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搞七十二疑冢迷惑后人 曹操真正的墓在哪
江山易打,何人不易埋?那非属曹操了,古往今来,管你是啥摸金校尉,盗墓大王,还真没人找到真正的曹操墓。三国搞了大半生,这曹操也累得筋疲力尽。古代帝王里那除了秦始皇的厚葬搞得隆隆重重,而曹操却一开始就选择“薄葬”。他虽然未称帝,但是已经是默认的帝王了,也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唯一提出薄葬的帝王。非得弄出个七十二疑冢,扰乱人们的视线。好吧,他就想这样,不想让人打扰他的清静。那么这位机关算尽的老帝王,为何为自己死以后的事搞得这么神秘呢?到底他如此居心叵测又有何缘故?
人们都有自私情节,那么曹操老先生也不例外。前人播种后人收的事,他干得可是淋漓尽致。曹操他老先生,死前并不像刘备托孤那样深刻。而是临终遗言那样现实唯利,他对旁边的家人奴婢说:“我死之后,你们需要勤俭,努力学习女工,多造丝履,卖了它们可以挣钱养活自己。”又命令他的妻妾尽量多住在铜雀台中,每日设祭,必须令女伎奏乐上供食。又发号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七十二疑冢:“勿令后人知吾葬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说完长叹一声,驾鹤西去,众人泪如雨下。寿终六十六岁。时间在建安二十五年春天的正月。
这么看来他还是挺节俭持家的,这么有权又有钱了,按说已经大富大贵,还叫家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其实,别看他是帝王范,穿的可不如妻儿好。平时他还将家规给下诏自减。有人听说过“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就是没听说过自己家穿衣打补丁的事。谁家?就是曹操他老先生家。也包括他当权时的一举一动,据说有段时间,国内闹饥荒,饿的饿,死的死。曹操看着一片惨状,也心里不是滋味,干脆叫文武百官省银子,过难关。最后居然节俭到把自己的皮衣收了,文武百官见状,谁又敢奢侈的穿好衣服?那岂不是太岁头上动土,不想活了嘛!要是有个狗皮帽子,还是藏好了,回家自己偷着戴戴吧!那么这种会过日子的情节,固然影响到了他的一生以及死后。他不想让人偷走他家的东西,故此搞了七十二冢迷惑人们,自己正在九泉之下搂着那些金银珠宝偷着乐呢!
还有传说,曹操早年间也干过“倒斗”的生意。关于曹操倒斗的经历,历史上的证据还真是捉襟见肘,有这样一段文字,《古文鉴赏词典》里的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说到曹操的事“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但也不乏对曹操持偏见的人故意搞怪,总之还是有这么一个说法。
顺着他设疑冢的线索,曹操莫非干过此勾当?挖人坟,肯定没好人。或许在他年幼的心里就有这样一段经历。亲眼所见那些白骨皑皑的旁边,除了让人把财宝搬个精光。不管你是啥墓室、墓穴,给你来个底朝天。更有甚者,把死者再次鞭尸,死后也得惨遭酷刑,骨头一边扔的干活!虽然他淘得人生的金筹码,但是他不希望自己死后会变成这种状况。所以再死后卖了个关子,让人故意寻找这七十二冢,其实他在九泉之下正乐得屁颠屁颠,看那帮掘墓者的笑话呢!
那么综合曹操的脾气秉性,想找他的墓并没那么容易。古代就有记载,《亳州志》:“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和“《魏书?文帝纪》中说:“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说法有好多,找到的疑冢也不能充分说明是真正的曹操墓。相反曹操和后人的斗智斗勇还真别有一番趣味,但是除了他老先生旁边的宝贝可以觊觎,咱们最好还是别扰了他老人家的清静。
历史上真实的曹操陵墓:曹操墓地究竟在哪?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北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得到国家文物局认定就是曹操墓。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批准的《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河北省邺城遗址含河南安阳高陵。
一、基本简介
从现存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未设疑冢,只不过是主张丧葬从简,没想到这"简办"了的丧事反而给历史平添了不少繁杂。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邺北城,距河南安阳市中心18公里),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宋代以后曹操被视为奸雄,其墓址不详也成了他奸诈的一个证明,七十二疑冢等说法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广为传布,不少人信以为真。
昔日的邺城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一带,曹操墓引发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近人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中记载,1922年河北磁县农民崔老荣发现过一个古墓,其刻石所叙为曹操,刻石由县署保存。邯郸市的考古工作者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结果没有找到可靠的依据。
安阳曹操墓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最终得到确实就是曹操墓。之后,国家文物局认定河南安阳东汉大墓墓主为曹操。
二、陵墓特色
曹操的丧葬比较简单,却在历史上留下很深的痕迹。因为简单,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另起一段”。
