑选了三百名宦官,手持龙旗,列队在左,令宫女三百人,手持凤旗,列队在右,大搞内操。从此紫禁城内锣鼓喧天,皇帝如同将军指挥打斗,玩得不亦乐乎。廷臣上疏谏止,都被拒绝。大明王朝的皇帝竟是这等模样,这真让人哭笑不得!作为皇帝,每天都会有许多军国大事需要处理,天启皇帝整天这样不务正业,只图自己快活,不顾江山社稷,那么,要保证大明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下去,天启皇帝将依靠些什么人来管理朝政呢?
在帝王史上,朱由校这类的皇帝并不鲜见,庙号相似的唐僖宗李儇被称作“蹴鞠皇帝”,嗜好骑马、斗鸡和蹴鞠。他曾得意地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有时一玩就是二三个时辰,连饭都忘了吃,急得身边的太监侍女们团团转。他还多次勒令地方官员举荐球技高超的青年入宫陪他击球,有不少人因善蹴鞠而被封为封疆大吏。
不过,这样的胡作非为,身体自然不大好。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十八日,熹宗从安定门外祭方泽坛回来,随即携皇后来西苑游乐。到下午四时左右,皇后疲乏困倦,先自回宫。熹宗游兴末尽,便由客、魏陪同在湖中乘船游荡。熹宗好动,船行一程,竟改换小船,由两个小宦官陪伴,自己划荡起来。不料大风突起,把小船吹翻,熹宗与两个小太监都落入水中。随从人等顿然失色,喧呼救驾。管事太监谈敬率先入水,其它人也纷纷跳入水中,熹宗被众人救上岸来,而两个小宦官却溺死水中。对此,明末曾有诗记述道:
琉璃波面浴轻凫,艇子飞来芳画图,
认著君王亲荡浆,满堤红粉笑相呼。
风掠轻舟雾不开,锦鳞吹裂采帆摧。
须臾一片欢声动,捧出真龙水面来。
熹宗遭此一吓,染病数日,虽经太医及时医治总算痊愈,但病根由此种下。
到了天启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皇帝突然得了重病,开始腰疼,发烧,以后又浑身浮肿,已经呈现出大限将至的迹象。从症状上判断,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肾炎。有人给朱由校进献了一种仙方,说是久服可以长生,叫作灵露饮。仙方的做法是;用银锅一口,内放桶状木瓯,既瓯有蓖,蓖中安长颈大口空银瓶一个。用淘净的米按程序添水瓯中,热气透一层,添一层,围在瓶外。银锅之上,扣一尖底银锅,其尖处正对银瓶之口。用水蒸气,尖底银锅外洒冷水,使锅内的蒸气迅速化为水,滴入银瓶。最后取出滴满的一瓶“灵露”,其实就是米的精华。熹宗日日饮“灵露”,却不见病情好转。三个月后,天启帝去世,这时,他还不到“三十而立”之年,故不能说是“短命”,只能算是“夭亡”。由于无子,由弟弟朱由检继承帝位。
不务政事而纵容魏忠贤紊乱朝纲的熹宗,病危时召皇太弟朱由检(即崇祯帝)到榻前,谕令他嗣位,并嘱咐道:“当为尧舜之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与此同时,临终之前,这位糊涂的皇帝还在乾清宫召见阁部科道诸臣时,诚心诚意地说:“魏忠贤、王体乾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当时有一位名叫黄立极的官员回答说:“陛下任贤勿贰,诸臣敢不仰体。”这样的回答,足以让天启帝放心而去了。是啊,有魏忠贤、王体乾这样的“忠臣”在支撑着朝廷大局,天启帝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哪里知道,正是这些“忠臣”,已乘他在宫中做木匠之际,把他的大明朝搅得天翻地覆。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两位少年天子正德皇帝和天启皇帝,一个喜欢打仗,一个喜欢木工,均不问朝政,都是落水得病而死,都没有子嗣,都培养出了明朝最坏的太监——刘瑾、魏忠贤。历史一再地上演着同样的剧情。马克思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第一次总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则是以喜剧的方式出现。但对于正德和天启,更像是两场闹剧,遗憾的是,他们的舞台是大明的江山。如果没有这两个皇帝,大明江山也许还能多坚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