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历史解密 > 正文

努尔哈赤将10岁女儿嫁给有妇之夫 格格下嫁谜案

2016-11-26 11:13:29  来源:360常识网   热度:
导语:努尔哈赤的爱女东果格格,刚刚10岁就被父亲做主嫁给了一个27岁的有妇之夫,并且遭到了人家原配老婆的强烈反对和兵戎相见,最后努尔哈赤软硬

努尔哈赤的爱女东果格格,刚刚10岁就被父亲做主嫁给了一个27岁的有妇之夫,并且遭到了人家原配老婆的强烈反对和兵戎相见,最后努尔哈赤软硬兼施地把这个乘龙快婿搞到了手。

堂堂努尔哈赤的女儿干吗还没长大就这么急巴巴地下嫁,还非要抢人家的老公?

这个抢手的男人叫何和礼,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出生在辽宁省桓仁县境内大雅河下游的古栋鄂城,是建州女真五大部落之一栋鄂部落的首领。努尔哈赤招的可不仅仅是女婿,更是一只虎翼,有了这个人的归顺,何愁女真统一?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更何况这不是只狼是只猛虎!

果然,何和礼日后和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扈尔汉一起成了努尔哈赤的开国五大臣,五人跟随努尔哈赤起兵一直到死,始终团结一致,没有发生过分裂。

努尔哈赤招婿引来河东狮吼

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的一天,黄道吉日,佛阿拉城张灯结彩,鼓乐齐鸣,努尔哈赤为爱女大办喜宴,贺喜的客人达到七八百人,流水席从中午一直吃到夜晚。

正热闹着,就听城外一阵骚乱,守兵来报,一女子带着一百多号人,立马横剑在外面破口大骂努尔哈赤,要他还自己的丈夫。

一听老婆来要人,新郎官何和礼的脸一下子白了。要知道何和礼的老婆是个不让须眉的人物,叫赛堪,人不仅漂亮,还能挂帅打仗,性情直率泼辣,何和礼对她是又敬又怕。

何和礼率部去见努尔哈赤,说是归顺,可没说是去做人家女婿啊,留守的赛堪一听就气炸了肺,这才点了一百多亲兵直奔佛阿拉城。

努尔哈赤听说女婿的原配夫人在城外大吵大闹,忙命继妻衮代和城内唯一的女将椒箕与何和礼一同前去察看。

何和礼觉得大丢脸面,忙跑出城想先把老婆哄回去,谁知刚来到近前,就被老婆一剑刺破了衣服,十分狼狈。这边衮代一看新郎情形不妙,忙命椒箕出城,椒箕几个回合将赛堪从马上拎下,扔到一旁的草地上。

赛堪来到王宫大殿上,却见努尔哈赤和颜悦色走过来,先是松绑赐座,还叫人上茶,他说:“你不要责怪你的丈夫,要怪就怪我吧。你要恨我,骂几句我也听着。”努尔哈赤这么一手倒把赛堪弄愣了。努尔哈赤又说:“我把女儿聘给何和礼,是要通过联姻的方式把我们的部落联合起来。我不想霸占你的丈夫,你还是大福晋,东果就算个侧室吧。你把她当个妹妹看就行。”说着,他命人将东果格格叫到殿上来。东果格格连蹦带跳地来到大殿之上,赛堪一看眼前这个小姑娘完全是个小孩子,自己吃她的醋,真是有失风度。

青年才俊何和礼

这个何和礼到底好在哪呢?

努尔哈赤看重何和礼可不仅仅是他手里的那点人口和土地,还因为这个比努尔哈赤小两岁的年轻人,26岁就代替兄长成为栋鄂部落首领,武艺高强、性情宽和、内敛而富谋略,在部落威信极高,绝非庸常之辈。得到此人,不仅少去一个强敌,更能如虎添翼。

栋鄂部落是建州女真五大部落之一,拥兵7000余人,人多势大,兵强马壮,就连建州巨酋王杲都不得不让他们三分。可是这种丰衣足食的情形在部落大首领克辙巴颜去世后,就不复存在了。尤其是他的孙子屯朱鲁上任之后。