中国帝王厚葬源远流长,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震惊世界,汉武帝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之修陵,唐太宗昭陵“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就是最后一个帝陵光绪崇陵,虽然墓主生前很郁闷,但陵墓还是颇壮观。薄葬古已有之,但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玉器物。汉代一个诸侯王刘胜死后都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号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补过的衣服入殓。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成了传统,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这已是民国的第四个年头了。
自古以来厚葬是主流,这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孝莫重乎丧”“以孝治天下”的统治者重视丧葬,也不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占有欲望。曹操虽然引领几位帝王,书写帝王丧葬史上薄葬的一段,但终不能产生更多影响。而且在厚葬为主的氛围中,薄葬者不被理解和支持也是难免,曹操墓之所以成谜,或也与此有关。许多人不相信,贵如曹操会简单地打发自己。魏晋的薄葬,与汉末战乱,许多厚葬之墓被盗掘有关,人们希望以薄葬来获得死后的安宁。这一愿望曹操没能实现,他虽被视为奸雄之首,却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近1800年过去,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三、曹操高陵墓穴概括
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门外的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向东,墓葬全长近60米。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宽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甫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
墓道为斜坡状,上宽下窄,两壁分别有七个台阶,逐级内收。墓道上口宽9.8米,底部宽4.1米。全长39.5米,最深处距地表15米左右。在墓道与墓门接合处,南北两侧各有一道长5米、高4米的护墙。每面墙的墙体内立有五根原木立柱,作为龙骨。原木关节纹理清晰可辨。墓道填土含有大量料礓石,经平夯夯实,夯土层厚12—42厘米不等,十分坚硬。
墓道两边有9对南北两两对称的磬形坑,每个磬形坑的内凹处各环抱一个不规则形坑,并各有一排东西向的柱洞。在墓道东端有一排南北方向排列的方坑,墓道东端右侧有一东西向长3米、宽1.6米的长方形坑。墓葬中部有一条南北向的夯土层带。
墓门为砖砌双券拱形门,外券宽1.95米、高3.03米,拱高1.13米;内券宽1.68米、高2.58米,拱高0.8米。内有墓门,外有三道封门墙封闭。外层封门墙为竖放立砖,中层封门墙为错缝横砌,内层封门墙为斜立砖。整个封门墙厚度达1.45米。内有门槽,宽0.24米。
甬道为砖砌,券形顶,青石铺地,长2.85、宽1.68、拱高0.8、通高2.58米。
墓室为砖砌,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85、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高6.4米,青石铺地。
前室平面近似方形,东西长3.85米,南北宽3.87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6.4米。有南北两个侧室,其中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3.6米、东西长2.4米的长方形,圆券形顶;北侧室平面为南北宽1.83米、东西长2.79米的长方形,四角攒尖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米。北侧室甫道长1.1米,宽1.36米;南侧室甫道长1米,宽1.4米。
后室东西长3.82米,南北宽3.85米,四角攒尖顶,墓顶距墓底通高6.50米。在墓室顶部靠后处发现两个盗洞,从盗洞断面看,墓壁厚达1米左右。有南北两个侧室,侧室南北长均为3.60米,东西宽1.90米—1.92米,圆券形顶。主室与侧室之间由甫道相连,并有门相区隔,现仅存门槽,门槽宽0.20米。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17米;南侧室甫道长0.97米,宽1.28米。
整个墓室所铺青石大小不一,其中前甬道铺地石长1.75、宽1.巧米;前室最大的长1.67、宽0.83米,最小的长0.76、宽0.73米;后室最大的长1.05、宽0.95米,最小的长0.94、宽0.9米。错缝平铺,地面平整。围绕墓壁四周地面均有宽0.12米的凹槽。
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椁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
曹操墓中两具女尸是谁?曹操墓神秘女尸之谜:曹操墓的发现,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可能还不是那具男性遗骨,而是那两具女性遗骨,她们会是谁呢?
两具女骨,其中一个有不完整的头骨,带牙齿的下颌,部分肢骨和体骨,髋骨保存比较好,性别特征比较明显;另外一个女性头骨保存完整,有带牙齿的下颌,部分肢骨和体骨。
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博士鉴定:两个女骨,一个年龄约50岁(一开始公布时称“40岁”),另一个约20岁。如果说60岁男性遗骨是曹操的,那么,这两位女性是曹操什么人,会是谁?
曹操是一个很好色的男人,性生活和生殖能力两项指标均惊人。他妻妾成群,曾大修铜雀台,广蓄天下美女,有名有姓的王妃是15位,其他无名无姓,史不见载的,当远远超过此数。
曹操的正室是丁氏,是安徽老家的结发妻子。虽然没有生育,但她随嫁的丫头刘氏,生了两子曹昂、曹铄,一女清和长公主。刘氏早逝,这三个孩子都是丁氏抚育大的,视为己出。曹昂是曹操的大儿子,他的死就与曹操的好色有关。
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昂随曹操南征张绣。部队到达水,张绣率众投降,但曹操看上了张绣伯父、已战死的张济的老婆,将其纳为妾,张绣很来火。曹操听说张绣不高兴,准备杀掉张绣。结果谋杀计划泄漏,曹操反遭张绣偷袭。曹昂为了掩护父亲逃走,留下断后,结果曹昂、侄子曹安民、手下猛将典韦统统战死。曹昂之死让丁夫人十分伤心,日夜恸哭,责骂曹操。曹操一怒之下,将丁夫人赶回老家,丁夫人从此不再理曹操。虽然曹操后有悔意,丁夫人也不再原谅曹操。
曹操的夫人杜氏,也是别人的老婆,让曹操“收编”的。
据《魏氏春秋》,杜氏原为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时有天下第一美女之称,貌胜貂蝉。当年,刘备与曹操联合进攻据守下邳(今徐州)的吕布,吕布不敌,派部将秦宜禄去袁术处讨援兵。这样就把娇妻杜氏留在下邳。
关羽曾与曹操争夺杜美女,在围城时,关羽请求曹操说,破城以后希望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许给自己做老婆,曹操也答应了。城要破时,关羽又向曹操提此事,好色的曹操怀疑那杜氏是个绝色美人,不然关羽不会这么动心。
城破后,曹操让人把杜氏带来一看,立即喜欢上了,先据为己有,把关羽抛到一边去了。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来秦宜禄也投降了曹操,曹操还给他当了小官(长)。杜氏来到曹操身边后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因为是秦宜禄的种,曹操也大方给孩子起名秦朗。曹操对秦朗很喜欢,称“世有人爱假子如孤者乎?”让他在王宫中和曹丕、曹一起长大。后来秦宜禄被张飞诱走,张飞说你老婆都被曹操霸占了,你还在他那干什么,跟我走吧。秦宜禄逃离曹操后有悔意,欲回头时,被张飞杀了。
倡门女子的身份在当年是很低下的,被人瞧不起。但曹操却娶倡门出身的伎女卞氏为侧室,后来废了丁氏后,又扶卞氏为正妻。曹操为何对卞氏这么钟情,是因为卞氏有美色。
上面说了一通曹操身边的女人们,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一下,猜猜曹操墓中出土的两具女骨会是谁。从随葬风俗来说,只会是曹操的妻妾。那么,如果两具女骨肯定是曹操身边佳人的话,会是曹操15个女人中的哪两位?
《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卞氏死后,“合葬高陵”。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刘庆柱先生据此认为,50岁的女骨,应该是卞氏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卞氏是70岁死去的,与年龄明显不符。
会不会是骨龄鉴定有误?笔者曾请教了原南京博物院考古领队、现南京师范大学考古系副教授王根富先生,王认为,骨龄鉴定失误的可能性不大。
判断一具完整遗骨的年龄并不难,稍有经验的考古工作者,也能有八-九成的把握。1949年后共和国第一位考古学博士、北大考古系教授王迅先生告诉笔者,从头骨判断年龄,一要看骨缝的愈合程度,二要是看牙齿的磨损情况。而牙齿的磨损情况是判断年龄最可靠的办法。
头盖骨的光滑程度,也可以作为判断年龄的依据。六七十岁的头盖骨,会比年轻的显得光滑,年龄越大越光滑。70岁以上的头骨,像玻璃一样光滑。曹操墓中的男骨年龄,便是根据骨缝的结合程度、光滑程度等特征,综合其他情况来断定的。如果有读者对考古学上如何通过遗骨判断人的年龄、性别等内容感兴趣,可翻看相关专业书籍,在此不多讨论。
所以,如果怀疑50岁的女性遗骨是70岁死去的卞氏的,几乎不可能,50岁与70岁遗骨,很容易就能区别开来的。
50岁女性的疑云目前无法揭示,20岁女性就更难说了。曹操生前有20岁的爱妾么?肯定有,而且与曹操的关系十分亲密,非同一般,不然,在阴间也不会与主人“睡”到一块。那她会是谁呢?