万历十二年九月,栋鄂部北部的邻居,建州女真苏克素浒部大酋长努尔哈赤率兵500名,来攻栋鄂部的齐尔答城。这是因为齐尔答城城主阿海听说苏克素浒部殷实,准备前去抢掠。屯朱鲁巴颜制止不了阿海的行动,只好表示攻打时会派兵支援。没想到栋鄂部内部出了奸细,攻城的行动计划竟被努尔哈赤知道了。努尔哈赤便以报复为理由,兵临齐尔答城下。

屯朱鲁巴颜听到这个消息,迅速组织了300兵丁火速前往救援,走到半路时,忽然天降鹅毛大雪。这时探兵来报,努尔哈赤已经撤兵。屯朱鲁巴颜听到报告大松了一口气,命令停止前进,折返回栋鄂城。

齐尔答城守兵也以为努尔哈赤已经退兵,于是出城。这时命令大部队先退,自己仅带领12名士兵隐藏在暗处的努尔哈赤突然出现,斩杀4人,获甲2副,胜利而归。

在回归途中,努尔哈赤又顺便攻打了栋鄂部的翁科洛城。虽然努尔哈赤在激战中身负重伤,但是他勇猛不可阻挡的气势还是让英勇善战的栋鄂部落勇士们胆寒。屯朱鲁巴颜自觉无力对付威猛的努尔哈赤,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使部落联盟近两年时间处于瘫痪状态。

于是,在一次氏族大会上,懦弱的屯朱鲁巴颜被罢免,何和礼接替了部落首领的职务。何和礼出任栋鄂部首领不到两年,便使栋鄂部恢复了生气。

努尔哈赤是个有大志向的人,制服何和礼不过是女真人打女真人的窝里斗,他的志向是联合所有的女真人反抗明朝的压迫。努尔哈赤决心招抚这个难得的人才。

努尔哈赤怀柔第一招

于是,努尔哈赤派出自己的使者团,一行20余人,赶着10头大黄牛,带了满满两马车礼物,前往栋鄂城向何和礼表示友好之意。

栋鄂部诸位大小头目都非常高兴。于是在何和礼的客厅里,挑起了灯笼,点上了油灯,设宴款待苏克素浒部的使者。第二天,何和礼与客人们举行了会谈。苏克素浒部的使者向栋鄂部表示了慰问,并阐明了努尔哈赤想与栋鄂部和好,联合起来抵御外敌的入侵,共同抗衡明朝,发展经济的想法,同时还邀请何和礼访问苏克素浒部佛阿拉城。

送走这些客人后,何和礼与部落氏族大萨满伦布及部分德高望重的老人进行了商议。何和礼认为,如果继续与努尔哈赤对立下去,结果必然是战争。虽然栋鄂部比起前两年,实力有很大的增强,但比起飞快发展的苏克素浒部落还有很大差距,浑河部、哲陈部被吞并就是前车之鉴。看来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是早晚的事,趁努尔哈赤拉拢之机,与他建立和睦的关系,也是一件好事。

这时,部落氏族大萨满伦布给大家讲起了一件往事。永乐八年,努尔哈赤的祖先建州女真大首领猛哥帖木儿为了给栋鄂部的祖先讨回公道,出兵激战数月,战死数百人。讲到这里,伦布充满感情地说,猛哥帖木儿为我们的祖先报了仇,牺牲了那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努尔哈赤便是猛哥帖木儿的后代,我们的祖先和他们的家族是朋友也是兄弟。今天虽然我们两部之间有过战争,但我们同属建州人,不应该是死敌。

这次商议的结果,是何和礼决定亲自去佛阿拉走一趟。

历史性会晤

这天天还没亮,赛堪就起床为丈夫梳洗,并换上干净的衣服。吃过早饭,一行人翻身上马,向苏克素浒部佛阿拉城进发。赛堪哪知道,这一趟,自己的丈夫被人家惦记上了。

佛阿拉城人用传统的女真人八碗九盘来招待何和礼一行。这八碗是:切得很薄的肥猪肉片,肥猪肉和瘦猪肉,土豆和猪肉,海带,鸡蛋汤,白蘑菇和猪肉,粉丝,炸猪肉小丸子。九盘是:切成圆片的猪肉香肠,切成椭圆形的猪肉香肠,用酱油浇的猪排,切细的萝卜,豆芽菜,黑蘑菇,浇过的猪肉片,胡萝卜与猪肉丝,腌白菜。