曹操墓中出土的两具女性遗骨,可能不一定就是曹操的妻妾,也可能是曹操生前身边离不开的侍女啊,特别是20岁的年轻女性,这种可能是非常大的。
如果照这样分析,问题又来了,她俩是怎么死的,咋那么巧与曹操一先一后死亡。她俩是怎么死的?这真相恐怕与曹操的死因一样,也是个谜。
一种比较可能的推测是,她们俩是为曹操殉葬的。
殉葬,俗称陪葬,是指用动物或活人陪同死者下葬的丧葬风俗。用动物陪葬叫牲殉,用活人陪葬叫人殉。
学术界一般认为,人殉现象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即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或父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初期。这一现象在人类早期具有普遍性,世界各地的考古都有发现。如在两河流域苏美尔早王朝时期和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的不少陵墓中,便发现了人殉,在王陵附近还发现了大量人殉墓。
但人殉以古中国最为突出。人殉一般是卑者为尊者殉,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娇妻美妾、生前侍候主人的美女是殉葬的主体,之外则是为主人服务的男性臣僚、奴仆。中国人殉在先秦,特别是三代时的殷商时期,最为盛行。如在安阳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考古发掘中,竟然发现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
秦始皇死后的大规模人殉,成了最后的绝唱。刘邦称帝立汉后,废除了这一惨无人道的丧葬恶习。但是,一直到近代,人殉现象都没有彻底消失。
曹操所处的时代,人殉恶习同样阴魂不散,可以说是“阴风习习”。在吴国,人殉大行其道。在魏国,虽然没有吴国厉害,但也不是不常见,此现象遭到当时有识之士的强烈抨击。河间人沐并,便曾公开谴责当时“杀人以殉”的恶俗。
曹操死后人殉,见于民间传说。清人褚学稼在《坚瓠集-续集》有这样一段文字——
“顺治初(公元17世纪中叶),漳河水涸。有捕鱼着见河中有大石板,心怪之,旁有一隙,窥之黧然,疑其中多鱼,乃由隙入。数十步得一石门,心怪之,出招诸捕鱼者入。初启门,见其中尽美女,或坐或倚或卧,分列两行,有顷俱化为灰委地。内有石床,床上卧一人,冠服,俨如王者,中立一碑,渔人中有识字者就之,则曹操也。众人因跪而斩之,磔裂其尸。诸美人盖生而殉葬着,地气凝结,故如生人。既而漏泄其气,故遽成灰,独操以水银殓,其肌肤尚未朽霭也。”
从上述可见,曹操死后给他陪葬的美女还不是一个两个。褚学稼的记述,当是从民间传说而来,当然不是真实的。《三国志》上也没有记载,曹操死后哪位妻妾从死了。
但是,曹操在生前确实考虑了在自己死后众多妻妾的去向、生活问题。曹操在《遗令》安排自己后事的同时,对她们专门做好了安排:“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使着铜雀台,善待之缮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
从《遗令》中看,对女人兴趣很大的曹操,死后也没有忘记让自己的众多妻妾为他服务,但不是要这些女人自尽为他殉葬,而是要她们今后不时登上离高陵不远的铜雀台,给他跳舞唱歌。而较早时候曹操甚至表示,在自己死后,让妃女成为自由人,改嫁他人。总的说来,曹操对她们还算负责任的。“分香卖履”后来成为临死前惦记妻儿的代名词。
既然曹操没有要求她们中的哪个来殉葬,那么两个女性为何出现在曹操的墓室中?难道是因情而殉,自杀的?
在考古中发现,两具女骨上面有不正常色斑,不像是正常死亡,十分蹊跷。这,似乎应验了笔者上文中对两女性可能是殉杀推测的可能性。
正常的遗骨泛黄,但从考古现场人员对媒体透露的情况来看,曹操墓中发现的两具女骨,一个颜色正常,一个颜色异常。异常的头骨颜色泛绿,一个残断的盆骨也有色泽泛绿现象;另一女性头骨、肢骨色泽呈正常的灰黄色。
同样的埋葬环境,为何骨头上出现不同的颜色?一般中毒较严重的人,死后尸骨上会出现异常的颜色,或发黑或发绿,曹操墓中女骨上的“绿色信息”,或许深藏着一段凄惨的历史隐情。
2007年,曾有一个引起全国轰动的考古发现。当年7月1日,江西靖安东周墓葬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共出土了47具棺木。从中发现,有11具遗骨中有一种绿色的结晶体,呈细长的菱形,最长的一块达8.5厘米。晶体颜色深浅不一,分布十分广泛,出现于膝盖骨、颅骨、牙齿根等部分,有的尸骨甚至整个骨腔里都长满了这种结晶体。
这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发现这种现象,当时现场专家都搞不清原由。后经鉴定和论证,原来这些人在临死前不久,曾在一起进食,食物中掺杂着毒药。中毒身亡后,被集体安葬。其中可以鉴定出性别的遗骸均为女性,死亡时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毒药产生了化学变化,形成奇异的结晶体。这些女性是他杀,还是集体自杀?还是个谜团。
曹操墓里的那位女骨,便很有可能是服毒后死亡。如果那名女子真是为曹操殉葬的话,这种骨头泛绿现象就很好解释了,或是自愿服毒,或是被强行灌了毒药而死。这种毒死殉人的事情,在殉葬史上是存在的。
曹操墓中骨色泛绿女子,到底是不是被毒死的,最终的考古报告发表时,或许能给出一个答案。