众人落座后,努尔哈赤首先说:“过去本王曾经得罪过栋鄂部长和诸位弟兄,今日我正式向诸位赔罪。”这时他向席间众人施拱手礼。接着,努尔哈赤和他的弟弟舒尔哈齐连连向何和礼敬酒。众人一直喝到了半夜。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何和礼就在佛阿拉住了七八天。最终,二人找机会进行了一次彻夜长谈,双方就女真未来发展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并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

努尔哈赤说,我们需要先统一女真,再与明廷抗衡。现在许多女真人以为我提统一,就是侵占他们的地盘,夺取他们的利益。我如果只为我自己,那么仅靠明廷给我的年赏800两白银就足够衣食无忧了!我是想给我们所有的女真人找个出路。愿长生天保佑我,实现我的愿望。

何和礼也是见识非凡的人,他觉得努尔哈赤的志向远大,任何人都难以阻挡,栋鄂部也难以置身事外,更何况统一也不是什么坏事,顿感与努尔哈赤相见恨晚。

何和礼瞒过老婆娶格格

努尔哈赤对何和礼的长相和人品十分满意。这天,他与继妻衮代说起何和礼,言语之中十分喜爱。衮代说:“那还不好办。我们与他结亲不就行了么!”

努尔哈赤也觉得是个好主意,他立刻想到了自己的爱女东果格格。可是转念一想,东果才满10岁,而且是原配佟佳氏所生,要把这么小的女儿嫁出去还真有些舍不得。衮代听了努尔哈赤的想法说:“这怕啥啊,女儿早晚要出嫁。东果聘给何和礼后,暂时可以养在娘家,等过了三四年圆房时再过门。现在可以先吃顿饭,搞个结婚仪式就好了。”

说得也是啊!努尔哈赤当即决定向何和礼提亲。这可把何和礼吓了一跳,他急得满脸通红地说:“感谢淑勒贝勒的美意,但我家中已经有了福晋,还有了孩子,恐怕不太合适吧!”“这有什么不合适的,哪个部落首领不是妻妾成群。我的女儿虽然不是什么金枝玉叶,但也不能随便嫁人啊!我看你有出息,才想把女儿嫁给你。如果我们两部联姻,合兵一起,才能更好地打天下,创大业。”

其实何和礼何尝不想依靠努尔哈赤这棵大树,但是他更怕老婆啊。老婆不仅人漂亮,还骑射一流,擅长统兵征战,早年她没出嫁时就担任过牛毛寨酋长,与何和礼成亲后,立即被推选为栋鄂城的女首领,专门管理本城的妇女工作。她在栋鄂部的威望不在何和礼之下。自己想娶东果格格,老婆这关就过不了啊。

何和礼不敢贸然答应,努尔哈赤也不急,为他们准备了两大车礼物,将他们送出城外。

一回到栋鄂城,何和礼就召开各城、噶栅酋长大会,讨论归顺努尔哈赤的事情。会议一直进行了3天,争论十分激烈。经过争辩,众人统一了认识。眼下女真各部征战不断,力量再强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大事,只有建州女真各部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能强大。

何和礼先从栋鄂城和各寨中抽出壮丁500人,让老婆大人留守,自己率众开赴佛阿拉。努尔哈赤大喜之下,为女儿和女婿大办喜宴,何和礼也就半推半就了。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

何和礼归顺努尔哈赤,使建州女真迈出了具有历史性的一步。何和礼归顺建州后,成为努尔哈赤得力的助手。他跟随太祖30余年,勤劳政事,驰骋沙场,鞠躬尽瘁。

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何和礼突发疾病,死于自己的官衙之中,享年64岁。

转载申明:360常识网,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